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趙高和胡亥,秦朝是否就能得以延續?《網路歷史》

秦滅六國卻二世而亡,著實可惜,假如沒有趙高和胡亥,秦是否可長久?以我看,未必可以。

分析一下秦滅的原因。

第一,陳勝吳廣起義的口號,天下苦秦久矣!秦法嚴苛,重刑罰輕教化,乃戰時法律,並不適合統一以後的修養生息。

自秦王嬴政登基之後,秦國徹底走出兩次合縱戰敗的陰影,國力日漸上升,統一六國已勢不可擋。

秦國內部就曾討論滅六國之後如何治理的問題,當時的丞相呂不韋集門客編《呂氏春秋》,以儒家道家的思想,結合諸子百家的優點,提倡無為而治,希望作為統一後的治國思想。

秦自商鞅變法之後,迅速變強,東出爭霸,秦人尤其是王族,對秦法推崇備至,容不得不同意見。

嬴政因為政見不合,逼走了呂不韋,後呂不韋在封地內接見六國使者,談論局勢,嬴政得知後容不下他,逼他自殺。

滅六國之後,嬴政曾重用儒生,儒生博學,在統一文字、制定禮儀用度等方面頗有建樹,儒生曾建議秦以禮治國,效仿周分封制,以李斯為首的秦官吏反對,推崇秦法和郡縣制,嬴政支持秦法,拒絕了儒生的建議。

後為鞏固思想統治,嬴政采用李斯建議,焚書坑儒。

總得來說,秦國重臣中,呂不韋是少有的認識到秦法缺陷的人,作為決策者的嬴政,本應在統一後,兼容並包,吸收多家所長,然秦人對商鞅法度依賴過甚,難以變通,無論誰當權,都難逃滅亡的命運。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按秦法,失期當斬,起義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反。

秦滅六國之後,國土面積擴大了數倍,不比當時秦國的面積,從各地征用民夫還限制時間,顯然已不合理,秦法嚴苛是百姓造反的根本原因。

第二,秦短時間內滅六國,並沒有完全消化六國貴族。

項羽的橫空出世,仰賴的是江東子弟的戰力,還有項家積累的財富。

氏族是最難被消化的。

秦始皇多次巡遊,其目的就是震懾六國遺老。

陳勝吳廣起義是導火索,最終推倒秦帝國的,還是六國貴族勢力,畢竟打仗,還是靠硬實力。

前朝遺族,想清理幹凈很困難,更不要說秦面對的是六國貴族,按下葫蘆浮起瓢。

秦帝國自身都難以安定,滅國戰,平定百越,又修萬裡長城防備匈奴,國力消耗巨大,本應修養生息,然秦法嚴苛是內因,外部六國遺族又不老實。

秦二世假如是扶蘇,也未必能收拾好。

第三,扶蘇本人的才能問題。

史記記載扶蘇是仁義的,因反對坑殺儒生,被秦始皇發配九原給蒙恬監軍,其實也算是歷練。

李斯趙高矯詔賜死扶蘇和蒙恬,扶蘇就自殺了,把蒙恬也愛的沒了退路。

歷代秦王,登基都不是一帆風順。

皇子到帝王的路很難,扶蘇退卻了。

不要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蒙恬可是手握30萬大軍的,當時明確提出了疑義,要親自去見秦王,戰國時期,武將擁立新王的事常有,扶蘇完全沒必要自殺。

至少說明扶蘇是懦弱的,這樣的決斷,他未必是帝王的合適人選。

綜上所述,沒有李斯趙高,秦二世扶蘇繼位,既解決不了秦法的弊端,也不一定能處理好六國遺族的問題,秦處於大變革時代,社會矛盾尖銳,秦始皇和李斯企圖以雷霆手段解決社會矛盾,註定了秦短命王朝的命運。

漢承秦制,然漢初采用的是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矛盾,至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封建社會格局才基本完善。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秦人對商鞅法度的鐘情,讓秦在亂世迅速崛起,也成了秦長治久安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