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給孫權此7字評語最為恰當,晚年為何昏庸?這8個字道破玄機。《網路歷史》

提起東吳的一代雄主孫權世人都赫赫稱贊,他接過兄長孫策的教鞭後,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很快占據江東之地,成就霸業,後來成為三足鼎立中重要的一『一足』。

而關於對孫權的評價,歷來贊美之詞甚多,套用一代梟雄曹操所說的7個字最為恰當: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7個字字字千金,為樹立孫權良好正面的形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事實上孫權卻是一個晚節不保之人,他晚年性情大變,所作所為令人驚嘆,也讓人詬病。

孫權晚年的昏庸,主要體現在立太子一事上的『不明智』。

孫權的長子叫孫登,他為人正直,辦事果斷,頗有孫權風格。

而孫權本著立長的原則,最開始也是立孫登為太子。

然而,孫登卻是位福大命不大的人,很快就來了一個英年早逝。

孫登死後,孫權的二兒子孫和順位成太子,

然而,孫權改立了孫和為太子,心裡最寵愛的卻是第四子孫霸,為此,他在冊立孫和為太子的同時,馬上封孫霸為魯王,並且給予孫霸的待遇比太子孫和要高出很多。

結果孫權的偏心使得朝中大臣很快選邊站隊,於是乎『太子黨』和『魯王黨』兩大水火不容的對立黨派誕生了。

東吳就此進入內政混亂和動亂期。

結果朝中一些忠臣良將也無辜受牽連,就連名將陸遜也莫名其妙地卷入黨派之爭,最終被活活氣死。

兩個黨派爭奪第九個年頭時,孫權終於揭曉答案,給出三點批示。

第一點:廢掉第二子孫和太子之位。

第二點:賜死了第四子魯王孫霸。

第三點:改立第七子孫亮為太子。

兩黨之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而孫亮坐收漁翁之利。

但是,孫亮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3個字:未成年。

於是弱冠的孫亮成了第三任太子後,是不懂政治,不能主政,直接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更加衰落。

雄才大略的孫權到了晚年為什麼突然性情大變,變得如此昏庸起來了呢?

很多人粗淺地認為這時因為孫權在位時間太長性格驟變造成的,即這16個字的內因: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既臻末年,彌以滋甚。

實際上卻是8字外因造成的:保護皇權,駕駛政治。

因為孫權既定的最理想的繼承人孫登死的太早,一下子打亂了孫權的戰略部署,他立才幹平平靜的第二子孫和為太子後實乃不得已。

後來,在他眼皮底下弄出個黨派之爭,也是政治平衡的需要。

要知道,當年孫策轉戰江東六郡時,身邊除孫氏宗族中人孫河、孫靜、吳景等宗族勢力之外,還有淮泗精英如張昭、周瑜、黃蓋、程普、周泰等人,同時有對江東大族的結好,重用了江東豪族人事。

到了孫權統治階段,孫吳政權逐步實現了和江東大族的全面合作,其標志就是吳地士人大量進入孫吳政府並分享最高層權力,後來,孫權沒有過度依賴嫡系和本地氏族勢力,而是在兩方尋求一個平衡,使得能夠長期維持自己的統治。

然而,到了孫權晚年,無論是孫策帶來的老班底,還是孫權的嫡系人馬,都逐漸凋零,而江東四大家族則迅速崛起,孫吳政權大部分的官職人員基本被江東士族控制。

平衡被打破,意味著皇權不穩,因為東吳還實行世襲領兵制,東吳的這些豪門將領往往集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於一身。

這種趨勢自然不是孫權願意見到的,晚年的孫權開始了為穩固孫氏皇權,所以開始對江東豪族開始進行打壓,於是便利用太子之爭為多誘餌,對朝中大臣進行重新大洗牌。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孫權晚年精心謀劃的太子之爭,卻導致他的幾個無辜的兒子和朝中很多無辜大臣卻成了這場爭鬥和大洗牌的犧牲品,孫權也因繼承人的『不堪重用』而導致國勢衰弱,最終走向了滅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