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裡的皇家電話。《網路歷史》

中國最早的電話局

周乾

《本文載於《科技日報》2022年9月30日周五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是明清帝王執政及生活的場所。

清政府被推翻後,末代皇帝溥儀仍然在內廷區域居住,並且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

電話《音譯『德律風』,telephone》為晚清時期重要舶來品,因通訊方式便捷而很快被時人接受。

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北京始設電話以來,京城安裝電話數量增長迅速。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北京電話簿》號碼統計,至宣統三年《1911》,京城有記載的號碼達3000餘個。

期間,部分皇家區域亦開通了電話。

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在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西苑薰風門東配殿各安裝電話一部《見當年8月26日《申報》第一張第四版之『京事近事·頤和園』》。

這條專線,是慈禧太後了解光緒皇帝動向的『皇家專線』。

相比而言,電話進入紫禁城的過程比較坎坷。

光緒三十一年《1905》,紫禁城內曾有安設電話的提議。

當年11月14日《申報》第四版,載『內廷擬設德律風』:時值國事繁多,大臣如有條奏或交涉事件,如果不進行嚴格審核,恐怕誤事;如果在宮中安設德律風接通奏事處,那麼皇帝退朝後,遇有重要應奏事宜及各省緊急要電時,可隨時到奏事處;這樣一來,有利於避免耽誤時間。

然而,這項提議很快被否定了。

當月25日的《申報》第四版,載『內廷罷設德律風之原因』:慈禧讓慶親王奕劻提想法。

奕劻稟奏:深宮距奏事處相離咫尺,即使有緊要事件,隨時傳知奏事處,不會受到耽誤;而安設德律風無所取益,反有諸多不便。

於是,慈禧否決了在宮中安設德律風的提議。

宣統二年《1910》二月,主政的隆裕太後打破『紫禁城內不許安裝電話』的禁令,在後宮區域的儲秀宮《圖1》、建福宮、長春宮設立了6部專線電話機,安裝了一臺10門小型電話用交換機。

這是中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皇家電話局。

圖1儲秀宮綏福殿內的『皇家電話局』

故宮博物院保存有磁石電話機,是一種掛在墻上的電話機《圖2》。

在話機的銘牌上,刻有『明治三十八年《1905》十月』的生產日期,且生產商為日本電氣株式會社《圖3》。

話機下部的方盒子為電池盒。

該墻式電話機話筒和聽筒是分開的,使用時,要手拿聽筒,把嘴湊到墻上的話筒前說話。

分析認為,這部磁石式電話機很可能是當年6部內線電話之一。

圖2 故宮藏磁石式電話機

圖3 電話機款識

磁石電話機的使用方法為:主叫用戶摘機,搖動磁石發電機手柄產生電流,交換機上對應的吊牌落下;話務員接通主叫用戶,並根據主叫用戶口述的被叫用戶電話號碼,搖電機振鈴呼出被叫用戶;隨後,話務員用塞繩接通雙方用戶,使之通話;通話結束後,任何一方搖動磁石發電機,吊牌復位,表明掛機,話務員即可拔出塞繩。

用戶在通話過程中,所需的直流電由電話機的電池供電。

由於磁石交換機的管理號數有限,因而在宣統三年《1911》,北京內外城的電話均改用共電式電話交換機《《北京志·市政卷·電信志》之『第一篇 電信業務』,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共電式電話交換機取消了手搖發電機和吊牌復位操作,且采用了復式塞孔,擴大了電話局容量。

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生的溥儀,自3歲進宮,到18歲出宮,期間幾乎沒有出紫禁城。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溥儀仍能在內廷區域生活,並享受皇帝待遇。

溥儀在15歲那年,聽洋師傅莊士敦介紹了電話的作用,便動了好奇心,想在養心殿安裝一個。

內務府大臣和溥儀的師傅們都來勸阻,認為這是『安上電話了,什麼人都可以跟皇上說話了,祖宗也沒有這樣幹過……這些西洋奇技淫巧,祖宗是不用的』《見愛新覺羅·溥儀著:《我的前半生》,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三章第七節『內部沖突』》。

溥儀則認為,宮裡的自鳴鐘、洋琴、電燈,這些西洋玩意,祖制裡沒有過,祖宗也用過了,因此安裝電話也無妨。

其實,內務府最怕的並不是冒犯『天顏』,而是擔心溥儀經過電話和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觸。

溥儀先後說服了師傅、內務府大臣、生父載灃等人。

不久以後,北京電話局在養心殿安裝上了電話,並送來一個電話本。

溥儀翻著電話本,想利用電話來玩一玩。

他先後撥通京劇演員楊小樓、雜技演員徐狗子《徐維亭》、東興樓飯莊、胡適博士等處電話,但印象最深的是給胡適的電話。

溥儀想聽聽這位學者用什麼調兒說話,便叫了他的號碼。

在通話過程中,溥儀先請胡適猜誰打的電話,然後以宣統皇帝的名義,邀請胡適來宮裡做客。

關於此事,胡適在1922年5月17日中的日記裡也有記載:『今天清室宣統帝打電話來,邀我明天去談談。

我因為明天不得開,改約陰歷五月初二去看他』《胡適:《胡適日記全集《第三冊》》《1921-192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版》。

綜上可知,從清末到民國,紫禁城裡安裝皇家電話的坎坷過程,是近代社會裡,東西方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沖突、磨合過程的縮影,亦為中國通信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