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聊《龍之家族》中雷妮拉公主的歷史原型-瑪蒂爾達。《網路歷史》

眾所周知,馬丁老爺子的《冰與火之歌》是參照了很多英國中世紀的歷史,如果說《權力的遊戲》歷史原型是英國的玫瑰戰爭,那麼《血龍狂舞》的歷史原型就是英格蘭諾曼王朝的內戰,即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與亨利一世的外甥斯蒂芬之間的王位爭奪戰。

先來介紹一下即將出場的幾位重要人物:

亨利一世是征服者威廉的幼子,也是諾曼王朝的第三位英格蘭國王。

瑪蒂爾達是亨利一世的女兒。

亨利一世還有一個兒子威廉,是瑪蒂爾達的兄弟。

斯蒂芬是亨利一世的外甥,斯蒂芬的父親是法國的佈盧瓦伯爵,母親是諾曼的阿黛拉公主《亨利一世的妹妹》,斯蒂芬的父親在十字軍東征中去世,他從小跟隨母親阿黛拉公主在法國生活,阿黛拉公主既有財富,也有著出色的政治才能,因此斯蒂芬受母親的影響非常大,他從小在法國受到了良好的貴族教育。

待斯蒂芬長大之後,當時的英法正為爭奪領地而戰況不斷,斯蒂芬作為英王亨利一世的外甥,決定來到英國為舅舅效力,斯蒂芬的父親生前是法國的佈盧瓦伯爵,也是法國重要的大貴族,在法國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而當時亨一正在和法王對抗,對於外甥的到來,自然是非常重視,賜給了大量的領地和財富。

甚至外甥的婚姻,也都是亨利一世一手安排促成的,斯蒂芬與法國的佈洛涅伯爵尤斯塔斯三世之女瑪蒂爾達結婚。

隨即尤斯塔斯三世隱退,其女瑪蒂爾德成為佈洛涅女伯爵。

不久尤斯塔斯三世去世,斯蒂芬與妻子瑪蒂爾達因此擁有了法國北部的重要港口佈洛涅及英格蘭的大片領地,成為英格蘭最富有的貴族。

也就是說,亨利一世親手培植了外甥在英國的勢力和財富,彼時他的兒子還在世,不用為後繼無人擔憂,也不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外甥會在他死後搶先戴上他的王冠,和他的女兒和外孫爭奪繼承權。

因為斯蒂芬的妻子也叫瑪蒂爾達,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重名,兩個同樣極具政治智慧和勇氣的貴族女子,這場王位爭奪戰也被稱為是兩個瑪蒂爾達的戰爭。

亨一的女兒瑪蒂爾達公主自小在母親伊迪絲王後的教育下學習閱讀、寫字、宗教、禮儀,自幼生活在宮廷之中,看著母親處置宮中大小事務,應對各色不同的人,對於王後的職責和宮廷的復雜也是耳濡目染。

中世紀的公主都是用來政治聯姻的,而婚姻對於瑪蒂爾達來說,來得過於早了一些。

在她隻有七歲的時候,德國國王亨利五世就派使者向亨利和伊迪絲王後求親,請求娶他們的女兒瑪蒂爾達。

德國國王即將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一世一合計,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聯姻,這相當合算啊!因此以最高規格接待了來使。

在經過長達一年的時間對聯姻細節的種種商討,在1110年4月10日,雙方終於達成協議,瑪蒂爾達和德國國王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訂婚,當然公主的陪嫁也是相當豐厚的。

當時亨利五世24歲,瑪蒂爾達隻有八歲,於是訂婚後亨利五世將八歲的瑪蒂爾達送到了德國特裡爾教區的大主教那裡學習神聖羅馬帝國的文化、禮儀、歷史和政事處理,完全以一位王後的標準在培養她。

1116年,瑪蒂爾達14歲的時候,因為丈夫和教皇產生了矛盾,這一年她和丈夫基本是在意大利度過的,他們率領一支軍隊對羅馬發起進攻,將當時的教皇嚇得不輕,最後德國國王扶植了一個忠於他的教皇格利高利八世為他和他年輕的王後加冕,在瑪蒂爾達15歲的時候,正式加冕成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後。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但他們加冕後不久,德國內部出現了內亂,亨利五世帶著軍隊就回國平亂了,意大利當時的政務處理就交給了瑪蒂爾達,年輕的王後處理政事很盡心,經驗也越來越豐富。

等她將意大利這邊的事處理完畢,就回國和丈夫團聚了。

但不久之後,亨利五世開始病重,期間瑪蒂爾達一直盡力盡力照顧丈夫,並且陪同丈夫一起參與了和教皇的談判,歷史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直就和教皇不對付,最終亨利五世和教皇終達成協議,通過《沃姆斯宗教協定》大大緩和了王權和教權之間的矛盾,1125年,亨利五世病逝,臨終前他將帝國的印璽和皇冠都交給了瑪蒂爾達,這一年她隻有23歲。

因為她和亨利五世沒有孩子,最後她在教皇和主教的勸說下,還是交出了皇冠和印璽,回到了英格蘭。

一聽說女婿死了,亨利一世馬上把女兒接了回來,因為幾年前,王儲威廉的白色船隻觸礁沉水,遇難身亡。

冬天的海面看上去那麼清澈沉靜,跟隨王儲的年輕貴族們大量飲酒貪歡,甲板上沉醉一片,在黑夜來臨時,沒人在意隱藏在黑暗之中的礁石,船身沉沒之後,寒冷的海水讓所有人不會有生還的可能。

這個時候的亨利一世新娶了老婆 ,但他還是立瑪蒂爾達為王儲,這也是英格蘭歷史上第一位女王儲。

在此之前,英格蘭沒有女王儲,但也沒有規定女子不可以繼承王位,這也為以後的內亂埋下了伏筆。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1127年1月1日,在西敏寺大廳,亨利一世要求所有的貴族宣誓未來將效忠於瑪蒂爾達繼承他的王位。

貴族們都發了誓,並無一人提出異議,也許這些貴族都認為這個想法太不切實際,永遠也沒有機會實現。

但是亨利一世有自己的想法,瑪蒂爾達還年輕,如果她能夠生下兒子,那麼英格蘭也能由他的血脈來統治。

因此,他又將瑪蒂爾達嫁了出去,這次聯姻的對象是安茹的喬佛裡,喬佛裡是個美貌健壯的男子,但是隻有15歲。

瑪蒂爾達的閱歷經驗都遠勝對方,這不是一場般配的婚姻,她仍然是她父親的棋子,她拒絕安茹的伯爵夫人這一稱號,而是堅持稱自己是英格蘭國王的女兒和德國皇後。

婚後僅一年,這對不般配的夫婦就分居了,在1131年,亨利一世出面幹預,強迫這對夫婦合好。

1133年,瑪蒂爾達生下了第一個兒子,取了和外公一樣的名字亨利。

第二年,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現在亨利一世終於有了自己的繼承人,可是他已經60多歲了,他的繼承人長大還需要很多年。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而瑪蒂爾達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對於父親的忠心也開始了分裂和糾結,一邊是自己丈夫的野心,一邊是自己的父親,亨利一世雖然67歲高齡,卻拒絕放開手中一切權力,正因為父女之間的裂痕,讓斯蒂芬看到了可乘之機。

1135年,亨利一世在一次狩獵中突然發病,在彌留之際,他深知自己的外孫還太小,無法繼承王位,因此在死前堅持要求貴族們遵守8年前協議和誓言,效忠和維護瑪蒂爾達的統治。

瑪蒂爾達一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就馬上向北進發,控制了阿讓唐,這是要塞,對諾曼底的統治非常重要,但是她卻停在這裡,沒有再前進一步,因為,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90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無法得知她留在這裡的真實原因,也許她過於相信貴族會堅守諾言,或許懷孕讓她身體不適。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但是她的表親斯蒂芬抓住了機會,他騎快馬去了溫徹斯特,他的兄弟在那裡擔任主教,斯蒂芬搶先加冕為王。

在中世紀中,一旦加冕,就意味著上帝任命他為國王,就沒有人能夠廢黜他,更別說是一個女人。

現在,英格蘭有兩位合法的國王,一位接受了塗油禮,高居廟堂之上;一位是先王唯一合法的直系後代,貴族都曾發誓維護她的統治,但卻流落江湖,一場內戰不可避免。

起先,斯蒂芬極力拉攏貴族,多數貴族都選擇支持斯蒂芬,但在一年之後,他與最大的支持者格羅斯特 羅伯特建立的聯盟破裂,在他領兵逼近諾曼底攻打瑪蒂爾達之時,羅伯特選擇了支持瑪蒂爾達,而此時,瑪蒂爾達的第三子也已順利降生。

因為有了羅伯特的支持,瑪蒂爾達接下來格外的順利,前來投誠她的貴族也越來越多,因為貴族們自認為找到了一位最為合適的傀儡。

雖然軍隊數量上還無法和斯蒂芬正面抗衡,但他們采用了閃電戰和遊擊戰的戰術讓斯蒂芬自亂陣腳,疲於應付。

在之後的兩年內,無數人陷入戰火,戰爭無疑是燒錢的,殘酷的,窮兇極惡的士兵將村落洗劫一空,整個英格蘭一片焦土。

民眾陷入到痛苦和死亡、離亂之中,民眾普遍認為,上帝已經拋棄了他們,信徒在受苦,基督卻在沉睡。

1138年,瑪蒂爾達的軍隊打 敗了斯蒂芬的軍隊,囚禁了國王。

此時距離她父親逝世已經五年,她第一次開始觸及王位,等待著她的還有其他的考驗。

她需要得到教會和人民對她女王身份的認可。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她的政治手腕得以施展,她找到當初為斯蒂芬加冕的主教,也是斯蒂芬的弟弟,明智的把幕僚中的首席位置給了他,這位主教相當長袖善舞,作為回報,他召集教會站在瑪蒂爾達這邊。

關於這段歷史,他這樣描述:亨利一世國王逝世時將王冠留給了他唯一合法的繼承人—-他的女兒,但是夫人遠居國外,艱險重重,歸英之日推之又推,等待何其困乏,於是允許表兄斯蒂芬暫理國務,但是, 斯蒂芬並沒有為英格蘭帶來和平和正義,他是英國的罪人。

先王之女,英格蘭諾曼底夫人,先王安民治亂,熠熠生輝,廣聚財富,是賢明的君王,我等誓效忠先王之女。

短短幾句話,就模糊修改了歷史。

目前為止,瑪蒂爾達勝利了,但是,還有一場戰役在等著她。

國內的權貴並不待見一位女性君王的產生,當瑪蒂爾達以君王的姿態來施展報負時,人們形容她驕傲,狂妄,目中無人,不見謙恭和婦人的溫和。

不滿的呼聲越來越高,她的統治越來越艱難。

連年的戰亂,國庫空虛,她不得向倫敦市民收以重稅,這自然引起了貴族和民眾的不滿。

斯蒂芬此時還在監獄,但他的支持者們已經從今天泰晤士河北岸的倫敦金融城出發,開始向南岸掠奪土地。

終於,在她加冕前一夜,城門打開,成千上萬的倫敦民眾拿著武器沖了進來,將她驅逐出了首都。

配圖選自《龍之家族》

她離王冠隻有一步之遙,但形勢卻急轉直下,那位長袖善舞的亨利主教再次倒戈向斯蒂芬,公開支持其兄長,瑪蒂爾達追擊主教,一直追到溫徹斯特,但卻中了埋伏,她逃了出來,但是她最大的支持者羅伯特在戰鬥中被俘。

為了換取盟友的自由,她必須釋放在監獄裡的斯蒂芬作為交換,這代價足夠高昂。

她選擇了繼續奮戰,在牛津城,斯蒂芬的軍隊包圍了瑪蒂爾達,三個月來,她一直堅守,但在聖誕節前一晚,她選擇了逃亡。

這無疑是她最勇敢和無懼的時刻,在暗夜之中,隻有三個親兵護衛,她身披白色的鬥篷作為雪夜裡的掩護,渡過一條冰封的河流,頂著風雪跋涉7英裡才找到船隻,到達了庇護所。

就連對手斯蒂芬傳記中也對 瑪蒂爾達這次逃亡的勇氣和堅韌表示欽佩,傳記中說從未聽聞一個婦人在面對死敵之圍,死生之危還可逃之夭夭。

瑪蒂爾達自由了,但是她仍然一無所獲,兩王之爭打到現在,陷入了僵局。

瑪蒂爾達終於意識到,她作為一位女性來統治國家,貴族和民眾不可能接受一位女王。

但是,她還是一個母親,她在英格蘭戰鬥,她的兒子在法國健康成長著,已經成為了一位英勇的少年,具備一位君王的素質,那麼,接下來的戰鬥將是她要為她的兒子奪取王冠,她的兒子會有著與她完全不同的未來。

斯蒂芬能夠當上國王,是因為他具備領導和保護臣民的能力,但是多年內戰所帶來的混亂已經抹殺了這些優點,面對越來越少的民眾支持,斯蒂芬不得不做出退讓,他繼續當國王,而他必須要在溫徹斯特舉行儀式,承認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為王位繼任者。

瑪蒂爾達終於贏了,但付出的代價卻是自己政治前途的消散。

她將自己的兒子一手送上了英格蘭的王位,但是在王室宗譜中卻找不到她的名字和畫像,她的自我犧牲終於獲得了回報,1154年10月,斯蒂芬去世,兩個月後,她的兒子亨利繼承了王位,史稱亨利二世。

這距離她父親去世已經19年。

瑪蒂爾達後來回到諾曼底,住在首都盧昂城外,她是國王的顧問,有時也是國王代表。

瑪蒂爾達晚年幸福,活到了65歲。

她生為公主,婚後成為皇後,靠強力手腕推兒子登上王位。

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但她的墓志銘隻字未提及她壯闊英勇的事跡,隻是告訴世人,這裡躺著的是亨利一世之女,亨利五世之妻,亨利二世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