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首長,您是否還記得那一千擔的救命糧,還有那些蔬菜和豬肉呢?
我們黨的有著優良的傳統,凡是為黨和革命事業做過貢獻的朋友,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
懇請老首長在萬忙中,撥冗過問並幫助解決其實際困難,給廖復初以應有的政治待遇。
隻有如此,方可體現人民軍隊的負責精神。
』
1991年,已經開始在家休養的開國上將王震,正在自己的書桌前,拿著一封信出神。
這封信的字跡十分工整,但是信的開頭,就是上面的那段話。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怎麼會讓身經百戰、而且長期擔任國家重要領導工作的王震將軍如此出神呢?
所謂的救命糧,以及蔬菜和豬肉,又都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還要從抗日戰爭開始說起。
南下支隊
如今要說起王震將軍,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太多,但是要提起南泥灣開荒的359旅,那中國人幾乎是家喻戶曉。
王震將軍,正是359旅的旅長。
1941年,革命聖地延安因為受到了敵人的全面封鎖,經濟陷入困境,很多人連吃飯都成了問題。
為了能夠自給自足,黨中央動員了所有的力量,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一時間,延安的荒地和隴頭,都是拿著鋤頭、開荒種地的人群。
這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359旅官兵。
從1938年起,359旅一直在桑幹河一帶進行遊擊戰,曾經多次參與反『掃蕩』戰鬥,並且取得了不少勝利。
1940年底,359旅奉命返回陜甘邊區,在延安的門戶南泥灣駐防。
在大生產運動發起之後,359旅也開始積極響應。
經過了兩年的奮鬥,359旅不僅解決了部隊的吃穿問題,還每年上交給邊區政府一萬擔公糧。
1942年,毛主席親自題詞,盛贊359旅是『發展經濟的前鋒』。
1944年底,359旅從延安出發,在王震將軍的率領下,組成南下支隊,與東江縱隊會合,在湘贛粵地區拓展根據地。
南下支隊在缺乏補給的情況下,仍然突破敵人的多道封鎖線,在1945年8月底抵達了廣東南雄。
就在這時,日本投降的消息傳來,舉國歡慶。
而南下支隊的任務,也變得不那麼急迫了。
與此同時,國民黨頑固派突然動作起來,集中了5個軍,準備包圍南下支隊。
南下支隊隻有指戰員三千餘人,隻能先想辦法自保。
在請示中央後,王震率部北歸,在十月中旬到達了湖北省的孫家畈。
此時,王震接到命令:359旅和新四軍的5師,以及一部分河南軍區的地方部隊合並,成立中原軍區,由李先念擔任司令員,王震擔任副司令員,繼續堅持武裝鬥爭。
不久之後,中原軍區就已經發展成為地跨鄂豫皖湘贛5省、經濟實力雄厚的大軍區。
蔣介石對中原軍區的發展非常忌憚,他害怕讓中原軍區再發展下去,會嚴重威脅武漢和南京的安全。
為此,他不顧全國人民反對內戰的呼聲,調集了二十多個師、共36萬人的兵力,向中原軍區合圍過來。
此時,中原軍區僅有6萬餘人的兵力,難以和敵人打防禦戰。
李先念和王震審時度勢,決定主動出擊,對敵人各個擊破。
不久之後,359旅就在棗陽、湖陽等地成功打擊了敵人。
敵人被迫後撤,重新部署兵力。
1945年冬天,敵人卷土重來。
359旅此時已經非常疲勞,武器彈藥的補給也出現了問題,於是不得不返回洛陽店附近休整。
但是,當部隊前進至環潭鎮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雪,道路被冰封,難以行進。
而且,此時359旅的軍糧已經接近枯竭,急需補充。
經濟模范359旅,居然遭遇到了糧食危機,這可真是讓人意想不到。
其實,部隊的軍需部門手裡有錢,但是,周邊大一點的城鎮,都在敵人的掌控之中,即使有錢都買不到糧食。
從後方調集糧草,太過危險不說,就是不危險,在運輸上也根本來不及。
為了解決問題,王震不得不找時任鄂北行署專員的李實幫忙。
但是李實此時也很困難,他的鄂北行署,僅僅隻有幾個工作人員,所有的財產隻有一個不大的公文包,讓他解決糧食問題,實在是勉為其難。
首富之家
不過,此時確實也隻有李實還能有些辦法了。
他在鄂北地區已經活動了幾年,對當地的條件相當熟悉。
他知道,就在環潭鎮,有一個超級富翁,他們可以幫忙。
此人就是有『廖三代』之稱的『環潭首富』——廖家。
環潭鎮水運發達,是方圓百裡的商貿中心,一直都有『小漢口』之稱。
這裡的首富,當然是實力雄厚的。
不過,廖家正應了那句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們是憑借卓越的商業眼光,一步步發展起來的,沒有任何巧取豪奪,整個過程,可以說相當勵志。
廖家的祖上不一般,是廖家寨的族長,如假包換的大地主。
此人的地產極多,僅靠收租就成就了一番富貴,所以人稱其為廖老太爺。
老太爺的長子名叫廖臨軒,此人也頗具商業眼光。
他在20歲時,遇到一個意大利傳教士,受其影響信奉了天主教。
當時,附近的應城地區盛產石膏,礦主張家在一次采礦行動中,開洞開到了附近徐家的礦脈上,兩人因此對簿公堂。
徐家找到廖臨軒幫忙,而廖臨軒則請了洋教士幫忙。
當時的清朝知縣哪裡敢惹洋人,於是便判決徐家勝訴。
由於這次事故,礦井已經無法再開采石膏了,隻能蓄水熬鹽。
徐家覺得利潤不大,不想再經營了,於是就和廖臨軒商議,想要以一萬兩千串銅錢的價格,將礦井賣給廖臨軒。
廖臨軒很想要這個礦井,但是又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於是便回家找族人商議。
這些錢在當時,能買千餘擔糧食,數目不小,族人都認為拿這麼多錢投資礦井風險大,於是紛紛表示反對。
廖臨軒的妻子毛氏是個有見識的女人,她對自己的丈夫非常支持。
看族人們不肯出錢,她便站出來表示:如果此次投資不成功,便拿出自己的陪嫁抵償損失。
族人們一看有人兜底,便不再反對。
就這樣,廖臨軒成功買下了礦井。
咱們前面提到的『蓄水熬鹽』,其實就是對廢棄石膏礦的二次開發。
由於石膏礦層中都會含有大量的鹽分,所以只要將水註進去,過上一段時間,水就會把礦層中的鹽分溶解。
此時只要將水抽出來進行處理,就能同時得到石膏和鹽。
這種開采方式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很安全,但是太耗費人工,成本是一般開礦的好幾倍,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幹。
但是,廖臨軒卻不管這些,執意要幹,因為他堅信,在不久之後,石膏和鹽都會有好的銷路。
果不其然,隨著清末亂世的到來,建築和生活的需求都在增多。
石膏和鹽,自然也就成為了暢銷品,利潤非常可觀。
廖臨軒有先見之明,提前做好了佈局,所以趁著這一波行情發了大財。
之後,他繼續追加投資,收購礦井,進入了滾雪球式的發展模式。
到了1919年,廖臨軒已經成為富甲一方的財主。
家中的土地數量,在他手上翻了一倍。
同時,他還拿出錢來,在村裡建了一座能容納五百人的大型教堂。
後來,廖臨軒的年紀逐漸大了起來,感覺幹不動了,於是就將所有的產業交給了二兒子廖石庵管理。
廖石庵同樣很有商業眼光,將家族產業繼續發揚光大。
此時的廖家,已經有了礦井5座,鹽廠5座,工人千餘人,同時還在應城購買了大量的房產。
抗日戰爭爆發後,廖石庵不願和日偽軍合作,於是就退居二線,將生意交給管事張方打理。
張方是個手眼通天的人,能夠和日偽軍虛與委蛇,廖家的財產也因此得以保全。
1943年,廖石庵因病去世,產業隨即交給了廖家長孫廖復初掌管。
廖復初為人謹慎,他早就和國民黨的一些大員建立了聯系。
抗戰勝利後,他不僅收回了自己的所有產業,還從國民黨第75師要來了七十多個人,和自己的家丁組成了百餘人的『礦警隊』,保護自家的產業。
廖臨軒、廖石庵、廖復初三代人,把僅僅是地主家庭的廖家成功帶入了商業圈子,並且成就了一段久盛不衰的傳奇,所有他們家才有著『廖三代』的稱呼。
出手相助
廖家人雖說大富大貴,但是卻不是為富不仁的守財奴。
在民族底線的問題上,他們一直都守得很堅決。
抗戰期間,廖家曾經擔著很大的幹系,將祖產借給國軍127師當做指揮部。
新四軍的第五師曾經有一段時間遭遇封鎖,生活困難,廖家也是慷慨解囊,送去了他們急需的食鹽和金錢。
在他們的心裡,還是有著愛國熱情的。
所以,在359旅出現糧食危機的時候,李實首先想到了廖家。
但是,此時已經不再是抗日時期,廖家和國民黨關系匪淺,能否相助我軍呢?
李實雖然拿不準主意,但是此時也隻能冒險一試。
當李實敲開廖家大門的時候,家主廖復初並不在家。
接待他的,正是當年廖復初的祖母、當年支持廖臨軒收購礦井的老太太毛氏。
這位老人已經九十多歲了,但是耳不聾眼不花,頭腦非常清晰。
當聽李實說明來意後,毛氏說道:『我們廖家,向來是愛國明理的,也希望老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
我看現在那麼多老百姓都支持你們共產黨,想來你們確實有過人之處。
我們廖家人都不是守財奴,我這個老婆子又豈能坐視不理呢?
你們需要多少糧食,請給個數吧。
』
李實一聽,非常高興。
他回答說:『老夫人,您可真是深明大義啊。
我們現在需要糧食千擔,其他的就再無所求了。
我可以給您寫一個欠條,等到革命勝利後,必然連本帶利如數奉還!』說著,他就拿出了事先寫好的欠條,蓋上了鄂北行署公章,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毛氏拿過欠條,看了一下,說道:『李先生,欠條就不必了。
這些糧食,就當時我們廖家給你們的支援吧。
』說著,她把管家叫來,當眾將欠條撕毀。
這一次,廖家不僅支援了359旅上千擔糧食,還有幾十口大肥豬,以及大量的蔬菜。
這一下,359旅的問題全部解決了,很快他們又在戰場上生龍活虎起來。
地主落難
1946年,蔣介石親手撕毀《雙十協定》,解放戰爭隨即爆發。
而廖家,也被一下子打入低谷。
國民政府為了討好歐美,開始大量高價進口石膏和鹽,這一下直接影響了廖家的本土礦業受到了很大打擊,銷量直線下降。
而且,國民黨高官腐敗不堪,不斷地巧立名目訛詐廖家。
前前後後,他們從廖家搶走了黃金多達八十多兩。
同時,國統區那高到離譜的通貨膨脹,也讓廖家損失慘重。
生意不好做也就罷了,偏偏廖復初辛苦搭建的人脈關系網,也同樣靠不住。
國民黨高官看上了廖家的礦產和房產,所以就利用礦警隊搶奪了礦井的實際控制權,排擠廖復初。
更有甚者,他們利用礦警隊打擊工人,打擊地下黨,無所不用其極。
1949年,江南一帶逐漸解放。
在國家的政策鼓勵下,廖復初重新掌握了礦井,重新開始經營,甚至還成了當地的民意代表。
但是到了1951年,卻突然有人舉報廖復初曾經犯過兩項大罪:第一,廖家的家丁曾經和湘鄂西紅軍有過對抗;第二,廖復初的礦警隊曾鎮壓過工人,捕殺過共產黨人。
實際上,這兩項罪名都和廖復初沒什麼關系。
他的家丁確實和紅軍有過對抗,但那是在廖石庵時期,早已時過境遷了;至於鎮壓工人、捕殺共產黨,更是國民黨派來的監礦人員所為。
當時的廖復初,已經被排擠出了管理層,這些事情他根本就不知道。
事實上,廖復初不但沒有捕殺過共產黨人,反而利用自己的關系,掩護、保護過地下黨。
甚至有一次,他擔著巨大的幹系,帶著一箱一箱的銀元,從礦警隊和國民黨高官的手裡,救下了三名已被查實的共產黨員。
他對國家,是有功的。
但是,兩件事又確確實實的發生過。
當時的國內鬥爭形勢復雜,對於廖復初這樣的大資本家、大地主,人們有一種本能的不信任。
不管他是否參與過犯罪,人們都會抱著一種『寧可錯,不放過』的態度來處理。
就這樣,廖復初被判了刑,進了監獄。
而廖家的礦產,也被國家沒收。
隨之而來的,是整整39年的監禁生涯。
等到1990年廖復初出獄的時候,已經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了。
他此時已經沒有了對未來的奢望,隻希望能和自己的家人踏踏實實地在一起。
很快,廖復初就來到武漢,和自己的家人團聚。
但是,按照當時的戶籍管理制度,他這個被監禁了39年的地主,是無法落戶的。
也就是說,廖復初成了『黑戶』,沒有任何社會保障。
這對一個老人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困難。
於是,廖復初開始頻繁的給相關部門寫信申訴。
但是,時過境遷,當初能證明他給359旅提供糧食、贖回三名共產黨員的證明人,基本都已經作古,他所說的話根本沒法證明,他的所有申訴也全部被駁回。
一個偶然的機會,廖復初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作者是馬希良,而敘述者則是當初前來借糧的李實。
在文章中,李實回憶了當初找廖家求助的事,這讓廖復初又看到了希望。
他趕緊去打聽李實的聯系方式,卻發現他早就已經病逝了。
最後,廖復初隻能退而求其次,給文章的作者馬希良寫了一封信。
信中,他說明了自己的情況,並且希望馬希良可以仗義相助,作為一個間接的證明者,再幫自己爭取一下。
受托求助
馬希良原名馬興,是山西晉城人。
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了八路軍,被分配到359旅。
馬希良熱愛寫作,雖然當時僅僅是一個普通戰士,卻經常在軍中的重要媒體上發表文章。
後來他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驚動了王震。
王震將軍幼年家貧,雖然上過幾年小學,卻算不上有多少學問。
他對讀書學習,有一種非常執著的愛好。
對於知識分子,他也非常尊重。
在聽說自己的部隊裡出了一個『秀才』之後,他馬上就來找了馬希良。
當時,馬希良正在田地裡幹活兒。
王震到來之後,立刻拉著他到旁邊閑聊。
結果他發現,這個馬希良還真的是不一般。
於是他說道:『你可是咱們359旅的筆桿子,以後如果有什麼困難,可以直接來找我,不用一級一級的上報。
』後來,王震還把馬希良調入了718團的政治處,從事宣傳工作。
馬希良的性格,仗義、正直而又熱心。
他每個月的工資加上稿費,收入很少。
但是,他在生活上卻非常簡樸,不但自己不舍得吃穿,就是孩子來管他要錢,他都不願意給。
不過,要是同事有了困難,或者單位有了困難,馬希良卻能隨時拿出錢來幫忙。
可想而知,以馬希良的這種性格,看到廖復初的來信之後,會是怎樣的表現。
他馬上給王震將軍寫了掛號信,並且向他提起了當年的事,希望他能幫忙。
這也就是本文開始時,讓王震感慨的那封信。
信寄出之後,馬希良還覺得不放心,想要親自去拜訪一下廖復初。
等他來到武漢,敲開廖家的大門之後,卻發現這戶曾經的一方首富,如今居然家徒四壁,生活困難。
於是,馬希良拿出了自己的一百塊錢,塞給廖復初,說道:『當初你們家對革命的幫助意義重大,這是給你的一些補償。
』
廖復初看著錢,眼淚流了下來。
他將錢還給馬希良,說道:『我們當初支持的是國家的部隊,你個人的饋贈我怎麼能收?
』
馬希良聽得出來,廖復初的話裡,隱隱有一種對國家的抱怨。
於是,他說道:『這不是我個人的錢,是我替你向民政局申請的救濟金!這隻是第一筆,以後不定期的還會有。
』
廖復初將信將疑的看了馬希良半天,最後還是收下了錢。
從這天開始,馬希良便有了一個新的工作:去工廠裡撿垃圾變賣。
每次湊夠一百塊錢,他就會給廖家送去,並且說這是救濟金。
馬希良的所作所為,目的隻有一個:為359旅『還債』!
而另一方面,王震將軍在收到信之後,也認識到此前的工作有所疏漏。
他馬上指示有關部門,再次對廖復初的問題進行調查。
這次由於有了他和馬希良的作證,廖復初的名譽很快得到了恢復,判決被撤銷,幾十年的工資,也全部補發。
對革命有過貢獻的廖復初,終於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