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晉國形成了卿大夫掌握大權的格局,並且這些卿大夫,最終是尾大不掉,反而成為晉國公室的心腹大患。
公元前453,魏氏、韓氏、趙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而這,意味著三家分晉的徹底完成。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三家分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即持續了數十年的時間。
在這數十年的時間中,其他諸侯國完全有時間做出反應。
那麼,問題來了,三家分晉時,其他諸侯國都是什麼反應,為何無人反對呢?
一
首先,對於三家分晉來說,雖然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也即從公元前453年,魏氏、韓氏、趙氏滅掉智氏開始,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才算結束,中間持續了70多年的時間。
在這70多年的時間中,幾乎沒有什麼諸侯國反對和幹涉。
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對於鄭國、衛國、魯國、宋國等諸侯國,因為國力弱小,根本無力幹涉三家分晉。
換而言之,鄭國、衛國、魯國、宋國等中小諸侯國,即便發出反對的聲音,也沒有什麼用。
對於三晉中的任何一個諸侯國,都不是鄭國、衛國、魯國、宋國等中小諸侯國可以相提並論的。
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鄭國、衛國、魯國、宋國等中小諸侯國保持了沉默。
二
另一方面,就齊國、秦國、楚國、燕國等大國來說,是非常樂意看到晉國被一分為三的。
在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即便是楚國,也處在下風。
比如在晉楚爭霸中,楚國隻在楚莊王在位時期扭轉了劣勢,一度壓制了晉國。
但是,在楚莊王前後的歷史階段,晉國基本上是壓制楚國的。
對此,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截至公元前546年,晉楚第二次弭兵之會前,晉楚之間共有11場直接戰爭,其中晉國獲勝9場,楚國僅在楚莊王時期獲勝2場。
在楚莊王時期的4次晉楚戰爭中,另外2場晉國獲勝。
並且,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晉國的盟友吳國,還在春秋末期攻破了楚國都城,這讓楚國在春秋末期受到了重創。
三
因此,晉國被一分為三,楚國自然是樂見其成的,也即晉國我打不過,難道三分之一個晉國,我還打不過嗎?同樣的道理,秦國和楚國,也是同樣的心態。
就晉國和秦國之間的較量來說,自前627年至前558年,70多年間,秦晉經過崤之戰,彭衙之戰,王官之戰,新城之戰,河曲之戰,輔氏之戰,麻隧之戰,櫟之役,遷延之役等重要戰役,秦國被晉國牢牢封鎖在函谷關和桃林塞以西,晉國控制了河西地區《秦晉大峽谷中下段的黃河西部區域》的諸多城池。
由此,對於強大的晉國,在和楚國爭霸的過程中,還順帶壓制了秦國。
從秦國的角度來看,自然希望看到晉國被削弱,所以,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秦國和楚國一樣,也是在一旁觀察晉國的歷史走向。
四
最後,在筆者看來,即便是被一分為三的晉國,也即晉國分成魏趙韓三國後,也不是其他諸侯國可以輕易相抗衡的。
比如在三家分晉前,晉國智氏就有『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也即智氏憑借自身的力量,就差點消滅了實力強勁的中山國。
對於晉國的卿大夫勢力來說,已經可以和中等諸侯國相抗衡。
並且,在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魏氏、趙氏、韓氏三大勢力,保持著緊密合作的態勢。
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魏趙韓三晉伐齊至長城,俘虜齊國君主齊康公朝見周天子,請求冊封為諸侯
。
基於此,因為魏國、趙國、韓國之間緊密合作,實際就相當於一個晉國在行動,這讓其他諸侯國自然不敢反對和幹涉了。
此外,對於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團結協作的局面持續到了戰國初期,這也是魏國能夠在戰國初期稱霸中原的原因之一。
文/情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