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辛苦事幹戈,帝業興隆俊傑多。
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胡曾《沛宮》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開國皇帝,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劉邦非常善於用人,他對於那些賢人能者非常慷慨,並且他也很仗義,懂得感恩,以至於後來他建立西漢王朝之後能夠大封諸侯王,一共封了一百四十個左右,他是真正做到了有福同享。
但是在劉邦登基稱帝後,他把所有的親戚,無論遠近,都封了個遍。
但唯獨自己的哥哥的兒子沒有封侯,這是怎麼回事呢?
漢高祖劉邦的少年經歷
劉邦小的時候並不像他之後領導軍隊的時候那樣有才幹,相反,他小的時候可以說是所有不好的性格他都有。
從小好吃懶做,喝酒賭錢,然而母親還格外的偏袒他,父親常常感到頭疼。
家裡農忙時,劉邦不會幫家裡幹活,而是每天都上街結交朋友,還時不時地把朋友帶回家吃飯。
此外,劉邦還不好好地上學,每天都隻知道逃課,跑出去喝酒,為此,父親劉太公沒少教訓他,但劉邦都把這些記在了心裡,以後可得把這些討回來。
劉邦因此在家裡排行老三,故稱之為劉季,而母親也是格外疼愛他,不管他犯什麼錯,母親都不會責備他,這也就養成了劉邦後來愛記仇的表現。
愛記仇的漢高祖
雖然歷史書給劉邦的評價都是非常正面的,例如仗義、聰明伶俐等等,但我們不能忽略了劉邦也有不那麼正面的評價,那就是他非常愛記仇。
因為小的時候,劉邦不愛勞動,也不愛學習,因此劉太公就常常責罵他,還說他的能力不如自己的兩個哥哥。
這下劉邦可記住了,在劉邦稱帝之後,在宴請群臣之時,當著所有人面前問自己的父親,說三兄弟中到底誰的能力強。
群臣聽到這話時,頓然拍上劉邦的馬屁,全部都說劉邦的能力強,這讓在一旁的老太公面紅耳赤,完全下不來臺。
他對自己的父親都如此,還能指望他對別人很好嗎?
還有一次愛記仇的表現就是,他每天都給父親喂一樣『美食』,原因是什麼呢?劉太公在劉邦小的時候吃了一次餃子,沒有給劉邦幾兄弟留,然而劉邦卻看見了自己的父親『偷偷』吃餃子的場面,因此這一幕就又再劉邦的腦海中留下來了。
在劉邦稱帝之後,為了『報復』自己的父親背著自己吃餃子的事兒,他就下令讓廚房每天隻能給父親準備餃子,不許再準備其他的食物。
劉太公連續吃了好幾天的餃子,實在是受不了了,不久連忙跑到劉邦面前告饒。
劉邦這才讓廚房準備了其他吃的。
羮咭侯
劉太公認為劉邦把所有人都封了侯,唯獨自己的孫子還沒有任何爵位,他感到疑惑。
於是便親自去找劉邦說說請,劉邦卻跟父親說,是因為嫂嫂之前太不厚道了。
劉邦認為之前嫂嫂不讓他們去家裡蹭飯吃,損害了他的面子,讓他在自己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但是他也沒有站在嫂嫂的立場想想,一個寡婦獨自帶著孩子,家裡還沒錢,而自己的小叔子成天帶著幾個『地痞流氓』來家裡蹭飯,這誰受得了啊。
再說了一個寡婦帶著孩子在家,劉邦還把自己的朋友帶回家,按照當時封建思想還非常濃厚的情況下,這樣是非常容易讓人傳閑話的,而這些劉邦通通都沒考慮到,他隻知道嫂嫂不讓他們幾個去家裡吃飯,因此還記上了嫂嫂的仇了。
然而劉邦還是封了哥哥的兒子為王侯,取的名字則為『羹咭侯』。
這是什麼意思呢?羮咭在古書中則是刮子刮鍋的意思。
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是在報復自己的嫂嫂,但劉邦還不以為然。
結語
漢高祖劉邦雖然在建國之後給人的表現是小氣,記仇。
但我們不能忘了他之前積極籠絡人才,賢者能居,還有和朋友們在一起的仗義行為。
我們普通人都有可能生氣,記下仇什麼的,更何況是一代梟雄劉邦呢?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這一小小的插曲就磨滅了漢高祖劉邦身上的其他重要品質,如果沒有他,中國在秦末農民起義之後能不能得到統一還不一定呢,所以,盡管漢高祖劉邦有性格上的瑕疵,這也阻擋不了他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這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想要成大事者,就要不拘小節。
我們不能著眼於細枝末節,反而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些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