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時候人才輩出,能夠帶兵打仗的更是數不勝數,這主要與當時動亂的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
由於當時的朝代交替是特別快的,每個朝代交替之間都是社會處於最混亂,最動蕩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人們如果想要出人頭地,帶兵打仗是最快的一條渠道。
能夠靠著自己的勇猛無謂留到最後的,那就必然是時代之中的佼佼者。
這樣的人,在日後也必然會有大作為。
然而在這些人之中,最為耀眼的還要數秦朝末年的韓信。
韓信的功績自然不用多說,能夠從默默無聞,人人都可欺辱的小少年,到最後封疆為王,最後還能夠一步步弄死項羽。
韓信的人生不可謂是不傳奇,連劉邦在平定大勢之後都曾誇贊韓信是國士無雙。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英才,最後卻是下場淒涼,不僅僅被扣上了反賊的帽子,更是被劉邦給滅了滿門。
但韓信真正被滅門的原因,所有人都清楚,無非就是權利達到威脅了君主的地位,等到功高蓋主的時候,這種下場已經是必然。
然而,有一個人卻是不同,如果說功績,他並不比韓信差多少,然而他不僅僅沒有被劉邦針對而且他的晚年卻是求仙問道好不逍遙。
這個人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其實,韓信和張良這種不同的下場,和兩個人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
其實韓信的性格早在他幼年之時便可以看出,那就是一個『忍』字,典型的就是胯下之辱,這種性質的侮辱,並不是所有人都受得了的,而韓信卻能夠坦然應對,並且對於最後侮辱自己的人卻能夠對他進行贊賞。
可見韓信是有多麼能忍。
但也正是這種性格造成了他的另一性格,就是優柔寡斷,遇到事情想的不是先發制人,而是忍耐,這就是韓信性格上最大的缺點。
其實按照韓信的實力,如果他肯早早的起兵造反,劉邦也未必會是他的對手。
但是他卻顧慮太多,在手下的人勸他劉邦已經對他動了殺心,讓他盡早做出應對措施的時候,他卻不放在心上,總覺得劉邦是一個和他一樣要臉的人。
然而,當時朝廷中的局勢已經瞬息萬變,劉邦想要對付功臣的跡象早就有所表明,而韓信卻一直不把這些放在心上,依舊覺得自己可以再等等,結果等來的就是被滅了全族。
而我們再來看一下張良這邊,其實張良對於劉邦的防備,早在最開始分封諸王的時候,已經有所表現。
最初,所有人都希望能得到一塊富饒的封底,而隻有張良選擇留守在沛縣,為的就是明哲保身。
而且關於劉邦的心思,張良也曾經在韓信面前表態過,但是很可惜,韓信並沒有把張良的暗示放在眼裡,而是笑話張良想太多。
就是兩人這種截然不同的性格才造成了後來截然不同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