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梅花香度遠,自有一枝春
平心而論,宋孝宗趙昚是個被嚴重低估的皇帝,他在宋朝那麼多的帝王中,無論是綜合實力還是單項成就,排進第三是沒有問題的,至少在南宋是頭號明君,史書稱他是『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當是良心之言;但實際上其聲名以及對後世的影響上都很寂寞,就這點來說,也算是一位很悲催的君主了。
他上位後,對外,不服金人的欺凌和壓迫,起用主戰派人士,主動出擊,意圖收復失地;對內,他整頓吏治,重視生產,百姓安康,創下被後人稱為『乾淳之治』的小康之世,如此功業,配個明君之名當不為過。
宋孝宗名趙昚,字元永,宋太祖七世孫,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7年後禪讓給兒子宋光宗,當了5年太上皇後去世,終年68歲,葬於浙江紹興永阜陵。
自太祖趙匡胤『燭光斧影』莫名其妙地離世後,皇家血脈便一直在太宗趙光義一系傳承,但到了南宋高宗趙構時,因無子嗣,被迫傳於趙匡胤的後代趙昚,這樣兜兜轉轉了一圈,皇位的傳承又回到了太祖一系,有點小諷刺的意味。
要說他悲催,那定是說他這上位的歷程太過兇險,他本是一位皇家近枝宗室子弟,一生富貴自不必說,但要當入朝為官那是想也不要想的,因為宋朝對宗室和外戚看管極嚴,規定不得授予實職,最多弄些不重要的虛銜來混時間罷了。
但他卻因高宗趙構無子,同另一位宗室子弟一起被接入宮培養,二人同病相憐卻又是競爭對手,隨時要接受老皇帝的考驗,命運隨著趙構的喜怒哀樂而起伏不定,偏偏這趙構活得又久,直到八十幾歲才去世,這幾十年的考驗,不是一般人是熬不過來的。
趙昚上位時,已在宮中苦熬了30年,即使他當了皇帝後,因趙構是太上皇,對朝野影響巨大,群臣皆揣摩其意行事,所以對孝宗壓抑掣肘甚多,騰挪不得;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孝宗還是辦了諸多大得人心之事。
他最為後人稱道的,莫過於上位伊始便平反嶽飛冤案,不僅為嶽飛追授『少保』稱號加鄂國公,還『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謚號『武穆』,要知道,這時趙構還健在,不過孝宗是將全部罪過都歸於秦檜,從此這秦大丞相便永世不得翻身了。
明眼人都知道,區區一秦檜是殺不得嶽飛的,真正的兇手是趙構,而為嶽飛平反是當時民眾的呼聲,亦是孝宗為提高主戰派地位而必須要做之事,所以也算是順應民意之事;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同時被平反的還有一人,那便是被後世視為大奸臣的蔡京。
至於原因,大家就可以大開腦洞了,個人覺得,蔡京實施的很多政策為孝宗推崇,於治國大有裨益,孝宗的很多政策皆源自蔡京,所謂『不以人廢言』,為其平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所受到的阻力之大亦是可以想象的。
南宋終高宗一朝,都是在屈辱中度過的,及孝宗繼位,他努力想改變這一頹勢,平常時,他日拱一卒,不停地努力再努力,盡管現在有些人覺得可笑至極的結果,卻是他努力的方向,比如,在他的努力下,南宋同金朝的關系,由稱臣為稱侄,就為此事,大詩人范成大還差點被金人所害。
一旦時機成熟,他便有大動作,意圖收復失地,國土重光,為此,他兩次北伐,同金人死磕,不幸的是,當時宋、金的實力處於平衡之中,誰也吃不掉誰,加上南宋缺乏良將,兩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
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
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
這是史學界廣被認可的說法,也很符合實際,當孝宗努力北伐之際,手中早已沒有了如嶽飛或韓世忠那樣的戰將。
即使有文工團長出身的虞允文和大將張浚,但要讓他們擔負北伐大任,實在是有些勉為其難,故而北伐的失敗就在預料之中,也留下了辛棄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名句。
再者,他遇上的對手,是被後世稱為『小堯舜』的金世宗,那也是金朝皇帝中天花板般的存在,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生活儉樸,革除弊政,發展生產,國力大增,與南宋國力勢均力敵,所以,在此情況下的南宋想要力壓金人,那是根本做不到的。
盡管北伐失敗,但孝宗依然不忘重頭收拾舊山河的志向,於是,增強實力,修煉內功成了他主攻方向,於是,他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內政上,並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在他的努力下,廣開言路,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污吏,輕徭薄賦,發展生產,這一時期國家穩定,百姓富裕安樂,國庫充盈,從而贏得了南宋史上少有的小康之世,便是被史家稱為『乾淳之治』的高光之時。
孝宗在個人品德上亦是無可挑剔的,他『性恭儉』,崇儉尚節,不喜豪奢,不興土木,常年是舊衣襲身,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時常告誡臣子『士大夫是風俗表率,應修德行,以教化風俗』他的帶頭作用也引領了風尚,至少在表面上,朝野上下是不敢明目張膽地驕縱奢靡。
但是,這北伐失敗還是成為孝宗一生最大的痛,他久久不能釋懷,以至於心灰意冷,心力交瘁,在無望收復失地的情況下,借口高宗趙構去世要為其守孝,便將傳位光宗趙惇,自己也當了太上皇。
可惜的是,他所托非人,那趙惇是歷史上最懼內的皇帝,被皇後李鳳娘三弄五弄地給整成了精神病,且挑撥得他父子二人關系惡化,於是孝宗在悶悶不樂中苦度時日,於68歲時離世。
宋孝宗還有一大貢獻便是在中國文學上的倡導,他包蓄兼容,共同發展,使得這一時期在學術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現象,風氣青春的環境可謂前所未有,呂祖謙的金華學、陸九淵的心學、張栻的蜀學、朱熹的理等各種學派爭相亮相,陳亮、葉適等思想家各擅勝場,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繼春秋戰國後的又一高光時刻。
在文學上那更是繁花似錦,辛棄疾、陸遊、范成大、楊萬裡、周必大、尤袤等等,美不勝收;加上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散發和光大,整個社會都充滿文化氣息勃興之象。
觀趙昚的一生,感覺他是一位很『憋屈』的帝王,不僅前期受那趙構挾制,後期與對手金世宗完顏雍周旋,偏偏這二人都活得夠長,將他一生的努力都限制在他的理想之下,有心作為卻無力回天。
最後是抱憾而終。
他一生至孝,因為趙構對他是有大恩的,不僅將他接入宮中立為儲君,還在當時秦檜的作妖下給予了保護,當趙構死時,他是兩天米粒未進,並表示要服喪三年,所以,《宋史》有言,『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
總體來看,他是大宋一朝少有的有作為的君主,盡管結果不盡如人意,但卻做了最大的努力,至少他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竭力改變高宗以來對金屈辱的地位,僅就這點來說,就是一位值得後世尊敬的帝王,可惜的是,君是中興之君,然諸臣皆非中興之臣,空贏得後世一片的感嘆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