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一件詭異的怪事,流傳千年,還影響到泰國、日本。《網路歷史》

三國時期除了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和驚心動魄的大小戰役外,還有一個較為另類卻又引人入勝的看點,那就是各種亂神怪力的奇幻故事層出不窮,從正史野史到小說隨筆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記載。

比如在『盜墓題材』方面,董卓盜掘了漢武帝茂陵,曹操更是設置有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指揮的官方專業盜墓組織,孫權也盜掘了南方多個王陵。

在修仙方面,左慈、於吉等人也是各領風騷。

而諸葛亮、關羽等人,也在其死後『現身顯靈』。

至於公孫淵在遼東稱王前發生的種種『靈異事件』《狗做人形、蒸死小兒、太歲現身等》,則更是驚悚可怖。

當然,這其中很多也隻能當是傳說去看了。

而有這麼一位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沒有存在感的東吳將軍的府上,卻發生過一件更為詭異的怪事,其不僅流傳至後世千年之久,還影響到了日本、泰國等周邊國家的文化。

這就是擔任東吳前將軍的朱桓,和他府上那位可以腦袋脫離身體飛行的『落頭民』。

上圖_ 三國演義

可以身首分離的『落頭民』

據堪稱《聊齋志異》祖師爺的東晉《搜神記》記載,朱桓府上曾有一個婢女,一到夜晚的時候,頭顱就會脫離身體飛出去,到了早上再飛回來。

時間一長,自然是家中上下人皆盡知。

朱桓盡管身經百戰,但也視之不詳,於是不敢再收留這個婢女,而是將其放走了。

而這個可以身首分離的女子,就是『落頭民』,據說在早在秦朝時期就在南方地區被人發現了。

也許是《搜神記》起了一個帶頭作用,後世對這個極具『流量』的異類形象樂此不彼,在多部古代著名的『鬼故事集』中,都對此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添油加醋和包裝擴寫。

在另一本知名的志怪隨筆北宋《太平廣記》中,則稱之為『飛頭獠』,而在腦袋飛行之前還有『頭飛一日前,頸有痕,匝項如紅縷』這樣的征兆。

而這個頭顱飛出之後,則是『乃於岸泥,尋蟹蚓之類食之』。

上圖_ 《太平廣記》是古代文言紀實小說的第一部總集。

為宋代人撰寫的一部大書

到了明朝,對這個族群的熱度依然不減,並繼續添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明朝郎瑛所著筆記小說《七修類稿》中,記載元朝知名學者、擔任過禮部郎中的陳孚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途中,曾見到當地有人可以頭顱脫離身體飛行下海捕魚,因而留下了『頭飛似轆轤』的詩句,因此『落頭民』又有了個新稱號叫『轆轤首』。

而曾跟隨鄭和下西洋,見多識廣的費信在其所著《星槎勝覽》中,也曾記載他在下西洋途中曾遇到過這種怪人,並記載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國人,有頭飛者,乃婦人也,夜飛食人糞尖』。

上圖_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則從正史的角度『肯定了落頭民的存在』

如果說以上的記載都來源於主打驚悚題材的筆記小說不足為信的話,那麼在堂堂正史中的記載就讓人瞠目結舌了。

在北宋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中,就明確寫到唐朝時期在南方有一個『戶四千餘』名為『南平獠』的民族,並明確指出其居住范圍『東距智州,南屬渝州,西接南州,北臨涪州』,大概是今天的西南地區一帶。

這個民族中又存在一個特殊的族群,就是『飛頭獠』,並稱其『頭欲飛,周項有痕如縷,妻子共守之。

及夜如病,頭忽亡,比旦還』。

這個介紹和《太平廣記》的描述頗為類似。

沒想到一向以治學嚴謹著稱的一代宗師歐陽修,也能在正史裡為這樣怪異傳說留下了如此詳細的記載。

上圖_ 南平獠文字

形象可怖,但危害性不強

不過形象雖然恐怖,但其實這類族群也並無太多的惡行,不過是飛出去捕食一些魚蟹蚯蚓之類的小動物或者是穢物之類《和很多動物的習性類似》,而對付它其實也很簡單,根本不需要請什麼法師道士,只要乘它頭顱飛出去的時候,將其頸部蓋住就可以《『又嘗有覆以銅盤者,頭不得進:遂死』》,可見其道行也並不算高。

總體而言,危害性並不太大,也無法對人類構成太大的威脅。

上圖_ 日本的妖怪文化

具備傳播流量,輸出至其他周邊國家

可能形象較為獨特,具備傳播的流量,『落頭民』不僅在中國名聲大噪,還流傳至日本、泰國等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

由於日本民族出於對妖怪文化的狂熱性,他們更是將『落頭民』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其飲食習慣已由吃小動物變成喜好吸食人血,而且喜歡成群結隊的出動,那場面想想都恐怖。

除此之外,島國民眾還將進化出了兩個『分支』,一類是頭顱可以脫離身體飛行的;另一類是頭顱不脫離身體,但脖子可以無限制增長的,這在很多日本有關妖怪文化的書畫影視作品裡都有體現。

而在泰國,則也對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

泰國人結合當地有名的『降頭術』《據說也是源自於中國古代巫術》,改編成了『飛頭降』。

據說法力高強的降頭師可以通過修煉掌握這門邪術,晚上讓頭顱飛出去吸血,以提升功力。

值得一提的是,飛出去的不僅僅是一個頭顱,還連帶著腸胃等消化器官一起,想想天空中飛出去這麼一坨東西,那場面真是想想都無比重口味。

上圖_ 歐陽修《1007年-1072年》

真實的原型又是什麼

雖然流傳甚廣,甚至有歐陽修老先生主編的《新唐書》正史做『背書』,但身首分家頭顱還能飛行畢竟違背基本科學常識,怎麼看怎麼都是在胡編亂造。

不過現今東南亞卻有一個民族,雖然不能頭顱飛行,卻有著迥異於一般人的長脖子,這就是生活在今天泰國境內與緬甸交界處的喀倫族。

這個族群的女人自古以來以長脖子為美,在其女孩子幼年時期,就要在脖子上戴銅圈,並不斷增加,從而用外力將脖子拉長,據稱最長的脖頸可以達到70公分。

而這種靠著銅圈層層加碼,人為『打造』的長脖子其實已經早已畸形且脆弱不堪,一旦取下項圈脖子甚至會斷裂。

可見這些女子為其民族的另類畸形審美付出了很大代價。

這種奇特的異域風情甚至被泰國政府當做一種旅遊賣點,吸引外國遊客前去參觀,從而賺取了不少外匯。

上圖_ 喀倫族

目前這個民族僅僅生活在泰緬交界的地區,人口也不多,但結合各類記載,我們或許可以做出大膽的假設:在古時,這個族群的祖先其分佈范圍和人口數量都要大得多。

因此很多中土人士在南方地區都曾和這個族群打過交道。

由於其搖搖欲墜的長脖子實在是過於詭異,超出了日常的認知,再加上人們喜歡新奇事物的心理,因此就以訛傳訛,三人成虎般的將其傳說為可以身首分離的怪物《可以算是謠言傳播擴大化》,再經過各類筆記小說乃至正史的渲染,以致於成為今天荒誕不經的存在了。

而從宋朝之前記載其還出現在中國南方地區,到明朝時期則記載其出現在東南亞越南等國,也許可以說明這個族群的生存范圍已經日益縮小的情況。

這也和這個族群目前的現狀是相吻合的。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搜神記》 東晉 幹寶著

[2]《新唐書•南蠻傳》 北宋 歐陽修等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