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皇帝中,有許多以節儉聞名的皇帝。
如隋朝的隋文帝楊堅、宋朝的宋仁宗趙禎、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清朝的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等。
他們有的是因為自身修養而節儉,有的是因為皇室財政困難或國家財政困難而節儉。
大多數節儉皇帝雖然自身很節儉,也希望節儉的思想深入人心,但並不把這種思想強加給臣子和身邊人。
除非是真窮得沒錢,如明朝的崇禎皇帝。
也有一位皇帝比較例外,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隋朝還算得上富裕,皇室也有錢,可他依舊節儉。
他不但自己節儉,還強烈要求嬪妃、子女以及服侍他的宮人一並節儉,且以此要求官員效仿,《隋書·帝紀一》中記載他:
居處服玩,務存節儉,令行禁止,上下化之。
為此,楊堅以身作則,把自己作為天下人的表率。
登上帝位之初,楊堅就下令各地不準給他進獻寵物、器物、食材等奢侈品。
他還釋放皇宮中的匠人、樂人,禁止在皇宮裡上演雜樂百戲,把宮中的娛樂活動都免了。
有大臣指出皇宮中掛帷幔的鉤子是用銀子做的,太奢侈,他馬上下令更換,並仔細檢查皇宮中別的器物,凡是有奢侈嫌疑的,全部毀壞不用。
楊堅還將節儉視為判斷一個人好壞的根據之一,特別是對自己的兒子們,異常嚴格的監督。
楊堅有五個兒子,除次子楊廣和幼子楊諒外,包括皇太子楊勇在內的其餘兒子們,都因為崇尚奢侈,被楊堅斥責、懲罰過。
楊廣之所以沒在這方面栽跟頭,是因為刻意奉迎父親楊堅,偽裝節儉,並且偽裝得相當成功。
幼子楊諒是因為受到楊堅特別溺愛,父母愛幼子,似乎是常態。
楊堅的三子、秦王楊俊因生活奢侈,被楊堅免去所有實權官職,令他閉門思過。
楊俊死在楊堅之前,病死時,楊堅做的第一件事,卻是銷毀楊俊生前所用的奢侈品,並親自下令葬禮從簡。
楊堅的四子、蜀王楊秀,因為生活奢侈,直接被楊堅廢為庶人,一度還有殺掉這個兒子的想法。
楊堅的長子,當了二十年皇太子的楊勇後來被廢,生活奢侈也是主要罪名之一。
對兒子們都這樣,對官員們的態度更不用說,有官員給他送禮,他一點面子都不給,要麼嚴加斥責,要麼公開銷毀,以示警告。
如《隋書·帝紀一》中記載的一則事例:
相州刺史豆盧通貢綾文佈,命焚之於朝堂。
隋唐時,能當上刺史這類官職的,大多都是貴族出身,貴族都是要面子的,楊堅如此對待一位貴族官員,堅持節儉的態度可見一斑。
楊堅不穿綾羅綢緞,不佩戴金銀飾物,多次拒絕群臣建議封禪的上表,認為搞這種禮儀太花錢。
種種關於楊堅節儉的事例很多,不一一類舉了,談談他為什麼這麼節儉的原因。
隋朝取代北周,並非是用武力,算是和平交接,楊堅在接受禪讓之前,也早已控制朝堂。
北周的財富可以說全部被隋朝無損繼承。
沒有戰亂和破壞,隋朝建立之初,其實不怎麼差錢。
那麼,楊堅為何還要提倡節儉?
根據我的分析,大概還是跟當時隋朝的政治、軍事、財政上的特殊生態有一定關系。
隋唐時期及以前各朝代中,皇室的財富,或者說官方的財富並不是最多的,財富大多集中在掌控著社會經濟方方面面的大貴族、大門閥手中。
如晉武帝司馬炎就羨慕世家財富比皇室還多,抱怨過皇宮裡的飲食還沒有世家們家中的飲食豐盛。
國家想要幹點事,朝廷錢不夠怎麼辦?皇帝得找臣子募捐,找那些大貴族、大門閥們募捐。
賑災也好,搞建設也好,甚至包括打仗,都需要他們共同出錢、出糧、出兵。
這樣的結果就是,國家的很多事情都受制於這些大家族,隋朝的皇權在相當程度上,也受到了貴族、門閥的制約。
如宋朝有『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說法,而隋朝就是典型的『天子與貴族共治天下』。
甚至於武裝力量,朝廷掌控的也不一定有大貴族、大門閥們多。
這一切的根源,就在於財政上的不平衡,國家、皇室不如大貴族、大門閥有錢,各種發展上,朝廷有可能還沒有大家族們快。
財政受到制約和壓制,辦起事來就畏手畏腳,任何時候,經濟自主才是最大的底氣。
楊堅的節儉,就是基於這種現實原因,他的最終目的是要讓朝廷有錢,讓皇權能掌控更多的資源,有底氣跟制約皇權的貴族們說不。
隋唐以前,能跳出這個圈圈的皇帝很稀少,比如漢武帝,他任用桑弘羊,拼命為國家斂財,任用酷吏,壓制不服,為桑弘羊斂財保駕護航。
這才積累了大量財富,有了充足的財政自主權,才有了不受鉗制的出擊匈奴的底氣。
漢武帝積累的財富,大多就是從當時有錢的世家、貴族們身上摳出來的。
也因此,漢武帝的經濟政策,在史書上一直遭到詬病。
楊堅不能學漢武帝,他沒有漢武帝的條件,他得位不正嘛,也需要貴族們承認和支持。
所以他不能明著去跟大貴族、大門閥爭奪資源,不能采取過激的經濟政策為朝廷積累財富,他沒有漢武帝的底氣去激化矛盾。
因此,楊堅隻能依靠節儉來積累,他自己節儉,並監督各方一起節儉,就是讓全天下一起用節儉的方式來積累朝廷財富。
他改革地方官府的建制,削減官員數量,削減的數量占據原有官員數量的三分之一,節省朝廷在官員俸祿上的支出。
他壓縮軍隊建制,改革府兵制度,促使『兵農合一』,改軍戶為民戶,在節省朝廷軍費支出的同時,還增加了朝廷的稅收。
他盡量任用能堅持節儉的官員,用這些官員治理地方,減少朝廷不必要的財政消耗。
他以自身為表率,提倡節儉,讓相當一部分貴族不得不緊跟他的步伐,大多數百姓自發學習,減少社會財富不必要的損耗。
種種行為,不一而論,都是在盡量不觸及大貴族、大門閥的根本利益上,用絕大多數世人認可和接受的方式來實現積累朝廷財富的目的。
楊堅辛辛苦苦的節儉並積累,達成的結果是,『府庫盈溢』、『資儲遍於天下』,他積攢的錢糧能供應全天下百姓數十年之用。
這麼積攢的根本原因,當然不是因為楊堅是守財奴,他積攢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為了楊氏皇權有充分掌控朝廷的底氣。
特別是像隋朝這種政治生態的王朝,皇權和大貴族、大門閥的矛盾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楊堅是在為繼任人解決大貴族、大門閥制約朝廷、制約皇權的問題而積累。
隻不過,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沒有利用好楊堅積累的這筆財富。
有了錢的楊廣,反而因有了底氣,在隋朝建國時間短暫,根基還不是特別穩的情況下,急切的試圖把需要幾代人解決的問題,自己一代就給解決了。
結果是,隋朝二世而亡,楊堅的辛苦節儉和拼命積累,全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