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看到兩頭牛打架,命令曹植作詩卻不能出現牛字,結果流傳千古。《網路歷史》

『子建《曹植字子建》,你看那兩頭牛!』

稱帝已經六年多的魏文帝曹丕騎在馬上,指著田間兩頭正在打架的牛,面帶不易察覺的奸笑,讓弟弟曹植轉過來看看。

隻見那兩頭牛拼力對抗,相持不下。

過了沒多久,一頭牛招架不住了,被另一頭牛頂得連連後退,最終跌入井底。

『哈哈,好…好…』曹丕見狀不禁放聲大笑。

隨後,他的一番話將曹植逼入危難之境。

曹丕要求曹植依照剛剛的情景作一首四十字的詩,並且詩中不能出現『牛』、『井』、『鬥』、『死』的字眼。

更難的是,曹植需要在馬走一百步內作出這首詩。

這種作詩的難度估計要讓大部分詩人望而卻步,但是曹植別無選擇,因為在規定時間內做不出符合要求的詩來,他就小命不保。

那麼,曹植是如何應對哥哥曹丕的這道『送命題』的呢?

曹植的文學水平究竟如何?

曹丕又為何意圖索其性命?

《曹植畫像》

一、父子三人,各領風騷

在漢獻帝建安前幾年到魏明帝最後一年期間,文學興盛,能人輩出。

以曹氏三父子和建安七子等人為代表的『建安文學』盛行於世。

當時的主要文人創作的詩歌作品大多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具有慷慨悲涼、雄健深沉的特點,這種風格被後世稱為『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掀起了中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其中的代表人物曹氏三父子便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

我們一般最熟悉的便是三國梟雄曹操,他不僅在當時權傾一時,占據了大半壁江山,還在文學上有極高的造詣,他的《短歌行》等諸多詩歌作品流傳後世。

『建安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中,曹丕和曹植是他的兒子,建安七子等人也受到他的物質資助,他們得以有條件進行文學探索和創作。

因此曹操可以說是為『建安文學』作出主要貢獻的人。

這些文人中,文學造詣被後世評價最高的當屬曹植。

南宋文學家謝靈運就對曹植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的高度評價。

王士禎更是將其放到與李白、蘇軾並列的無與倫比的高度。

事實上,曹植的文學成就確實非常高,他才思敏捷,詞彩華茂,他的《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作品至今廣為傳頌。

古人今人皆推崇他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典范。

同為『建安文學』主要代表人物的曹丕雖然也是飽學詩書,才華橫溢,有很多文學作品流傳下來,但是相比於曹植還是要遜色幾分。

《曹丕》

所以,在曹操活著的時候,更加偏愛曹植,主要原因就是曹植的文學功底更加深厚,並且曹植的文學風格更加受到曹操的喜愛。

有幾次,曹操甚至想要立年幼的曹植,而不是年長的曹丕為自己的繼承人。

但是鑒於曹丕的政治能力更強,加上曹植過於放蕩不羈,經常耽誤軍國大事,所以才放棄了這個念頭。

無論如何,從文學上來說,曹操、曹丕和曹植三父子的才能都十分高超,其中曹植當屬最強的人。

正因為曹植和曹丕在文學上均有極高的造詣,並且實力相差幾分,所以才有了後來曹丕稱帝後故意刁難曹植的一系列事件。

二、田間馭馬,即興出題

公元220年3月,曹操病逝於洛陽,曹丕順理成章地繼承曹操的丞相和魏王之位。

繼位後的曹丕迅速拉攏人才,發展自己的政治勢力,在同年年底逼迫漢獻帝禪位給自己,宣佈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魏文帝。

稱帝之後的曹丕時常『特別關照』自己的弟弟曹植,因為在他繼位之前,曹植是他世子之位的有力競爭對手,要不是他們共同的生母卞夫人的勸阻,曹植早就成為曹丕的刀下冤魂了。

雖然不能殺了曹植,但是曹丕為了防止他有不臣之心,就經常去『探望』曹植,實際上就是監督他。

到了曹丕登基的第六年,也就是公元225年,在外征戰歸來的曹丕再次『殷勤探望』弟弟曹植,拉上他一起視察軍營。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曹植跟在魏文帝身邊視察,感到戰戰兢兢,生怕一句話說錯就命喪當場。

這些年,飽受曹丕打壓的曹植,對兄友弟恭的表面下隱藏的危機深有了解。

不過曹植知道有危機也無法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因為曹丕想處理自己,不愁找不到理由,更何況,曹植本來就不是個富有政治頭腦的人。

曹植跟著曹丕在軍營看了一圈之後,一起騎馬到田壟間散散步。

兄弟倆邊走邊聊,看起來十分和諧。

實際上,曹丕已經在悄悄尋找機會,編出一個理由,好將曹植給法辦了。

而曹植也在小心謹慎地回答著曹丕的問題,能少說一個字,就不多說一個字,他知道在曹丕面前言多必失。

曹丕眼見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頗感到有些失望。

這時,恰好發生了開頭的那件事,兩頭牛在曹丕和曹植前方不遠處打架,隨行士兵準備上前護駕並趕走那兩頭牛。

曹丕攔下了士兵,他要看看這兩頭牛誰勝誰負。

並且在看到牛打架的那一剎那,他就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陷害曹植的好主意。

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讓曹植依照牛打架的場景作詩,作詩的內容和時間都要符合要求。

這可真是『世界上不缺少機會,隻是缺少發現機會的眼睛』。

曹丕靜靜等待兩頭牛打架的結果,好向曹植提問題。

隻見那兩頭牛的爭鬥,以一頭牛落井告終,曹丕隨即問一旁的曹植有什麼看法。

然後他便表露自己的真實意圖,他對曹植說:

『子建,你向來才高八鬥,能依此作一首詩嗎……你若是能作出詩來,有賞!你若是做不出來,那就說明你自負才氣超群是假的,就是欺君之罪,要處以斬刑。

《曹丕》

此言一出,本就緊張萬分的曹植更是感覺一盆冷水澆到心裡,簡直透心涼。

他並不擔心自己做不出詩來,隻是這些年他一直遭到哥哥曹丕的打壓和排擠,時常有性命之憂。

對此,曹植已經疲憊不堪,心情時常處於憂鬱狀態。

雖然他知道哥哥曹丕不會放過自己,但是仍抱有一絲幻想,希望曹丕念及兄弟感情,能不再惦記著謀害自己的性命。

剛剛曹丕的話讓曹植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知道曹丕亡己之心從未覆滅,感到十分悲涼。

憂傷的曹植應下了曹丕的考題,隨即開始驅馬前行。

一步、兩步、三步……馬兒在田埂上慢慢走著,詩詞正在曹植胸腔中醞釀。

『太慢了,快一點…』

隨行官員中有人為了向曹丕獻媚,故意挑曹植的刺,想讓他的馬快點走,給曹植減少本就不多的思考時間。

《曹植》

曹丕看著曹植的馬一步一步往前走,心中暗自偷笑,他數著步數,等數到一百步,便可以順理成章地殺了曹植,完成多年的夙願。

曹丕目不轉睛地盯著馬腿,馬兒每往前走一步,他的心情就更開心一分。

可是,就在剛剛數了五十多步的時候,曹植便停了下來,轉身對曹丕說:『皇兄,臣作好詩了!』

曹丕驚訝不已,也失望至極,黑著臉讓曹植把詩說出來。

隻見曹植不慌不忙,將早就存於胸中的詩句脫口而出:

『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

行至氹土頭,峍起相唐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這首詩完全符合曹丕的要求,並且馬兒剛走了一半曹植就作出了這首詩,這更加證明了曹植的才能貨真價實,讓曹丕十分難堪。

曹丕聽罷曹植的詩作,氣得咬牙切齒,內心翻江倒海,但是表面上還是對曹植大加贊賞,表現得十分大度的樣子。

曹植有驚無險地再次躲過一劫,但是他的內心卻加倍憂鬱,因為他知道他脖子上懸著的那把劍永遠不能取下來了,這讓他難以看到生活的希望。

後來,曹植也是因為長久的憂鬱成疾,而在四十一歲就英年早逝。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會有這次對牛作詩的事情呢?

曹丕為什麼將曹植視作眼中釘,並且屢次找機會想除掉他呢?

三、風華絕代,招致嫉恨

前面我們說過曹家三父子均是當時的文學大家,其中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

其實,曹植的文學天賦在年少的時候就顯現出來。

普通人十歲的時候還認不了多少漢字,而那時的曹植已經熟讀《詩經》、《論語》等文學經典,並且涉獵廣泛,諸子百家均知其一二。

《曹植》

更讓人稱奇的是,十歲的曹植不僅對經典文學頗有研究,還能夠自己創作出相當有文采的詩歌文章。

他的父親曹操有一次看到曹植寫的文章,大為稱贊,但是他覺得這個文章太好了,難以相信是十歲的兒子寫的。

於是他問曹植:『你這篇文章是請人代寫的吧?

』曹植則回答地很坦率:『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看到兒子如此自信,曹操欣慰不已,加上曹植為人坦蕩,作風樸素,曹操對他倍加喜愛。

本就喜愛詩詞歌賦並培養了一批文學才子的曹操,對年少的曹植寄予厚望,而曹植也沒有辜負曹操的期待。

曹植在隨父征戰之餘,十分醉心文學,創作出大量詩文廣為傳誦,曹操因此對曹植的喜愛有增無減。

相比之下,曹丕的文學才能也十分受到曹操的認可,但是總是低於曹植一等。

曹丕十分不服氣,他不想總是被曹植壓著一頭,於是時常明裡暗裡和曹植競爭。

《曹丕》

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十分重視的銅雀臺建成。

於是曹操在銅雀臺舉行大典,現場進行文武比試,並讓自己的幾個兒子一起參與進來。

其中,曹丕和曹植自然是在文學方面進行比拼。

曹丕首先寫下優秀的詩文,全場文武百官認真傾聽,聽罷拍手叫好。

聽到曹操和百官的贊賞,曹丕十分開心。

可是接下來曹植的作品一出,就讓曹丕開心不起來了。

隻見曹植即興創作,妙筆生花,一氣呵成,一篇流傳古今的《銅雀臺賦》就此出現。

等此詩賦當眾誦讀完,全場雅雀無聲,繼而喝彩之聲響徹銅雀臺,曹植的作品讓在場所有人叫絕。

此次事件之後,曹植志得意滿,曹丕黯然神傷,他十分嫉妒曹植的才華,又奈何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超過曹植,感到十分憂傷。

這也是曹丕將曹植視為眼中釘的原因之一,每當他看到曹植拿著好文章在曹操面前炫耀,都恨得咬牙切齒。

曹丕的這種嫉妒之心自始至終從未消除,甚至並未減少,兄弟倆的嫌隙越來越深。

四、鞏固權力,鏟除禍根

曹丕想要借曹植作詩的機會除掉他,有嫉妒其文學才能的原因。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政治上的威脅。

曹操在世的時候,曹丕和曹植兄弟倆對繼承人之位,有著長時間的明爭暗奪。

曹操總共有25個兒子,當時能夠繼承其位置的主要有四人:曹昂、曹丕、曹植和曹沖。

其中曹昂是曹操的庶長子,能力和才華都得到曹操的認可,剛開始他是最有可能成為曹操繼承人的。

《曹昂》

但是,命運弄人,曹昂英年早逝。

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曹操在征宛城,得到張繡歸降之後,霸占了張繡的夫人。

奪妻之恨引發了剛剛歸順的張繡的強烈不滿,懷恨在心。

曹操聽說了張繡的不滿,準備殺掉張繡,但是計劃敗露,張繡決定先下手為強,偷襲曹操。

為了護送曹操脫險,曹操長子曹昂,以及典韋等大將戰死宛城。

曹昂死後,曹丕、曹植以及年幼的曹沖都有了繼承曹操之位的可能。

其中五歲稱象的神童曹沖最受曹操喜愛,曹操好幾次當著眾臣的面說打算立曹沖為繼承人。

可惜,天妒英才,曹沖在十三歲的時候便不幸夭折,曹操悲痛萬分。

自此,繼承人選隻剩下來曹丕和曹植兩位最有競爭力。

兄弟兩人的繼承人之爭就此開始,他們的身後都各自有一批大臣的支持和輔佐。

《曹沖稱象》

曹丕的背後有賈詡、司馬懿、陳群、吳質等人,而曹植也有丁儀、丁廙、楊修、楊俊等人的擁護。

兄弟二人的能力方面,曹植的文學才能勝曹丕一籌,但是政治才能遜於曹丕。

曹操剛開始十分偏愛曹植,不僅對其文學創作大加贊賞,還有意訓練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

但是奈何曹植實在帶不動,曹植在建安二十四年曾經被曹操委以重任,作為行虜將軍率軍解救被圍困的曹仁。

但是命令發佈之後,曹植卻於當天喝得酩酊大醉,無法出征。

這讓曹操氣憤萬分,加上曹植有一次擅自駕車硬闖司馬門,徹底讓曹操對其失去了信心。

因為司馬門是極其重要的軍用城門,任何人不得私闖,身為曹操之子的曹植竟然公然擅闖,相當於打曹操的臉。

曹操氣得處死了司馬門的公車令,同時他感到曹植空有書生氣,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將心中繼承人的人選偏向了曹丕。

曹丕平時的行事風格不像曹植那樣不拘禮數,而是謹言慎行,善於謀略,符合君王的基本要求。

曹丕最終贏得了繼承人之爭,順利繼位。

他繼位後不久就篡漢稱帝,在他志得意滿的時刻,曹植卻送來哭聲,表達對漢朝的悲傷,對曹丕的不滿。

曹丕聽後,對曹植嚴加防范,雖然有他們母親阻止,無法殺曹植,但是他也采取各種措施不斷實施打壓。

其中就包括將曹植的封地不斷遷徙。

為了防止曹植有不臣之舉,徹底壓制住曹植的勢力,曹丕對曹植采取嚴密的監視,並且想方設法陷害他。

對牛作詩的事件便是曹丕鏟除禍根的其中一次舉動。

《曹操》

曹植對此苦不堪言,不止一次向曹植表達請求寬恕的意願。

前面所說的那首詩中,便有所體現,尤其是詩的最後兩句,曹植說掉下井的那頭牛不是力氣不如另一頭,而是它不想用盡全力。

曹植借此表達出自己攝於曹丕的威嚴,珍惜兄弟感情,不會成為他的威脅,請求曹丕放過自己

類似的意思也出現在曹植的《七步詩》中,也就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是這些想法的表達依然沒有讓曹丕放下戒備,甚至曹丕的兒子曹叡繼位之後,也繼續對曹植嚴加打壓。

最終,41歲的曹植在公元232年鬱鬱而終。

《曹丕》

結語:

兩頭打架的牛,在曹丕眼中成為曹植的『喪鐘』。

才高八鬥的曹植自信滿滿,不懼考驗,隻是加深了被親兄弟打壓的悲涼心情。

在權力爭鬥面前,親情總是會被輕易拋棄。

曹植的命運讓人感到同情與悲憫,一代文學大才惶惶度過人生的最後十餘年,從那以後,歷史上又少了一位文學巨匠。

不過,曹植後半生的悲慘境遇也不能完全歸結於曹丕和曹叡的打壓,他本來更受曹操器重,可以繼承曹操位置,但是自身過於放蕩不羈,視國法軍法如兒戲,從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在曹丕稱帝之後,曹植更是不識時務,為前朝痛哭,這無疑於是在打曹丕的臉,讓曹丕不得不防范這個不知進退的弟弟。

又或許正是曹植對政治不那麼熟稔,醉心文學,才有如此高的成就,兩者不可兼得。

無論如何,他們已經成為歷史,而他們的經歷,可以為後人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