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故鄉:為什麼脫離中國版圖。《網路歷史》

清朝建立後,按照與清政府的親疏不同,蒙古地區習慣上被分為內蒙古與外蒙古。

外蒙古土地面積156萬平方公裡,如果沒有從中國分裂出去,應該是中國第二大省,接近新疆的160萬平方公裡。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位於當今的蒙古國。

所以有不少西方學者認為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中國的元朝是中國人被異族統治的時期。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成吉思汗出生的時代,中原地區的金朝代表中國統治蒙古草原地區,出生在那裡的成吉思汗當然是中國人。

中國本就有多種語言文字。

語言不是判斷國家的標準,行政管理才是。

當時蒙古人需要向金朝中央政府繳納貢賦,相當於稅收,遊牧地區貨幣不那麼流行,大多實物交易與繳稅,雙方是一個國家內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

後來蒙古人滅亡金朝,隻是一個國家的王朝更迭,內部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互換,國家還是那個國家。

成吉思汗活了66歲,這使他有足夠長時間開創功業。

他不但為空前廣闊的蒙古帝國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使帝國在其死後仍保持擴張的動力和能量。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領導下的蒙古帝國歷經數次西征,在被征服的遼闊疆域內建立了『四大汗國』。

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初期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

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後,其他三個蒙古汗國已經完全各自為政,互不隸屬。

到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的時候,其它汗國已經根本不關心中原地區由誰來統治。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將元順帝趕回蒙古草原。

『北元』也隻維持了20年。

明朝6次北伐,深入漠北,大敗元軍,後來蒙古政權幹脆廢棄元朝國號、年號、帝號《1388年》。

此後,蒙古分裂為瓦剌《衛拉特》、韃靼、兀良哈《朵顏三衛》三部。

其中西部的瓦剌發展最快,勢力一度最大,結果瓦剌與明朝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後來位於蒙古草原中部的韃靼又再度強盛,發動『庚戌之變』,又一次令明朝顏面盡失。

兀良哈是生活在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部落,明朝初年歸附了明廷。

明成祖朱棣發動奪取皇位的『靖難之役』時,兀良哈成為朱棣『靖難軍』的精銳部隊,為擊敗南京方面的軍隊立下戰功。

明朝後期該部落逐步融入其他蒙古部落而消失。

明朝末年,蒙古末代大汗林丹繼位。

林丹汗著手統一蒙古各部,一度頗有成效。

但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敗北。

林丹汗死後,整個漠南蒙古《內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絕。

漠南蒙古歸順滿清時,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尚未歸屬清朝。

但在清軍入關前,漠北蒙古三個主要部落首領紛紛向清朝遣使朝貢,與清朝關系密切。

康熙年間,漠北蒙古遭到漠西蒙古噶爾丹的進攻,漠北蒙古各部內附投清。

康熙宣佈保留漠北蒙古三部首領的汗號,行政體制也和內蒙古一樣,加強和鞏固了清朝對漠北蒙古各部的管轄。

接著,清朝順勢加快對漠西蒙古的統一,歷經康、雍、乾三朝用兵,徹底將其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的管轄版圖《1757年》。

清朝早在後金時期就與內蒙古《漠南蒙古》聯姻,二者融合程度高,內蒙古貴族可以和滿清貴族共同分享主宰天下的權勢和榮光,因此十分認同清朝。

清廷對內蒙古也非常信任,管理基本上是『自治』。

外蒙古《漠北蒙古》歸附的時間晚,又是在被漠西蒙古擊潰後不得已而降清的,且其後又有反復,所以清朝對外蒙古並不十分信任,雖也封官予爵,但還要在庫倫《今烏蘭巴托》設立辦事大臣進行監督。

導致外蒙古產生獨立傾向的是最初原因是政府負擔太重。

清朝發動對漠西蒙古的戰爭時,外蒙古承擔了大量物資與人力支持。

外蒙古不堪重負,牧民大量破產。

與此同時,清朝對於內蒙古則是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遇到天災,清廷要調撥大量的米糧、皮裘、牲畜、氈房、銀兩給予救濟。

除此之外還實行養贍制度,相當於現代的扶貧政策,使內蒙古經濟明顯更富裕。

兩相對比,外蒙古人對清朝的不滿日益高漲,終於釀成1756年的『撤驛之變』。

導火索是清朝乾隆皇帝殺死了因為疏忽而獲罪的外蒙古活佛哲佈尊丹巴二世的哥哥。

這引起了外蒙古諸王公的普遍憤怒,紛紛撤驛站、棄哨探,各地牧民舉行暴動,襲擊清軍,打擊漢商,清朝在漠北的驛站全部癱瘓。

但這次撤驛之變僅維持了數月便徹底失敗,發起人及追隨者遭到殺害和鎮壓。

同時,清朝操縱哲佈尊丹巴活佛的轉世系統。

哲佈尊丹巴活佛從三世起,清朝指定,必須在藏人中轉世,並成為定制。

活佛系統和外蒙古貴族的血緣聯系被切斷。

1840年以後,哲佈尊丹巴八世沒有一次被清廷召見,而在他之前的五十年,歷任哲佈尊丹巴活佛沒有受過一次朝廷的褒獎。

1878年,新上任的滿族辦事大臣要求廢除以往辦事大臣見哲佈尊丹巴時的叩拜禮,並要求哲佈尊丹巴站立迎接。

幾經交涉後,哲佈尊丹巴雖不用起身迎接,但也從此免除了清朝辦事大臣對哲佈尊丹巴的叩拜之禮。

哲佈尊丹巴活佛地位的不斷下降成為外蒙古獨立的直接導火索。

1911年中國爆發辛亥革命,外蒙古庫倫獨立集團正式宣佈成立大蒙古國。

趁中國中央政府無暇北顧,且西藏正在謀求軍事獨立,1912年5月,庫倫獨立軍5000餘人進攻科佈多中央駐軍。

科佈多守軍300餘人奮戰幾十天後失陷。

至此,外蒙古獨立政權控制了外蒙古全境。

獨立運動往往與中央政權實力下降和外部強權插手密切相關。

外蒙古與西藏的獨立運動的背後分別有俄國和英國的支持。

外蒙古獨立先是沙俄支持,後又得到蘇聯的扶植。

1911年外蒙古在沙俄鼓動下驅逐清政府官員,宣佈獨立。

1913年沙俄迫使袁世凱執政的北洋政府簽訂了《中俄聲明》。

聲明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

中國不得在外蒙古派駐官員、軍隊,不得移民。

1915年中俄蒙簽訂《恰克圖協定》,重申中國對外蒙古的宗主權。

據此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

十月革命後俄國陷入內戰而無暇顧及外蒙古,1919年11月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和總理段祺瑞下令出兵外蒙古,軟禁哲佈尊丹巴活佛。

北洋政府下令取締外蒙古自治,恢復舊制。

1921年,外蒙古中國駐軍先後遭蘇聯白匪和紅軍的進攻,最後撤回內地。

蘇聯紅軍進入外蒙古,協助蒙古人民黨建立了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

1922年簽訂《蘇蒙修好條約》,蘇聯承認外蒙『獨立』。

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發表嚴厲聲明,拒絕承認外蒙古獨立,但由於當時中國陷於內戰,北洋政府沒有派軍隊收復外蒙古。

本希望借助英、美、日出面幹涉,但未起到效果。

1924年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也叫《中蘇協定》,其中第六條明確『承認外蒙古是中國領土,中國在外蒙古有完全的永久的主權』。

這意味著此時蒙古至少在名義上尚未能獲得獨立。

1927年,蘇聯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蔣介石代表中國中央政府回電拒絕,並責令外蒙古執政者放棄獨立,回歸中國。

1928年,外蒙古發生大規模反對獨立、並要求回歸祖國的統一進步運動,蘇聯以『平叛』為由出兵外蒙古,進行鎮壓。

蒙古統一人士要求中華民國政府出兵外蒙古,中蘇軍隊在外蒙古東部邊界發生小規模戰鬥。

此後中國軍隊再也沒有進入外蒙古。

中華民國從北伐、中原大戰、國共內戰,到九一八事件和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長期處於戰爭狀態,無力處理外蒙古問題。

1945年德國投降後,美英在雅爾塔國際會議中與蘇聯達成默契,以犧牲中國部分利益換取蘇聯盡快對日作戰。

斯大林提出條件,要求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並給予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

蔣介石也知道把外蒙古丟了是千古罪人,所以開始堅決不同意。

後來蔣介石面對斯大林的施壓,又得不到羅斯福的支持,在萬般無奈之中,於1945年8月14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根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允許外蒙古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的結果決定是否獨立。

結果在蘇聯勢力的影響下,97.8%的蒙古公民贊成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

盡管聯合國所派觀察員不承認此次投票,中華民國政府仍在1946年1月5日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

2月1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蒙古建立外交關系。

從此,中國失去了對外蒙古的宗主權。

1949年蔣介石退到臺灣後,宣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理由是斯大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的『不援助中共』等條款。

這就是至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版圖上還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據。

不過1955年,在美國的壓力下,當時有聯合國席位的臺灣當局在安理會上棄權,同意蒙古加入聯合國。

中國大陸這邊,1949年10月16日新中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交。

1950年中蒙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整個50年代,中國向蒙古輸送了大量工人幫助其經濟建設。

1960年代中蘇決裂初期,蒙古國試圖保持中立。

後來倒向蘇聯一邊。

直到1992年蘇聯解體後,蘇聯軍隊才徹底從蒙古國撤走。

1994年中蒙兩國簽訂《中蒙友好互助條約》,表示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摘自拙著《天命之爭——中國歷史上的統一與分裂》《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