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元朝時,某些漢人主動蒙古化。
還是明朝時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動漢化。
其目的都是為了自身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這種民族融合在幾千年前就在不斷上演,最終形成我們的漢族。
蒙漢之間互相變化,民族融合是有曲折的
元朝時,原南宋地區的民間為了適應蒙古化風尚,一些民間書商《書坊》就出版了《至元譯語》《蒙古譯語》。
因為元代商業發達,特別是經濟非常發達的江南地區,為了自身經濟發展,在江南地區更加主動學習蒙古文化。
同時,一些人為了當官兒而改名的人也逐漸增多。
例如原南宋地區的江南江浙行省《相當於今天的浙江、江蘇、福建全部,江西的部分》內就有官員鄭察罕不花、汪賽因、吳按攤不花等人。
以上都是漢精英所為,當時的民間百姓學習蒙古文化的人也很多。
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成為一種『時髦』現象。
朱元璋身邊的親信們就有類似特點。
李文忠的原名就是『李保保』。
朱元璋的諸多養子中也有叫『也先』這個名字。
部將中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劉脫因不花』等人。
同理,到了明朝時期,留在中原地區的蒙古人、色目人也開始改姓。
例如翦伯贊的祖先、六小齡童先生的祖先等都是此類情況。
朱元璋、朱棣身邊同樣也有許多蒙古族、色目人。
例如朱棣手下有七位大太監。
這七個人中隻有一位是漢人,另外六人分別是蒙古族、色目人《回族》、女真族三個民族。
朱元璋身邊的許多人改漢姓的情況就有:負責朱元璋起居註撰寫的溥博就是色目人。
再如翰林院蒙古編修火你赤就改名為『霍莊』。
這是民間個人改名兒的情況也有很多。
例如山東淄博齊陵鎮的蒙古人就改為『劉』;河南平頂山的改為『馬』『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極端民族主義者的代表曾秉正
朱元璋是從『底層』起家的,要想成功必然要呼喚更普遍的人群,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明初建立後,面對國內眾多『心向』元朝的人,朱元璋利用儒家也對上述現象進行改正。
但是隨著時間推展,朱元璋的天下日漸穩固,國內各個群體間的合作成為他的主體思想。
在這一過程中,有一位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經歷了兩重天。
極端民族主義者自古就有。
朱元璋時期著名的極端民族主義者,就是江西南昌人曾秉正。
他在洪武九年九月,以海州儒學教官的身份上奏朱元璋。
據說文章有幾千字,但我看了《太祖實錄》中的字數有一千五六百字,確實不少。
『實錄『應該是節選,但字數也不少。
摘錄吧!
……創業與守成之政,大抵不同。
開創之初,則行富國強兵之術,用趨事赴功之人。
大統既立,邦勢已固……
貴陽賤陰,春秋之法內中國而外夷狄,蓋中國者陽也,夷狄者陰也。
臣竊觀近來蒙古、色目之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有求仕入官者,有登顯要者、有為富大賈者。
古人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安得無隱伏之邪,心懷腹誹之怨咨?
宜令復姓,絕其番語,庶得辨認……
曾秉正在此文前面提出要用『儒家』治國,守國要休養生息。
這些都屬於儒家常用話語,基本都是『沒用的廢話』。
後面的話則是話鋒一轉,問題就特別多了,用現代白話文簡單介紹一下就是:
治理國家的重要之處就是要懂得秩序,懂得尊卑。
那麼,中國、華人就是陽、就是貴,夷狄、蒙古和色目等就是賤,貴賤早已經定了。
因此,要嚴格遵行。
現在許多蒙古人、色目人都改為華人姓名,為的就是當官富貴。
然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誰能保證他們心裡不埋藏著怨恨呢。
因此,應該要求他們改回蒙古、色目的姓,這樣,貴賤、忠奸才能讓人一看就知。
朱元璋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此人可以利用。
因為,現在正是『指導日常生活運動』的關鍵時期,需要一些二百五『腐儒』幫助他。
因此,將其改封為刑部主事。
第二年的洪武十年,曾秉正又成為陜西參政,之後再變為通政司正使。
然而,這個人真是『好大言,無本事』,幾次案件做得都不好。
朱元璋將其罷官,被罷官後就該回家了,可問題是,沒有路費。
當然,這是曾秉正賣完四歲女兒後的說法。
朱元璋聽說此事後勃然大怒,你平時整日裡之乎者也的,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大義什麼國家民族,一到實際可就露相了。
像你這樣的人,實在是禍害天下,幹脆閹了《腐刑》吧,別讓你危害子孫。
那麼,曾秉正後來如何了呢?
也許是被閹了後,這家夥沒有臉面去見曾經的人。
由此,或者遠離舊友,或者出家離世吧。
總之,不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