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立波
題記:作為第二次鴉片戰爭責任人咸豐帝奕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他的成長經歷是怎樣的?
從選擇後來的慈禧,到使用曾國藩由此徹底平定太平軍起義,咸豐的個人眼界決定了清朝的發展趨向,其情感世界和成長經歷讓他人生多了悲劇色彩。
當一切歷史的煙霧散盡,我們更應該從多個角度去看待這些曾經的『皇帝們』,將他們盡可能還原成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歲月讓一切從批判走向建設,全面根據史實去還原歷史,摒棄『歷史虛無主義』去開展討論,才能讓歷史成為有意義的存在。
《一》、少年的咸豐就失去了母愛,靠著懂事成熟,獲得道光的歡心,無奈剛登基天災人禍一起爆發。
道光畫像
道光十一年的六月,已經50歲的道光才再次當上父親,此前他的唯一長子被其不小心踢死,幸好他的全貴妃給他生下了皇四子,日後成了清朝中後期的咸豐皇帝奕詝。
10歲這年,這個孩子的母親因病離世,從此這個孩子就被安排到靜貴妃那裡撫養,靜貴妃也生了一個兒子是後來比較出名的恭親王奕䜣。
這個孩子從小就非常懂事,凡好吃的他總會主動讓給弟弟奕䜣,除此之外,在祖母的壽辰之時,這個孩子用稚嫩的畫筆給祖母畫出一幅畫表達自己的小心,這些都讓長輩們對他給外喜歡。
早期咸豐帝性格較為沉靜、好學,不幸的是,在他青年時期曾因墜馬以致腿殘:『文宗體弱,騎術亦嫻,為皇子時,從獵南苑,馳逐群獸之際,墜馬傷股,經上駟院正骨醫治之,故終身行路不甚便』《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身體上的殘缺讓他在登基後非常自卑,以至於經常挑剔大臣們對他的在禮節上的敬畏。
曾國藩後來對此向咸豐帝提出批評,過於註重小節,大臣們因為『步趨』、『叩頭』等禮數稍有失誤,就被處罰;為了避諱隨意改動,竟然把古今通用的『儀禮』二字改為『禮節』《咸豐名為奕詝》。
『謹其所不必謹』,在國家大事方面卻『不暇深求』。
咸豐帝畫像
登基的當年就發生了幾件大事,江淮附近大雨滂沱幾十天,發生黃河潰堤,豐、沛兩縣立馬成為水澤,60州縣受災,死亡百姓不計其數。
第二件大事,在四川境內發生強烈地震,據《中國地震目錄》記載,該次地震震級為7.5級,震源深度達10度,由強震引發的地震冒水、山體滑坡,導致大量房屋倒塌,在地震中死亡男女20600人,倒塌房屋26000餘間,10餘萬人無家可歸。
更要命的是,廣西地區已經發生了洪秀全拜上帝會起義,瞬息席卷整個清朝。
讓剛登基不久的咸豐就下發了罪己詔,開創了清代皇帝的記錄。
『勞師糜餉,未能迅就蕩平,皆吾罪也。
而南河豐工漫口,至今尚未堵合,災民蕩析離居,更為可憫,均朕德薄,惟有自省愆尤,倍深刻責而已』同年四月,太平軍打下南京定都,咸豐再次下發罪己,說明這個年輕人內心的不安與懊惱。
太平軍起義
《二》、天下殘局,狼煙四起,他也曾強勢進行應對,相當勤政愛民。
面對太平軍的洶湧來勢,咸豐帝一口氣任命了幾十位團練大臣,希望通過國家正規軍和民兵組織對抗起義。
並說過相當務實的一句話:『朕用人行政,一秉大公,從無滿漢之分』《清文宗實錄》
面對曾國藩不能馬上出兵,咸豐帝馬上展示出他咄咄逼人的辯才:『試問:汝之才力能乎?
否乎?
平時漫自矜詡,以為無出己之右者;及至臨事,果能盡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張皇,豈不貽笑於天下?
……言既出諸汝口,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以此可以看出咸豐帝不僅辯才出眾,禦臣之術也極為高明。
嬉笑嘲弄又不把事情搞砸,二十歲的青年人而言,的確表現出成熟的馭臣之術。
咸豐繼承了清朝皇帝較為勤政體恤民生的一面,上任之後,內憂外患,他指揮軍務,批答奏折,未曾荒廢,每遇到重特大災害,關於他批示救濟災民和豁免錢糧的旨意隨處可見。
咸豐四年,太平軍攻占揚州,清軍久攻不下,於是打算挖開高郵湖大堤,不惜讓百姓與太平軍陪葬。
當作戰方案上報咸豐時,他立刻予以否決,並批示說:『揚州可緩取,無傷吾百姓』《朗潛紀聞》
此外在與臣下互動時也難得的人情味。
咸豐九年三月,他連續五天召見段光清,咨詢當時緊要戰略問題,問他目前是安內還是攘夷,並且如何克服這兩大患。
段光清任職於杭州,同太平軍中心地帶接壤,對敵情相對熟悉,回答的也較為明確。
第一先處理太平軍內亂,辦法還是擁兵剿除。
第二才是對付洋人。
平定了太平軍,洋人見到沒有內亂,自然會謹慎一些。
咸豐帝當面並不表態,但卻把會見段光清的意見反饋給軍機大臣,大家一直認為段光清的想法『所言甚善』。
咸豐帝標準像
幾個月後,咸豐再次召見段光清,開頭聊起了一些家常:『還能不能寫小楷,想汝在外多年,詩賦亦不如從前』?
得知段光清的老家在安徽,當時被太平軍占領,問他故鄉情況。
段回答說:『自己父親的墳墓被太平軍挖了』聽到這兒,咸豐急切地說:『爾家中人現在何處安頓?
』回奏說兄弟們現在都逃到浙江衙門,堂兄無力照看,都留在安徽。
咸豐又問:『同支眷屬大約不少,到底作何安頓?
』段光清再次回答,並說天下蒼生造此戰禍,哪裡能夠安頓。
咸豐帝聽了非常傷感,良久說不出話來。
《道咸宦海見聞錄》
咸豐治理清朝11年,敢於亂世出重手,在局勢未惡化的情況下,他在即位不久就處置了數位地方大員。
廣西巡撫因鎮壓太平軍不力被發配新疆,大學士塞尚阿被判斬監候,山東巡撫張亮基被發配軍臺,此外受到撤職的高級官員多達幾十人之多,為了改變官場積習,他敢於將大學士柏俊處死,前朝老臣蓍英自盡,這些都說明他登基之初就將權力牢牢掌握,且相當鐵腕。
《三》、性格弱點在鴉片戰爭時期暴漏無疑,讓他以另類方式進行『自殺』
第二次鴉片戰爭
登基的第七年,咸豐帝又再次經歷了父親道光的屈辱,不同的是,這次外國聯軍浩浩蕩蕩直接打進了北京。
面對這樣的重大危機,咸豐帝依舊裝出一副『天朝上國』的高姿態,如何化解危局卻茫然無措。
他認為外國國王『竟自稱朕,實屬夜郎自大,不覺可笑!』『如欲親遞國書,必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否則『唯有與之決戰』。
與其說咸豐重視『天朝上國』利益,毋寧說他已經焦頭爛額,不知所雲。
這一時期的上諭經常可見『戰撫兩難,遺患無窮』『從此兵連禍結,迄無了期』、『後此作何了局?
』以及『一勞永逸之舉』、『永息幹戈』,甚至提出只要北京不進駐外國特使,可以考慮免除所有關稅作為交換條件。
傳統思維讓咸豐在大變局面前顯得緊張無措,甚至這已成了清朝的一大傳統。
而這種情況已經被曾國藩幕僚趙烈文進行過精準分析並以咸豐的作為提出強烈批評。
曾國藩和幕僚趙烈文
咸豐十一年,趙烈文並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其中對當時外國情形給予了明確預見,當時太平軍勢力極端強盛,他卻說太平軍不不是最大威脅,中國最大的禍患在外國: 『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
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
似乎未來大勢是天意要『開通六合』。
能靜居日記
咸豐十年六月十五日《1860年》,二萬餘人的英法聯軍開始再北塘登陸,雖經全力抵抗,古老帝國的血肉之軀最終敗給了西方船堅炮利。
過度自尊的咸豐根本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不想屈膝求和,更怕像葉名琛一樣被俘獲他國。
於是在大臣僧格林沁的建議下,咸豐帝去『木蘭秋狝』。
這無非是倉皇的逃跑而已,大清國二百餘年到了今天從未有過的不知所措的慌張。
咸豐帝抱著五歲的兒子痛哭流涕:『今日無復有是矣!』在臨走的時候,咸豐自覺愧對祖宗,竟然趴在地上叩頭,直至鮮血滿面,在場人員無不為之動容。
趙烈文對當時要遷都西安也記述了自己的看法:『北京聞已與議和,尚未時分融洽,夷酋欲見恭王不得,因火圓明園,宮殿盡毀,又必欲如前約,駐兵京都。
車駕尚在熱河,朝議欲遷都西安避之。
然夷法國都俱駐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過欲通知風俗國政,初非惡意,如歐洲俄與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獨行之中國』趙烈文可以說對西方外交體系頗有見地,與此同時,他分析西方用兵北京不過幾千人,而北京的軍隊『禁旅如雲,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遷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駐兵國度,以空城畀之,豈能塞其意?
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豈天上邪?
最後他感嘆『朝廷聵憒若此,聞之且憤且談』《能靜居日記》
咸豐書法
可知性格弱點和當時清朝高層對西方認識儲備的嚴重不足,最終將咸豐徹底推向悲劇。
三十歲生日的這天,咸豐在悲喜交加中度過,他深知,外國人不會就這樣罷手。
早年的性格弱點,在處理重大問題時,咸豐明顯缺乏勇氣,厚厚的宮墻教育讓他對西方毫無了解。
在『三千年未有大變局』之下,他顯得抑鬱、無奈、憂懼,悲傷。
從個人修為來看,咸豐並非紈絝子弟,他還是個才子,在清代帝王中文章和繪畫水平均堪上流,據說他尤其擅長畫馬,『神采飛舞,雄駿中含有肅穆之氣,非唐宋專家所能比擬』《清文宗實錄》
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最後一年裡,面對北京大臣的催促,咸豐帝卻不打算再度經受折磨:『本年天氣見屆嚴寒,朕擬暫緩回鑾,俟明春再降諭旨』《清文宗實錄》在過度飲酒使病情加重後,終於在咸豐十一年的七月十六日《1861年》,咸豐死在了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走完了他異常痛苦的人生,留給一個孤兒寡母們的一片昏暗殘局。
慈禧年輕畫像
清朝學者錢詠在《履園叢話》中說:『古英雄不得志,輒以醇酒婦人為結局者,不一其人』對於咸豐來說,非常貼切。
至於當時對其不滿的學者王闓運在其著作中還給他描述成身邊有四名貌美如花的『四春』,則有失實之處,雖然他死前不一定多荒淫無度,但卻是頹廢不堪,性格徹底讓咸豐從失敗走向死亡。
甚至他身上有一種『間歇性抑鬱症』的傾向,早年登基也曾意氣風發,勤勤懇懇,但是一旦遭遇重大挫折立即萎靡不振。
清史稿評價: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
外強要盟,內孽競作,奄忽一紀,遂無一日之安。
而能任賢擢材,洞觀肆應。
賦民首杜煩苛,治軍慎持馭索。
輔弼充位,悉出廟算。
鄉使假年禦宇,安有後來之伏患哉?
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