諸葛亮和郭嘉作為三國的絕代雙驕,兩個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他倆都是少年天才,軍事才華出眾,才智過人,謀功過人,被稱為『世之奇士』,都是在二十六七歲時選擇出山輔佐主子建功立業。
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那麼,這對絕代雙謀誰又更勝一籌呢。
首先,來看郭嘉。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潁川人,他對形勢判斷是一絕,他懂得『讀心訂』,能在關鍵時刻為曹操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在圍剿梟雄呂佈於下邳下,久攻不下。
就在大家都要放棄之時,郭嘉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並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呂佈果真被拿下。
官渡之戰前,曹軍面對強大的袁軍有畏難情緒,曹操本人也『信心不足』,為此郭嘉另辟蹊徑地提出了十勝十敗,提振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找到了作戰目標。
曹操官渡大勝後,207年,袁尚像喪家犬一樣逃入烏桓,曹操擔心如果遠征去打袁尚,劉備會偷襲自己的老窩,於是打算放棄。
對此,郭嘉此時拋出了與眾人不同的意見,他覺得袁尚與胡人的關系一向不錯,如果讓他過去,一定會助長其勢力,而劉表隻是個政客隻會空談理論,必定會對劉備有所戒備,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遼東。
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於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
總之曹操在幾乎所有的重要戰役,如戰呂佈、破袁紹、討二袁(袁譚、袁尚)、征烏丸等,都把郭嘉帶在身邊,對他器重有加。
其次,來看諸葛亮。
因為《三國演義》吹棒,諸葛亮成了三國智慧的化身,劉備所有的政治、軍事活動,都離不開諸葛亮『妙手回春』,其才情遠高於他人。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劉備的有生之年,諸葛亮在軍事上基本上是靠邊站的,並沒有象曹操對郭嘉那樣器重。
諸葛亮剛出山時,劉備和他的關系親密無間,甚至還一度讓關、張二人不滿和『忌妒』。
但過了『蜜月期』,便是『磨合期』,兩人的分歧也就顯露出來了。
要知道,劉備是個風風火火的人,喜歡大張旗鼓,急功近利。
而諸葛亮卻是個墨守成規的人,他一生從不弄險,做什麼都是徐徐推進,按部就班。
所以,劉備帶兵出戰時,往往把諸葛亮留在後防。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奉命到柴桑遊說孫權,最終促成了孫劉聯盟,這是他唯一亮點。
隨後,他便回到了劉備的駐地樊口。
至於《三國演義》中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都是『虛構』的,與諸葛亮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特別是火攻計,是周瑜和黃蓋聯手謀劃的,諸葛亮壓根兒就是『旁觀者』。
劉備入川時,諸葛亮和趙雲隨劉備出征荊州南部四郡,進軍出奇地順利,幾乎是兵不血刃拿下這四郡。
諸葛亮這時才被劉備任命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211年,劉備率龐統、法正進軍川蜀,而把諸葛亮留下來留守荊州。
後來龐統身亡後,才調諸葛亮入川支援。
公元218年,劉備進率大軍進攻漢中,帶去的參謀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公元221年,劉備為關羽報仇而舉兵伐吳,劉備獨自率兵前往,並沒有帶諸葛亮前去。
諸葛亮嘆息說:『法孝直若在,定能勸阻住主上』。
可見劉備在軍事上最信任和依靠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
因此,在劉備生前,除了早期的赤壁之戰和作戰不多的進軍荊州南部四郡,以及取蜀戰爭最後時刻『偶露崢嶸』,諸葛亮一直受劉備的冷落,這樣的際遇顯然是沒辦法和郭嘉相提並論的。
總之,論智謀和軍事才能,郭嘉應該比諸葛亮更勝一籌,隻是時運不佳,懷腹才華還沒有完全發揮便病逝了。
一年後,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敗,嘆息著說了9個字: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如果郭嘉不是英年早逝,曹操肯定不會在赤壁之戰敗北,如此三國也就是子虛烏有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