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大唐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突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諸子都被殺死。
李建成的太子妃鄭觀音被遷居於別館。
五十年後,即公元676年上元三年正月三十日原太子妃鄭觀音在長樂門內的宮中去世,虛歲七十八。
唐高宗深切哀悼,禮有加隆,祔葬隱陵《李建成墓》之東側。
而李元吉的齊王妃楊氏卻成為李世民的姬侍,並生下了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不過楊氏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成為唐太宗的後宮,因史料缺失,皆不可考。
楊氏的生平亦不可知,最終也沒有陪葬唐太宗昭陵。
那麼,李世民為何會奉養太子妃而納齊王妃入後宮?為何兩個女人會有兩種結局?
首先性格不同。
太子妃鄭觀音天生麗質,李世民並不是沒有動過心,隻是鄭觀音是個潔身自好的女人。
東宮一倒之後,鄭觀音立即就選擇了出家為尼,從此不再過問政治。
據鄭觀音的墓志銘記載,她出生於599年,比李世民小一歲。
按理來說,李世民對這位寡嫂完全可以用對待弟媳的手段把她據為己有。
但李世民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寡嫂奉養在長樂門內,讓她撫育女兒。
此傳,鄭觀音在李建成死後,終日悼念亡夫,這使得李世民對她愈發不感興趣。
而史料記載,齊王妃楊氏『玉貌雪膚,眉目如畫』,楊氏很早就與李世民私通了。
當年,李元吉為了幫哥哥李建成擊敗李世民,巴結了李淵的幾個寵妃,經常在李淵耳邊吹枕邊風,說李世民壞話。
而李世民同樣懂得通過女人為自己創造有利條件。
李世民勾引了弟弟李元吉的老婆,將弟媳發展成了自己的眼線。
所以,李元吉很多的言語和行動,都被李世民知道了。
玄武門之變後,楊氏先是沒入宮中,然後被李世民收入後宮。
其次背景不同。
太子妃鄭觀音出身滎陽鄭氏,鄭氏是北方著名士族門閥,屬『山東士族』的代表,從北魏時期便世代為高官顯宦,頗具政治影響力。
雖然李世民發動了政變並獲得了勝利,但是並不代表他打下了江山便可以守江山,他需要這些強大勢力的支援。
因此,李世民因為畏懼士族門閥貴族集團而選擇了放過鄭觀音,隻是將她遷居於別館。
而齊王妃楊氏盡管也是出身高貴,屬於弘農楊氏,北朝著名豪門,關隴士族的代表。
同時,楊氏還是隋朝宗室楊雄的侄孫女,觀國公、左衛大將軍楊恭仁的從侄女,但是改朝換代後,她的弘農楊氏勢力已開始走下坡路,不足為患。
再者心情不同。
鄭觀音是名正言順的太子妃,如果沒有發生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登基,鄭觀音必然是正宮皇後母儀天下。
也正是由於其身份實在是特殊,所以她註定了不會被李世民身邊的大臣所接受,畢竟連齊王妃這樣普通的妃子,都被大臣們所不喜歡,更何況太子妃鄭觀音了。
齊王妃楊氏就不同了。
楊氏雖然嫁給了齊王,但是兩個人並沒有生下孩子,而換一個丈夫對齊王妃而言,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鄭氏卻不一樣,她和李建成之間是有孩子的,而母親對孩子的重視是人們所無法想象的。
鄭觀音對於李世民的恨意遠比齊王妃要重,倘若李世民將其收入後宮的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長孫皇後去世後,中宮缺位,李世民甚至打算冊楊氏為皇後,但遭到魏征反對,魏征對李世民說了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讓李世民打消了這個念頭。
雖然楊氏也出身名門,但是她並非是一個專情之人,只要別人對她好,並且有權有勢,她便可以滿意。
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楊氏進入後宮之後,便深得李世民的喜愛,甚至還差點被立為了皇後。
不過話說回來,古代的婦女本身就沒有什麼地位,丈夫已經被殺,兒子也已經被殺,無論是太子妃還是齊王妃,她們又能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