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煜認真治國、能否打得過趙匡胤?柴榮爆錘南唐的往事了解下。《網路歷史》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傲人的才華、詩意的經歷,讓許多人對南唐後主李煜心生同情,甚至產生這樣一種設想:如果李煜認真治國,能否打得過趙匡胤?

看來許多人對南唐並不了解,如果略微了解它的誕生與發展歷程,以及當初它是怎麼被柴榮收拾的,就不會產生這種疑問。

我們先搞清楚南唐的底細。

在五代十國裡,南唐有一定的江湖地位。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唐朝滅亡後,占據黃河流域輪番登場的五個中央政權,以及同時在周邊存在過的十個割據王國。

而在十國裡,南唐是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的。

南唐的前身,是同樣位居十國之列的吳國《創始人楊行密,所以也稱楊吳》。

公元905年,楊行密病死,他的兒子楊渥被部下張顥、徐溫架空;公元908年,張、徐二人幹脆殺了楊渥,改立更年幼、更好控制的楊隆演為主。

而在楊渥被殺後第九天,張顥也被幹掉,吳國大權從此悉數歸於徐溫之手。

在隨後的20年裡,徐溫一步步把楊氏掏了個一幹二凈,距離實際篡位僅僅差了道手續而已,也許他也想復制曹操『吾為周文王』的先例。

可惜的是,徐溫雖然堪稱人中龍鳳,但他的兒子們卻相當不爭氣,長子徐知訓囂張跋扈、驕橫恣肆,連楊隆演都公然羞辱,於公元918年被人報復殺掉;而其他的兒子也都普遍幼弱,於是徐溫把權力傳給了養子徐知誥。

徐知誥何許人也?

他本姓李,出身微賤、幼年喪父,自小就在濠州和泗州之間流浪。

楊行密打下濠州後原本準備收其為養子,但卻遭到了親生兒子們的反對,因此便把他交給部將徐溫代為收養,獲名徐知誥。

早年的淒慘生活經歷,深刻地磨礪了徐知誥,使他成長為一個隱忍沉穩、細致謹慎、城府極深的人,完美契合了一個合格政治家所必備的素質要求。

公元927年,徐溫雖改變主意、試圖改立已經長大的親生兒子徐知詢,但他恰巧生病並不久離世,羽翼已豐的徐知誥驚險過關。

公元937年,徐知誥正式受禪稱帝,國號為齊。

兩年後,他恢復了自己的本姓,改名為李昪《biàn》。

同時,他自稱唐憲宗的五世孫,所以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以示與李存勖在中原建立的後唐《923—936》有所區分。

當然了,無論後唐還是南唐,都是扯虎皮做大旗,實際上跟唐朝都沒啥血緣關系。

李昪之所以改國號為『唐』,旨在宣稱自己的政權是對唐朝的合法繼承,是李唐正朔所在。

顯然,這一舉動體現出他心目中懷有一統天下的壯志。

但南唐的實力如何呢?

在經濟、文化領域,那是相當的強。

南唐的疆域,核心區域位於江淮一帶,巔峰時期涵蓋了今江西全省以及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福建的一部分,擁有江南35州,算得上幅員遼闊。

南北朝以來,這裡經濟發達、逐漸反超北方,安史之亂後更是成了唐朝的賦稅支柱。

楊行密、徐溫執政期間,都采取了招集流民、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舉措,極大恢復了晚唐戰亂對江淮經濟、社會造成的破壞。

李昪掌權後,繼續深化推進這類政策。

他常年以遠高於市價的標準收購佈匹糧食,極大刺激了農民的耕織熱情;他規定種桑、墾田達到一定數額的,不僅能獲得賞賜,還可以免除賦稅;為了招攬流民進入南唐,他提供無償分地、免除三年田賦勞役的優越條件。

不到十年,江淮地區『野無閑田,桑無隙地』,而且『比年豐稔《rěn》、兵食有餘』,呈現出富庶繁榮、安定祥和的局面,儼然亂世中的一片熱土,吸引了大量江北士子投奔。

李昪順應這一趨勢,他設太學、興科舉,大力推進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南唐的文學、書法、音樂、美術等空前鼎盛繁榮,在五代十國中絕無僅有。

可以說,南唐引領了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態勢。

但在軍事方面呢?

早在楊行密時期,吳國縱橫捭闔,先聯合朱溫、錢鏐對付孫儒;孫儒滅後轉而打出擁唐討逆的旗幟,聯合李克用、王建、李茂貞抵制朱溫;隨後又和錢鏐爭奪今蘇南地區大打出手,未遂後便主動講和、保持了持續和平共處。

徐溫期間,立足於收買人心,為政平穩寬和,樂得坐視中原梁、唐拼得你死我活。

公元937年,徐知誥在篡權之前,曾派人沿海路聯絡契丹,其目的是對後晉形成牽制、避免其趁機對自己發難。

下一年,契丹使者回訪後唐,李昪心腹宋齊丘還支了個損招——在契丹使者返回途中將其刺殺在後晉境內,以此離間雙方關系《但並未施行》。

但在絕大部分時間,李昪都以保境安民作為既定國策,對外並積極進取的動作。

即使在公元942年,老對手吳越國遭受天災,李昪也未曾貿然進攻,而是借機與對方修好、鞏固雙方長期和平的局面。

鑒於當時的南唐在南方各個割據政權中實力最強,甚至看起來與中原的後晉相比有優勝之處,李昪的保守政策遭到國內許多人的不解與反對,重臣馮延巳甚至還嘲笑李昪為『田舍翁』,也就是鄉巴佬。

但後來的歷史走向,證明了李昪的做法最合理的:南唐政權與中原王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想要北伐中原,一定得善交鄰國、等待機會的出現。

公元943年2月,李昪病死,他的兒子李璟接班,南唐對外風格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好戰的李璟在下一年就接連對鄰居閩國、吳越發動戰爭,雖然取得了一定戰果,但南唐也由此陷進了戰爭的泥潭,國力遭到削弱。

不久後,後晉與契丹翻臉,耶律德光揮軍南下,後晉滅亡,中原陷入了混亂。

這本是出兵北伐、一統中原的大好時機,但那時的南唐正與鄰國糾纏,抽不出兵力北伐中原,隻能坐失良機。

李璟對此十分後悔,也許他已經明白當初父親李昪為何要『善交鄰國』。

但既然北伐無望、又已跟鄰國撕破臉,李璟決定一條路走到黑。

公元944-946年,他費盡力氣滅亡閩國,但對方的殘餘力量聯合吳越,把南唐耗得毫無脾氣;公元951年,南楚陷入內訌,李璟趁機派兵進攻,一舉將其滅亡。

但隨後宰相馮延巳在南楚橫征暴斂,激起了當地人的反叛,南唐守軍連戰連敗、不得不倉皇逃回。

李璟在南方的一系列霸王舉動,成功引起了當時的中原政權後周的注意。

而且尤為不幸的是,到了公元954年,一代雄主柴榮繼位。

柴榮可謂五代十國第一英主。

繼位不久,他就對後周軍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造了一支強悍無比的軍隊;在國家治理層面,他平均賦稅、發展生產、整頓吏治,中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從公元955年起,為了震懾南方諸國,以便於將來集中精力對付契丹、收服燕雲十六州,柴榮連接發動了對後蜀、南唐的戰爭。

對於南唐,柴榮下手尤其狠,原因很簡單:其一,槍打出頭鳥,當時的南唐跳得最歡;第二,南唐富得流油,打它可以極大補充後周實力。

從公元955年冬開始,一直到公元958年,柴榮前後三次親征,出兵的一條重要借口就是後唐當初勾結契丹、謀害中原。

面對英武的柴榮、強悍的周軍,南唐連戰連敗,處於絕對的下風,絲毫看不到扭轉局面的可能。

在經歷一次次的慘痛失利後,李璟終於認清了形勢、低頭求和。

他向柴榮獻上淮南地區,與後周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去掉自己的帝號,隻稱『江南國主』,等同於向柴榮俯首稱臣。

這對南唐造成了慘烈的雙重打擊:心理上,面對中原政權產生了懼怕心理;現實中,損兵折將、丟失了富庶的淮南之地,讓柴榮得以飲馬長江。

自此之後,南唐再也失去了問鼎中原的可能;無論柴榮調集主力北伐時,還是當他突然病死後,李璟也老老實實、絲毫不敢輕舉妄動。

公元960年,北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開啟了統一南方諸國的步伐;下一年,李璟去世、李煜即位。

面對北宋,此時的南唐更無招架之力,除了亡國、沒有第二種選擇。

​綜上可見,巔峰時期的南唐雖然經濟、文化都取得了傲人成果,但面對中原政權,在綜合實力方面仍處於絕對下風;若想獲得進軍中原的機會,隻有保境安民、靜待時變這一種途徑。

而李璟的戰略轉向,不但未能讓南唐強大,反而給柴榮送上了神助攻,無疑徹底葬送了這一絲可能,他和兒子李煜雖然都是一等一的文人、藝術家,但在政治上實在有待提升。

南唐的末路,其實早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