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七年三月,西漢王朝的漢成帝劉驁病逝,十九歲的劉欣承繼大統,成了西漢王朝的第十三位帝王,是為漢哀帝。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劉驁的侄子,漢元帝劉奭的孫子,定陶恭王劉康的兒子。
漢哀帝劉欣《劇照》
公元前八年,漢成帝劉驁因自己沒有子嗣,就決定在皇族晚輩中選擇一位接班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權衡,劉驁最終把劉欣確立為自己的皇儲。
成為一代帝王後,劉欣僅僅輝煌榮耀了六年,二十五歲便撒手人寰,英年早逝。
他在位時間不僅短暫,期間,還曾被迫更改帝號為『太平劉陳聖皇帝』。
劉欣此舉,是怎麼回事?
要想弄清其中的原委,咱們得從西漢後期的社會政治狀況說起。
西漢王朝到了後期,朝廷一改初期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不再那麼重視民生、愛惜民力,下派給民眾的賦稅徭役日益加重。
與之俱來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歷史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貴族官僚和地主『多畜奴婢,田宅亡限』,導致大批農民破產,流離失所。
土地兼並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了當時極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流離失所的民眾《劇照》
即便是擁有土地的勞動人民,在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剝削下,盡管一年到頭沒日沒夜地辛勤勞作,依然饑寒交迫,過著極其貧困、悲慘的生活。
史料記載,漢元帝時期,關東一帶『民眾久困,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於道路』大批饑民『死又不葬,為犬豬所食』,甚至『人至相食』。
漢成帝時,因缺衣少食,而死於乞討之路上的民眾有幾百萬人。
這種情況下,廣大勞動人民為了存身活命,為了改善處境,他們紛紛組織起來,與殘暴的封建統治階級進行鬥爭。
漢成帝時,山東、河南、四川、陜西等地,不斷燃起人民反抗封建剝削者的烈火。
如,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的申屠聖、廣漢郡《今四川廣漢市》的鄭躬、山陽《今山東巨鹿南》的蘇令等,挺身而出,帶領農民與地主惡霸、貪官污吏作鬥爭。
揭竿而起的民眾《畫作》
漢哀帝時,全國到處呈現出動蕩不安的形勢。
元壽元二年《 公元前一年》,京城長安《今西安》附近的忍無可忍的民眾,放火焚燒了漢武帝的陵邑。
一時間,熊熊大火映紅了未央宮。
隨著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矛盾的不斷加深,封建統治階層中的一些人,開始對西漢王朝的統治感到絕望。
這時,有些方術和儒生根據戰國以來就流行的『五德終始』的學說,以及稍後出現的『三統說』,大肆散佈西漢王朝氣數將盡,應該改朝換代的輿論。
所謂『五德終始』說,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的一種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五德』就是『五行』,即水、火、金、木、土。
它們代表著,循環往復地不斷出現的五種『德性』。
所謂『三統說』,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大儒董仲舒提出的『赤、白、黑』三色,周而復始地循環顯現的唯心主義歷史觀。
董仲舒《畫像》
他認為,每個王朝依次出現後,都必須調改正朔之期,改變著裝的顏色,以自成體系,順應天道。
其實,早在漢昭帝時,通曉經史的符節令眭弘就已經根據此類觀點,認為西漢王朝即將終結,勸告年幼的漢昭帝禪位賢能者,以順應天命。
結果,眭弘被執掌朝政的霍光以『妖言惑眾,大逆不道』的罪名處死了。
漢成帝時,方士甘忠可編造了名為《天官歷》、《包元太平經》的兩部書。
其中說,西漢王朝的運數已盡,應該重新受命於天。
漢成帝得知後,不僅沒有接受甘忠可的『諫言』,還把他抓進了監獄。
甘忠可《畫像》
建平二年《公元前五年》,時任黃門待詔的夏賀良《甘忠可的弟子》又向漢哀帝提出了類似的建議。
夏賀良竭力勸諫漢哀帝,趕快改元易號,再受命於天,以緩和與廣大勞動人民的矛盾,麻痹人民的鬥志。
進而『延年益壽』、『永安國家』,否則將有國家覆亡之危。
正因社會危機日益深重,而惶惶不可終日的漢哀帝,聽了夏賀良的諫言後,如同得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馬上下令舉行盛大的儀式,變換年號,改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年,自稱『陳聖劉太平皇帝』。
之後,漢哀帝劉欣一廂情願地認為,西漢王朝既然已經堂而皇之地再次受命於上天,那麼,風雨飄搖的江山社稷從此就可以轉危為安了!
『再受命』的漢哀帝劉欣《劇照》
但是,這一自欺欺人的騙局,沒能收到任何效果,各地農民的反抗鬥爭仍然不斷湧現。
漢哀帝劉欣一見改元易號的『壯舉』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就遷怒於夏賀良,並把他當作『替罪羊』處死了。
隨之,『再受命』的鬧劇倉惶落幕,草草收場。
漢哀帝去世,繼漢平帝劉衎後,掌握朝政大權的外戚王莽,在地主階級中的大部分人的支持下,終於在公元八年,『順應天命』,成功地扮演了『代漢』的角色。
主要參考文獻:《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