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立下規矩不準太監幹政,為什麼明代還是出了魏忠賢!。《網路歷史》

朱元璋立下規矩不準太監幹政,為什麼明代還是出了魏忠賢!

明太祖朱元璋從一個和尚一步步做到皇帝,歷經許多戰爭,從元末農民起義到明朝建立,這中間的艱辛隻有他一人最明白不過,眾所周知,明朝是太監專權現象最嚴重的朝代,史學家黃宗羲甚至說:『閹宦之禍,歷漢唐宋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明之為烈也』。

然而,早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就對太監設下了重重限制。

自秦以來,封建政權分為行政《宰相為首》、軍事《太尉為首》、監察《禦史為首》,其他王朝或許稱呼不同,但職能是一樣的,三者相互制約,皇帝作為最高仲裁者。

但從王莽開始,皇帝忌憚相權,歷代皇帝都在不斷削弱相權,而朱元璋做的最徹底。

明朝開國,朱元璋下了一道敕令:敕內官毋預外事,凡諸司毋與內官監文移往來。

意思就是說:宦官不能勾結大臣是非常重要的禁令,前朝多發生宦官勾結大臣甚至領兵大臣的事,並引發政局動蕩。

所以凡大明朱姓皇帝,一定要引以為戒,不可不謹慎。

除了定下大規矩外,朱元璋還對太監設下許多小規矩,比如在《欽定皇明祖訓》裡規定『不許宦官讀書識字』。

朱元璋由於是農民出身,一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所以防范之心比較重,政務一般都是一個人搞定,但是,等朱元璋死後,他的後世子孫並不想這麼勞累。

朱棣稱帝以後,就開始把大量的奏折交由太監來幫忙處理。

後來太監不幹政的傳統就被打破了,我們不禁要問,是哪個皇帝這麼大膽子,連他老祖宗的話都不聽了。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甚至說:『閹宦之禍,歷漢唐宋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明之為烈也』認為明代達到了宦官專權的頂峰。

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22年,英宗寵愛的司禮監太監王振毀去朱元璋所立的鐵牌總攬朝廷軍政。

自此,宦官又開始泛濫用權明代的宦官機構號稱『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權勢最大的司太監掌印太監,成為實際上的內廷事務總管,因其批答奏章。

於是,朱元璋的子孫們重用了宦官,相比於其他人,宦官這種特殊群體,更受皇帝信任。

當然,宦官也把握了機緣,在處理朱棣稱帝以及事後名聲問題上,宦官居功至偉。

因此只要皇帝信任,這些太監就可以胡作非為,一旦皇帝不信任了,馬上就可以把他們連根拔起。

魏忠賢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