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熱的夏天,12天熱死11400人,乾隆掏空三代國庫賑災。《網路歷史》

在影視劇集中,我們總能看到關於康乾盛世的描述。

在康熙到乾隆三代皇帝在任期間,封建清王朝的國力一度到達頂峰,也有很多民間故事隨之而來。

但是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國力強盛就代表了康乾盛世的國泰民安嗎?

顯然不是,比如在乾隆八年的夏天所發生的極端炎熱天氣,就熱死了上萬的人。

圖源網絡

在現代人的眼中,有了空調、電風扇等電子產品的出現,炎熱的氣候好像已經算不了什麼了。

但在乾隆八年,極端的炎熱氣候直接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炎熱溫度的記錄。

那麼這起極端自然災害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而乾隆皇帝又用什麼辦法來緩解這個問題。

大旱之年

雍正去世之後,25歲的乾隆登基成為了新帝。

靠著前面兩代皇帝的積攢,乾隆的皇帝之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尤其是國庫的充足,讓乾隆可以高枕無憂地執行自己的改革措施。

靠著這樣的國庫和自己的能力,乾隆讓清朝的國力一度到達了峰頂。

一直到乾隆8年為止,乾隆治下的大清已然成為了清朝最鼎盛的一段時間。

但就在這時候,足以載入史書的巨大自然災害出現了。

這一次的災害不僅僅導致了清朝國力的下降、耗盡了乾隆皇帝的國庫,更是差點造成了清朝的滅亡。

圖源網絡

1743年4月左右,老百姓們突然發現,已經要開始做入夏的準備了。

要知道往年的這個時候,很多地區的老百姓還需要穿著棉衣外出。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室外的氣溫也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無法正常工作。

與此同時,炙熱的太陽也讓各地的湖泊幹涸,就連接通地下水的水井,都開始一個個出現幹枯的現象。

到了5月中旬的時候,氣溫達到頂點,根據學者們的測算,當時的溫度最高超過了44攝氏度。

這樣的溫度就算放在有空調、冰箱的當下都難以承受,更別說是300多年前的封建社會了。

圖源網絡

很多老百姓沒有度過酷暑的手段,甚至連可以泡澡的水泊都沒有,隻能無奈地站在太陽之下,等待自己的結局。

因為酷暑而熱死的老百姓,在各個茅草屋中比比皆是。

而緊接著,因酷暑而引起的、更加嚴重的災難便到來了。

由於缺水和日照太強,很多地裡的農作物都成片成片地死去。

眼看著就要到收獲的季節,農作物卻就這樣一株挨著一株的枯死,老百姓們可以說是欲哭無淚。

去年的糧食已經基本上消耗殆盡,這樣下去老百姓們面臨的結局,隻有餓死或者熱死。

處在廟堂之巔的乾隆皇帝自然也看到了外界的情況,他知道如果這樣下去,被逼上絕路的老百姓會終結大清的統治。

面對這樣的情境,身處封建王朝的乾隆皇帝,又能想出什麼樣的辦法消暑呢?

圖源網絡

乾隆的消暑手段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經想出了辦法應對酷暑,那便是通過制造『窟室』來躲避炙熱的太陽。

這樣的『窟室』其實就是如今的地下室,因為所處位置低於地面,且不會受到太陽的直射,所以溫度要遠比地面低上不少。

到了漢代的時候,這樣的窟室又被皇宮裡的達官貴人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造。

他們不再滿足於泥土鑄成的窟室,開始用各種各樣的材料來進行建造。

這樣建造出的窟室冬暖夏涼,可以說是度過酷暑的最佳方案。

當然,這樣的窟室是達官貴人們的特權。

每天忙碌於各行各業的普通老百姓,既沒有時間,也沒有金錢建造這樣的窟室。

圖源網絡

到了唐代的時候,更是有人發明出可以通過人力搖動的大型扇葉,不僅可以讓皇帝不用承受夏日酷暑,就連其他後宮妃子們也能借此享受一下。

至於乾隆自己,他更是有每年冬天積攢下的冰塊,靠著這些冰塊乾隆才勉強沒落得和外面百姓一樣的結局。

但就算是有這些冰塊、窟室等消暑辦法,乾隆也依然被炎熱的氣溫搞得頭暈眼花:『我有這麼多消暑辦法都是這樣,那外面的老百姓豈不是更加困難?

其實這樣恐怖的旱災,在歷史上發生過不是一次兩次,比如在這一次旱災發生了一百多年之後的1875年,就發生了近代史上最嚴重的一場旱災。

圖源網絡

沒有得到解決的旱災

1875年年初,全國各地出現降水量減少的情況。

大家起初還以為這隻是因為春天的緣故,可卻沒想到降水量的減少一直持續到第二年都沒有好轉,甚至還越來越嚴重。

到了1876年的時候,中國陜西、河北、河南等地都出現了嚴重的旱災,老百姓們一時之間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

就連產糧大省山東都已經出現了旱災問題,一整年幾乎顆粒無收。

就算等到了冬天,這些地區也沒有降雨和降雪,讓老百姓們幾乎徹底陷入了絕望。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老百姓們應清政府的要求開始祭祀。

本就為數不多的是被老百姓們投入祭祀當中,讓這場災難愈發嚴重。

圖源網絡

在田地之中,無論是作物還是樹木幾乎都沒能頂住,在很短的時間便成為了一株株枯死的植物。

存糧消耗光了的人們,不得不開始挖樹根、啃樹皮,這樣才能勉強生存下去。

可是災難沒有就此止步,旱災的受災范圍越來越廣,甚至逐漸達到了全國性的幹旱程度。

緊跟起來的不是雨季,而是蝗災。

蝗蟲的泛濫,再加上滴雨不下的天氣,這一年的大清又是顆粒無收的一年。

為數不多的野菜和作物被蝗蟲掃空,糧食的價格也一下便漲到了跟黃金等價。

許多官員開始號召捐款救災,但當時已被無數列強摧殘的大清,已然是無力掏出賑災的款項。

根據當時的記載,很多人面臨這樣的災難隻能坐以待斃,也有人將妻女兒媳賤賣一換得一頓飽飯,更有甚者選擇了『易子而食』。

在這樣的災難之下,沒有政府的賑災,人們隻能就這樣慢慢失去做人的尊嚴和人性。

據學者的計算,當時災區超過百分之70的人會餓死,而剩下的也會從易子而食開始到為了活命互相殺戮。

為了生存,人們開始逃荒,逃到有官府賑災的地區,靠著如同水一般的稀粥茍活。

這一場旱災一直持續到1878年,陜西才迎來了幾年來的第一次降水。

這一次降水好像讓百姓們有了生的希望,但卻帶來了可怕的瘟疫。

由於在旱災時死去的人太多,下雨之後便有瘟疫湧起。

這場瘟疫徹底帶走了茍活下來的老百姓們,隻能無奈地死在瘟疫面前。

難道面對這樣的大災,清政府什麼也沒有做嗎?

圖源網絡

不,正如前文說的官府賑災,清政府也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他們的措施也隻是個面子活,杯水車薪沒有任何作用。

旱災大約又持續了一年,各地才開始陸陸續續的降水。

但已經太晚了,這場災難影響了超過近億中國人,而因災難而失去生命的更是達到了千萬。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死去,也是因為當時大清政府的無能。

由此可見,面對自然災害如果政府無能,那必將會造成慘痛的代價。

而這個道理,乾隆也同樣明白。

圖源網絡

消耗殆盡的國庫

從1743年的5月開始,乾隆每天都能看到無數封賑災奏折,國庫內的白銀如流水一般地消耗出去。

乾隆自然也清楚,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於是便召來軍機大臣,準備共同商議這一次的賑災方案。

幾天過去,賑災方案便被擬定完成,足足200多名賑災官被朝廷選拔出來,前往全國各地負責賑災的工作。

與此同時,乾隆也同樣組建了一大支隊伍開始修建水渠,準備用長江和黃河的水來度過難關。

但是在這個時候,旱災已經發生了足足一個月,很多老百姓都已經因為炎熱和饑餓而死去,就連一些地方的官員都已經開始無法正常工作。

圖源網絡

賑災的成效並不理想,老百姓們沒有糧食,賑災官便發糧食給他們。

但哪怕有國庫的支持,也不夠這些老百姓吃飽喝足的。

更不用說那極端的炎熱天氣,乾隆隻能大量制造消暑藥來延續百姓們的生命。

不過不得不說,修建水渠這一賑災方法確實是解決了長江、黃河地區的燃眉之急。

有了水老百姓們就可以正常農作,也可以躲避酷暑。

至於其他地區的賑災,就隻能通過繼續消耗國庫,減少老百姓們的死亡。

靠著這樣的賑災手段,乾隆終於穩定下了旱災之下的局面,總算是沒讓他因這一次史無前例的酷暑而遺臭萬年。

圖源網絡

但與此同時,短短幾個月間消耗了將近一千兩百萬的白銀,也是掏空了整個國家的積蓄。

所以並不是旱災結束就可以高枕無憂的,這一次掏空積蓄的賑災之後,國家的根基也因此而被動搖。

後來為了補充國庫乾隆做出的一系列改革,更是間接導致了他在位後期的一系列動蕩。

動搖根基

旱災對乾隆統治的影響首先是在乾隆12年開始的,與蒙古部落之間的數次戰爭。

因為當時國庫耗盡,所以乾隆短時間內都無法調動兵力,這隻二階導致了蒙古部落的蠢蠢欲動。

從乾隆12年到15年期間,這些蒙古部落對乾隆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圖源網絡

再到乾隆後期,由於乾隆為了補充國庫做出的改革,以及隨著年齡增大而做出的一些不理智的行為,讓大清出現了大批的流民。

這些無依無靠的流民先是據記載了南山和巴山老林一代繁衍生息,但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地區的人口開始迅速膨脹,因土地不足而出現的饑民也越來越多。

這些身為流民的流民後代,想要繼續生存下去非常困難。

而此時的乾隆已然不會像處理旱災時一樣,救濟這些流民。

自然而然地,這些流民心中就開始對統治階級產生了不滿,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就在這個時候,白蓮教便看準時機開始宣傳反抗統治階級的手段,徹底引爆了這一次的白蓮教起義。

圖源網絡

而此時的乾隆已然是日薄西山,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清剿起義軍的事情隻能交給兒子嘉慶。

嘉慶登基之後,當即開始肅反白蓮教成員,大規模的捕殺白蓮教徒。

但是各地區的地方官員,卻把這當做了一次發國難財的機會,通過誣陷老百姓是白蓮教徒來進行敲詐。

因為這些官員的行為,白蓮教有了更好的理由來組織人手起義。

雖然這一次起義最終被清軍擊潰,但造成這一次動蕩的起因,除了清朝官員的不作為,也同樣與乾隆為了賑災而耗空國庫有關。

由此可見,乾隆8年的那一次酷暑,對清朝造成的影響持續了數十年之久。

圖源網絡

不過乾隆也的確有他的精明之處,在酷暑之後他立馬開始號召全國大興水利,保障各地的水源供給。

同時他也修建了多個大型糧倉,通過富饒之年的稅收來應對災荒的出現。

也正是因為他的英明決斷,才讓他的執政一帆風順。

至於間接導致的其他問題,那就都是後話了。

乾隆8年的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炎熱的夏天,因此而受害的百姓成百上千。

而乾隆雖然采取了合理的賑災方式,但也同樣遇到了國庫虧空等麻煩。

所幸在危急時刻,無數治世能臣脫穎而出,讓乾隆有了更多的人才來管理國家,想必這也是乾隆盛世可以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時至今日,最炎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近300年,每每想起當時的慘狀,人們還是心有餘悸。

不過我們同樣也能發現,面對天災人禍,只要我們上下齊心、共同應對,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就像這兩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只要國人們萬眾一心,我們一定可以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