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一統後,為何古代歷朝帝王爭先效仿,都要去統一全國?《網路歷史》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過秦論》

上面這句話出自於西漢政治家賈誼,生動地描繪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經過,但今天我們要說的不是秦始皇如何一統天下,而是講為何秦始皇大一統後,歷代歷朝都要去追求這個大一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大一統思想,這是華夏文明獨特的一種思維理念,並且深深紮根於每個炎黃子孫的心中,不可磨滅。

對比歐洲,它的土地面積接近中國,地形上也有諸多相似和中國相似,但是歐洲卻繁衍出48個國家和地區,這與中國的大一統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實在春秋時期,中國與歐洲是極為相似的,兩者都出現過幾百個國家,可是到了後來,變化就出現了。

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長期混亂,中華大地上出現了一個強大的帝王——秦始皇。

秦始皇橫空出世,依靠強大的軍隊,在短暫的時間內,迅速掃平六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統。

在統一全國後,秦始皇建立起集權的中央政府,推行郡縣制,將地方的權力大大縮減,自然而然中央的權力相較以往便大大加強。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確立了皇帝制度,自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若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就必須走稱帝這一條路。

而最重要的是,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和文字,這使得人民開始有了一個共同的價值觀,極大了強化了華夏兒女的統一意志。

自此以後,歷朝帝王就開始把統一全國當作是最高的功績。

縱觀歷史上,雖然中國朝代更替頻繁,也曾有過大的動蕩,但是每個政權都會為尋求大一統而奮鬥,並未如同歐洲那樣,分裂成眾多國家。

這種大一統思想,似乎已經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變得不可動搖。

當然,歷朝帝王更是如此,他們自我標榜為天命所歸,認為中國是一個統一的體系,他們更是把統一當作是自身的使命與榮譽,所以不論中國古代曾如何內鬥和分裂,但他們的最終目的卻是實現大一統。

再者,中國自身強盛的文化給予人民一種強大的認同感、歸屬感,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歷代帝王就更想實現統一,進而圓自己的『大一統』夢。

自秦朝開始的這種大一統,雖在後面的兩漢中央政權曾幾度衰亡,但後來隋朝統一後再度提出了統一的原則,大一統思想也在長期實踐中,得到不斷的加強,這也更加促使了歷代帝王追求全國的統一。

而歷朝皇帝追求大一統還有一個外在原因,那便是北方邊境問題。

源自北方的草原文明對中原農耕文明有著極大的威脅和震懾,在那些遊牧民族的戰馬和彎刀面前,中華大地必須統一起來,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帶領,才能抵抗遊牧民族的侵襲。

在秦一統六國後,北方少數民族也從原來的分散走向聯合,這就使得中原地區的壓力驟然大增,在生死存亡面前,大一統變得更加迫切。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的頻繁更迭,還是五代十國的大分裂,這種動亂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最終兩者都走向統一。

因此,中國大一統的趨勢是必然的,它不是巧合,而是在每個人內心深處潛藏著的願望與需求。

所以,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結合下,歷代帝王也就理所應當的,瘋狂熱衷於統一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