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各路大軍返回成都,劉禪身著鎬素,下詔舉國哀悼三天,又大赦天下,賜諸葛亮謚號為忠武侯,按照諸葛亮的遺囑,安葬在漢中定軍山。
蜀後主劉禪下詔祭奠諸葛亮說:『你天生兼備文、武的才幹,英明睿智忠厚誠實,受先帝托孤遺命,盡心力輔佐寡人,使衰微待絕的漢室復興,立志平定天下戰亂,整治六軍,歲歲出戰,英武蓋世,威鎮天下,將為蜀漢建成偉大功業,所取勛績有如伊尹、周公。
為何有此不幸,大業即將功成,你卻染疾歸天?
朕痛悼你的逝世,心肝欲裂。
推崇你的德行,論評你的功勛,根據你生前事跡追封謚號,讓你的精神傳揚天下,英名永垂史冊。
現在特派持使節左中郎將杜瓊,贈給你丞相武鄉侯印綬,追謚你為忠武侯。
英魂有知,對此亦感寵榮。
悲痛至極!悲痛至極!』
當初,諸葛亮曾向劉禪表明自己心願,說:『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
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有國家供應,無需再治其他產業,來增添家財。
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
及至去世,果如前言。
諸葛亮留下遺言,命令部下安葬自己時,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需容納得下棺材即可,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他器物殉葬。
丞相長史張裔常常稱贊諸葛亮,說:『他行賞不遺忘疏遠的人,處罰不寬恕親近的人,封爵不允許無功者取得,刑責不因為是權貴而免除。
這就是賢能者和一般人都能夠忘身報國的原因』
諸葛亮天生擅長巧思,曾構思並指導改進弓弩,使之能夠連射,制造木牛流馬作為運輸工具,及推演兵法,設計八卦陣圖等,無不深得要領。
諸葛亮留世的議論、教令、書信、奏疏等,編成《諸葛氏集》,都很值得一讀。
先前為馬謖求情,被諸葛亮遣回成都的丞相參軍李邈得知諸葛亮病逝,自以為翻案的機會來了,上疏說:『呂祿、霍禹未必有想要反叛國家之心,漢宣帝也並不想成為殺害大臣的君主。
隻是大臣懼怕君王逼迫,君王畏懼大臣的功高震主,所以君王和大臣之間才會相互猜忌。
諸葛亮依仗著精銳的軍隊,狼顧虎視。
古人有雲:‘五大不在邊’。
對此,我常常為國家的安危感到擔憂。
如今,諸葛亮已經去世,宗族得以保全,西部邊疆的戰事可以停止,人們也因此而慶祝』
劉禪看到奏折,十分氣憤,將李邈關進牢中,誅殺。
所謂『五大不在邊』見於《左傳·昭公十一年》。
孔穎達《疏》引賈逵說:『五大,謂太子、母弟、貴寵公子、公孫、累世正卿』
這五種人有權有勢,居邊則易反叛,故雲:『五大不在邊』
這個李邈,自恃學識淵博,好掉書袋,拿歷史典故為喻。
為馬謖求情時,引用春秋秦穆公與孟明視、楚成王與羋子玉的典故,惹得諸葛亮不高興。
這次,又引用西漢少帝劉弘與呂祿、昭帝與霍禹、宣帝與外戚霍氏的歷史事件,想要詆毀諸葛亮,發泄往日的不滿,結果更慘,身首異處。
要知對典故的理解,因人而異。
理解相同時,心領神會,幾個字就傳遞了太多信息,但理解不相同時,角度相反,搞不好反而引起誤會,適得其反。
蜀地百姓感念諸葛亮恩情,紛紛請求劉禪,要在本地為諸葛亮建立祭廟。
秦漢以來的禮制,隻有天子可以立廟,絕無大臣立廟的規矩,如蕭何、張良等開國功臣,都不可能立廟。
無論貢獻多大的臣子,都隻能配享皇帝的太廟,那已是莫大的榮幸。
劉禪不敢違背祖上禮制,沒有同意。
百姓仍然在逢年過節之時,就在路上祭祀諸葛亮。
這種習俗持續了二十多年,直至蜀景耀六年《263年》,中書郎向充、步兵校尉習隆等共同上書,建議劉禪順應民意,在靠近諸葛亮墓地的沔陽,建立一個祭廟,以斷絕各地的私祭。
雖然此時禮制依舊,但劉禪頂著壓力,同意為諸葛亮修建祭廟。
諸葛亮廟成為西漢以來,第一個為帝王之外設立的祭廟。
丞相一職,本非東漢常設官職,因劉備對諸葛亮的信重而特別設置。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廢之,也是讓諸葛亮成為蜀漢政權至始至終的唯一丞相,有其他任何人皆不配與諸葛亮相提並論之意。
這也可以看出,蜀國兩代皇帝對諸葛亮的信任、倚重和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