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腰刀傳奇。《網路歷史》

歷史源流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但是這裡所敘及的『腰刀』與明清時期流行的『腰刀』還不一樣,指的是整個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所流行的一種被稱為『環首刀』的佩刀。

這種佩刀通常長90-128cm,刀體寬3-4cm,最厚處約1cm,刀身狹長挺直,無血槽,無刀鐔,刀莖末端裝飾有圓形、扁圓形或橢圓形的鐵環,佩帶時以刀鞘上的『彘』或雙吊耳懸掛在腰間。

環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時間幾乎貫穿了從西漢中期至隋末唐初將近800年的歷史,可謂中華短柄戰刀的鼻祖。

型制特點

明清腰刀究其型制可以細分為如下幾類:

雁翎腰刀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現在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

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

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復雜

圖為現代工藝復刻的雁翎刀

清代早期雁翎刀

『工部造』腰刀這種腰刀一般可認為是宋代手刀的發展,采用手刀式的上斜刀尖,明代畫本小說中江湖好漢們手中的腰刀多是如此形狀。

柳葉腰刀清人入主中原後腰刀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型制,由於此刀刀身形如柳葉,故被稱為柳葉腰刀。

這種腰刀似乎是明代末期從雁翎腰刀分化而來,其具體型制與雁翎腰刀類似,不過柳葉腰刀的刀身弧度更大。

牛尾腰刀即今天武術、影視中常見的單刀。

清代,大量阿伯拉、伊朗和印度刀劍傳入中國境內,其獨特的刀劍型制及裝飾風格,影響了清代刀劍的發展。

到清乾隆時期,在此基礎上民間發展產生了牛尾腰刀。

大明僧帽裝雁翎刀

戰鬥傳奇

腰刀是一種短柄格鬥兵器,在長槍、弓矢占主導地位的步兵戰場上多擔任近身格鬥的職責,如果作為主戰兵器使用,必須以盾牌掩護配合使用。

《紀效新書》中載:『無牌刀短不可入陣,惟馬上可用之』,『每兵持一牌,腰刀一把,閣刀手腕,一手持鏢槍一枝』,與敵人遭遇,將標槍向敵人擲去,無論是否擊中,敵人必然閃避,這時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隨牌殺人,……一入槍身內,則槍為棄物』,其戰法與羅馬重盾步兵使用的戰法相一致,十分厲害。

可是不知為何,在戚繼光編練的戚家中藤牌手數量卻最少,每隊2人,通常排在隊列的最前面,其任務是掩護身後的長槍手,同時需要依靠狼筅手的保護。

這是這也從側面說明,在古中國軍隊中配合和陣法始終是最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