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意思:劉備夷陵之戰僅損失5萬兵馬,為何蜀漢從此一蹶不振?
有這個想法,估計沒少看三國演義,羅老板的筆下動不動就幾十萬大軍,比如夷陵之戰,劉備單方面就出動75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諸葛亮北伐,再次出動50萬大軍,如果按照這個數據,損失5萬兵馬確實是毛毛雨,但事實並非如此。
蜀漢巔峰時期的人口才百餘萬,總兵力不到15萬。
如果每戶按6口人來算,每3戶人家就會有一個人戰死,全國至少損失掉10%的青壯男性,放到現在,這天必須降旗鳴笛。
5萬表面上隻是數字,真正傷害的是蜀漢根基,因為其中很多是老兵,他們自新野開始隨劉備南征北戰,打過赤壁,戰過漢中,戰鬥經驗非常豐富。
按照亮劍中的套路,如果把這些老兵合理安排,發展出一支20萬的軍隊也不在話下。
結果劉備一個操作,軍隊七將陣亡,五將投降,百戰老兵幾乎損失殆盡。
我們常說蜀漢後期除了薑維無將可用,這個和夷陵之戰有一定的關系,比如馬良和張南,他們都是從大頭兵幹到高級將領,本身的實力毋庸置疑,卻都隕落在這場戰爭中。
除此之外,軍糧、器械、馬匹、甲胄等損失巨大。
古代沒有機器,武器都是用錘子敲打出來的,一旦戰敗,敵人肯定不會給你清理戰場的機會,損失的隻能自己補,這個成本很高。
劉備托孤時其實很尷尬,軍隊建制崩壞,高級軍官大量戰死,緊缺有戰鬥經驗的老兵,新兵至少也要訓練個三五年,才能上戰場。
國家經濟本來就不行,還要填補兵源物資的損失,劉備天天想這些,怎麼可能不生病?
白帝城托孤時隻能說:『諸葛先生,要匡扶漢室啊!』
諸葛亮太難了,既要屯田又要練兵,主事的人才也沒有,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
但後面的北伐戰爭中,蜀漢多次占據先機,取得不少優秀戰績,這裡必須給諸葛亮點個贊,人家確實有水平。
當然夷陵之戰的後遺症在北伐中也能看出來,五次北伐三次因缺糧失敗,一次因無能將領失敗。
諸葛亮想逆天改命,無奈國之根本已傷,想破局除非是天人,而他隻是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的忠武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