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原因比較簡單。
兩個字——低調。
楊修恃才自傲,平時裝逼也就算了,在領導曹操面前還不知收斂,完全等於作死。
而司馬懿不一樣,為人很低調,情商超高,即使曹操有著狼顧之相的擔心,也沒有合適的理由殺他。
楊修是千方百計要獲得賞識,所以不得不去迎合,表現。
更像是一個職場新人,抓住機會就得表現,機會要自己爭取,這沒有錯。
但是犯了三個大忌:
第一過度研究你的老板,讓你的老板在你面前變成透明的,就像沒穿衣服一樣,什麼都被看穿了,這個曹操是不能容忍的。
第二參與繼承人鬥爭,家務事中國人是不允許別人插手的,最好連意見和建議都不要有,否則你就是僭越,就是多管閑事,最後出問題還得被怪罪。
第三擾亂軍心,那非死不可,軍今如山,軍隊是講紀律的,你不是統帥居然敢亂說話,如果被敵人利用,是不是會害死很多人。
司馬懿就不同了,首先他是不想做官的,他根本不想出來,是名氣大,曹操逼他出來,說你不出來就殺了你,這也是種請吧。
其次隻用眼睛不動嘴巴,你問我我就吱吱嗚嗚,不得已我才做答,而且做答的時候考慮周全,不說過分的話。
第三能進則進,不進則退,從不強求。
看他幾番大起大落,起的時候該幹事就幹事,你不用我,我在家保養身體,讀讀書,練練劍。
而且世人都防司馬懿,所以他警覺性異常的高,如履薄冰,才不會走錯路。
這其實就是一個在官場和職場上都非常非常適用的道理:永遠不要比你的領導聰明。
不過在正史上,更多的還是一個政治層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楊修和曹操政見不同
受到小說描寫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此人之死是因為自己老喜歡『秀智商』,最終鋒芒太盛而被處死。
可實際上楊修並沒有過太漏鋒芒的事情,他最讓領導接受不了的,是政治上和自己有著不同的意見。
曹魏陣營由於有天子坐鎮,所以這個隊伍中的人才們也都有了比較尷尬的局面,他們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是在忠君還是在助曹,這對於文人來說算是一種『迷茫』的現象。
可是楊修和荀彧等人立場比較鑒定,雖然幫助了曹操謀取地盤,但本質上是歸附天子的,他們認為曹操隻是天子用來平反的『工具』,所以才會輔佐這位軍閥。
不過從曹操後期對待天子的態度來看,楊荀等人皆看透了真相,所以他們在政治立場上就站到了曹操的對立面,這樣一來曹操也隻好為自己『清除障礙』。
換句話說,楊修等人所代表弘農楊氏,忠心於漢室,乃是曹操取得天下的內部阻礙。
其家族也是當時的名門世家,其底蘊名望不輸汝南袁氏。
其對於曹操來說,徹底翻臉,武力驅除不現實。
但得必須要打壓一下,楊修無疑適合開刀。
起到一個殺一儆百得效果。
第二點、楊修站隊失誤
曹魏後期晉公升王,明擺著就是要取天下而代之。
其子嗣對世子之位自然無比『垂涎』。
所以各位公子就在父親生前進行了各種競爭,而拉攏人才則是獲勝的根本。
從當時的人才分佈來看,楊修『投資』了公子曹植,而司馬懿則站到了曹丕的身後,這兩個非常厲害的人才分別站到了不同的公子身後,這也讓世子之位的競爭更加激烈。
無論文采還是思維能力,曹丕就不如曹植,在加上楊修作為曹植的謀臣,千方百計在挑曹丕的毛病,而且不止一次在曹操哪裡告狀,還私下向曹值透露了曹操準備立他為世子的打算,並在宮中載歌載舞。
曹操非常反感他,一個外臣,去幹預自己的家事。
那不是沒事找事嗎?
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曹丕最終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拿到了先機。
可在傳位給曹丕之前,曹操還需要替兒子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剔除不穩定因素。
為了預防其他兒子策反謀權,最好的辦法就是剪掉他們的『羽翼』,例如楊修這種重量級謀士,自然不會再讓他為其他公子效力。
而司馬懿作為曹丕的心腹,即使曹操有諸多猜疑,那也不能將他殺掉。
第三點、楊修確實很討厭。
雖然我們前面說楊修的聰明沒有太大的鋒芒,但是並不代表他沒有鋒芒,最起碼他跟司馬懿的鋒芒比起來還是太過耀眼了。
這一點咱們前面說過,其準確來講不算是曹操其殺心得緣由,而是借口。
雖然曹操掌握著極高的權利,但是他也不能隨便就殺掉有影響的謀士,但是楊修在輔佐曹植之時就表現出了傲慢的態度,認為自己的才華足以成國家肱股,這樣的態度給了曹操足夠的殺人理由。
而司馬懿就恰恰相反了,歷代史學家提到這個政治家的隱忍功夫之時,都隻能用『非凡』兩個字來評價,此人從曹魏中期就開始跟隨曹操,不過他把自己的才華和野心隱藏的恰到好處,平時的行事風格也極其低調,從來也沒有傳出過什麼『緋聞』。
雖然說曹操最後識破了此人的大志向,可是確實找不到什麼罪名能治他死罪,再加上曹丕繼位之後確實離不開他,所以曹操就把他留了下來。
總之司馬懿這個人會韜光養晦,他在向曹操展示了才華之後,不搶上司風頭會做人,人又有本事,以後留給後人出謀劃策還是可以的。
所以才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不可附於兵權。
綜上所述,楊修之死有政治原因和個人原因,而人家司馬懿無論是是在投資還是在隱忍方面都不可挑剔,也正是二者在眼光和為人方面的不同,才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