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唐朝中道衰落的主因:唐玄宗掩耳盜鈴。《網路歷史》

法國思想家

伏爾泰

曾經講過:

『國家的繁榮昌盛僅僅系於一個人的性格,這就是君主國家的命運』

在一個君主專制國家裡,國運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的見識、水平以及性格特點,這對於整個國家以及全體國民來講,無疑是一種悲哀。

法國歷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路易十五

曾經說過:

『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作為一國之君王,生前享受著幾乎不受任何約束的特權,以及由此帶來的玉盤珍饈、綾羅綢緞、傾城佳麗,那麼,根據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他就應該對自己的國家和位子負責,常懷憂患意識,夙夜在公、枕戈待旦,付出自己的所有。

在憂患時期,大部分君王是能夠做到對自己的事業高度負責的。

畢竟,外界的惡劣環境,不允許他高枕無憂。

唐太宗曾經與魏征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唐太宗問:『守天下難嗎?』魏征說:『很難』唐太宗說:『依我看,只要選用能人賢臣、樂意接受批評就可以了,這有何難?』魏征卻說:『古代的帝王,憂患之時,往往能夠做到選賢任能,而一旦到了天下安定的時候,必然懈怠』

魏征建議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常懷憂慮意識,不要麻痹大意,懷有僥幸心理。

唐太宗深以為然。

但很不幸,魏征的這一番話,在唐太宗曾孫唐玄宗的身上言中了。

唐玄宗的一生,是過山車般的一生。

前半生,他成長於憂患之中,勵精圖治、毫無倦怠;後半生,他懶惰昏庸、選人不淑,親手葬送了自己半生建立起來的事業。

唐玄宗的一生,給我們後人哪些啟示呢?

一、憂患之中淬煉成鋼

歷史選擇李隆基成為讓大唐走上巔峰的人,純屬偶然。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所以他又有『三郎』這個昵稱。

按照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他繼承皇位的機會極小。

而且,他的父親李旦,還是唐高宗的第八子!按說,皇位無論怎麼輪,都不會輪到李旦頭上。

但是,歷史就是這麼富有戲劇性,因為武則天的存在,太子李顯當了兩個月的皇帝就被廢掉,性格懦弱的李旦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成為唐睿宗。

李旦軟弱無能,但李隆基顯然沒有遺傳他這一點。

8歲的小李隆基曾經呵斥守衛皇宮的金吾將軍武懿宗:

『吾家朝堂,幹汝何事!』

據說,連一代女皇武則天都對李隆基的霸氣行為贊嘆不已。

但是,她對這個孫子並未有十足的好感,因為不久,李隆基的生母就被武則天殺害。

公元705年,大臣張柬之等發動『神龍之變』,擁立被廢的唐中宗李顯復位。

李顯軟弱且昏庸,被他的妻女韋後、安樂公主輪番欺壓。

韋後欲效仿武則天自立,最終害死了李顯。

這給李隆基及其姑母太平公主提供了天賜良機。

姑侄二人聯手,擁立李旦重登皇帝寶座。

李隆基因為擁立之功,被立為了太子。

兩年後,對政事心灰意冷的李旦,主動讓出皇位,李隆基完成了由王子向皇帝的華麗轉身。

從公元705年『神龍之變』,到公元712年李隆基繼位,短短7年之間,唐宮之內經歷了6次大變故,5次皇位更迭。

唐玄宗李隆基經歷了這些腥風血雨,早已淬煉成鋼,成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二、安樂之中背離初心

李隆基即位時28歲,正值盛年,他以挽救李唐江山為己任,展現了一代青年帝王的蓬勃朝氣。

歷史記載,他在請姚崇出任宰相時,曾經有過一段談話。

姚崇提出了10個條件,涉及到當時的內政、軍事、用人、法制等種種弊端,唐玄宗欣然應允,給予他極大的支持。

唐玄宗本人有改革弊政的決心,手下又有了姚崇、宋璟、盧懷慎、韓休等一幹忠臣賢相,大唐經過20多年的休養生息,終於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景象,這就是『開元盛世』的局面。

不過,繁榮背後,也隱藏著嚴重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其中,尤其以唐玄宗本人的問題最為突出。

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的兄弟相繼去世,這讓他本人也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為此,他和歷代帝王一樣,開始迷信和尋求長生不死之道。

唐玄宗把一個叫張果的道士請進宮裡,封為『通玄先生』,開始了劃向深淵的第一步。

後來,他的愛妃武惠妃身死,這對其精神又是一次嚴重打擊。

唐玄宗與武惠妃感情深厚,對其深信不疑,甚至曾經受她的蠱惑,殺掉了自己的三個兒子。

正當唐玄宗心靈空虛的時候,兒媳婦楊玉環出現在了他的生活中。

唐玄宗不惜違背人倫,玩了一把『曲線救國』,將楊玉環納入到自己的後宮之中。

人的墮落,往往是從志得意滿、麻痹大意,管不住自己的『小節』開始的,而唐玄宗敢冒天下之不韙,說明其已在深淵中不能自拔。

開元時代末期的唐玄宗,認為自己奮鬥了大半輩子,該是享受人生的時候了。

他的作為,不幸正好印證了魏征與唐太宗的對話:國家陳平日久,國君生活安逸,必然陷入懈怠,也便不再選賢任能,操勞國事了。

唐玄宗先是把國家交給奸相李林甫,後是把朝政全權委托給無能的楊國忠,自己則專心做起了音樂家,與舞蹈家楊玉環在華清池琴瑟和鳴、珠聯璧合。

唐玄宗大概忘了,當初他向姚崇承諾十件事、改革朝廷弊政,如今這些頑疾都借屍還魂,如野草般死灰復燃。

當然,早年間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唐玄宗,也不是完全昏聵無能。

他知道李林甫、楊國忠實無宰相之才,但作為壓制太子、朝臣、邊將,搞政治平衡的工具,李、楊二人還是稱職的。

但是,在安樂窩裡呆久了,唐玄宗變得不是偏聽偏信,而是不願聽、不願信,完全活在一種僥幸的得過且過之中。

哪怕是天天掩耳盜鈴,只要自己活著的時候不爆雷就好!這恐怕是晚年唐玄宗的內心寫照。

於是,當唐玄宗說:

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時,他身邊的老奴高力士憂心忡忡的說:

『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

高力士話中有刺,可唐玄宗依然裝作聽不見

:『卿勿言,朕徐思之』

危機深重,大禍臨頭,唐玄宗不可能不知不覺,但卻隻在那裡掩耳盜鈴。

在他心中,或許隻有法王路易十五那句話:『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