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先生在《三國志·蜀書》中,把劉封、彭羕、廖立、李嚴、劉琰、魏延、楊儀等六位蜀漢政權大臣,撰寫在同一個傳裡,有意思的是六位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人生結局都很悲慘,劉封被義父劉備賜死;彭羕被馬超告發下獄,最後被處死;廖立被貶為平民,聽聞諸葛亮死訊之後,在流放地鬱鬱而終;李嚴在流放地聽聞諸葛亮死訊之後,深知今後再無人會用他,故此激憤而發病致死;劉琰誣蔑妻子與後主劉禪有私情,最終被處死並拋屍街頭;魏延被馬岱砍下腦袋,身首異處;楊儀被貶為平民,最後在流放地自殺。
廖立等六人
其實,劉封等六位都具有才幹,初期在官場上混得順風順水,一帆風順,均身居要職,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曾料想,會不能善終,要麼被賜死、要麼被處死、要麼自殺、要麼鬱悶而死,一個字概括就是慘,六人都是悲劇式人物,之所以是不是陳壽先生,把六位悲劇人物撰寫在同一個傳裡?
今天所要講的主人公是其中一位,鬱悶而死在流放地的曾經的侍中、長水校尉,荊州武陵郡林沅《今湖南常德》人廖立,為何具有非凡才幹反而沒有被重用,甚至最後沒有善終?
按其身旁發生的重要事件分為三個階段,了解一下究竟。
丟失長沙之前
諸葛亮
建安十四年《209》,劉表長子劉琦病死之後,劉備領荊州牧,征召廖立為從事,就是荊州一哥劉備的輔佐官,年輕有為,前途一片光明,前程似錦。
果然,不出所料,之後榮升為長沙太守,不到三十歲的廖立,已儼然成為掌控地方軍政的一把手,真是不簡單,前途無量。
怪不得,此時因劉備入蜀而坐鎮荊州的諸葛亮,對東吳使者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大家都比較熟悉,把廖立與”南州士之冠冕”的龐統相提並論,這是多麼高的評價呀。
若廖立真沒有真金白銀的才幹,則不擅長”吹牛”忽悠人的諸葛亮性格不會如此大大誇人,所謂”贊興世業者”指能輔佐振興大業的人。
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於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
” >>> 《三國志》
此時的廖立官場上節節攀升,春風得意,滿面春風,引來不少旁人嫉妒羨慕,可謂人生幸福美滿。
然而人生原本無常,變化多端,無常是人生常態,呂蒙乘人不備襲取荊州南部三郡事件,徹底粉碎廖立面前一片錦繡前程,光輝燦爛前途,為何這麼說呢?
劉備去世之前
長沙郡示意圖
當初,劉備入主益州之後,孫權屢次索要曾經借走的南郡,但劉備拒不歸還,本來”借錢還債,天經地義。
“這事兒劉備弄得有點不厚道-太欺負人。
孫權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羊羔”,於是不甘示弱,馬上還以顏色,指示呂蒙奪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兩方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一觸即發。
當時,廖立治理的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關羽統率的鎮守荊州主力部隊,駐紮在江陵《今湖北荊州》和公安《今湖北公安》兩地。
利用地圖APP可以查到兩地與臨湘車程距離約300公裡,因古代沒有高速公路,所以兩地距離不止三百公裡,應該更遠。
呂蒙
加之呂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的戰術,使廖立倍感壓力和無奈,他比誰都清楚,遠在江陵、公安的主力部隊鞭長莫及,不能指望其給予支援,守城是百分之百沒戲。
權衡之下,一不做二不休,獨自逃回成都,放棄抵抗。
身為一郡之長,廖立的行為既怯懦又沒有忠心盡責,很容易讓人瞧不起,詬病,甚至會成為把柄。
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
>>> 《三國志》
仁慈的劉備平素裡很賞識和禮待廖立,雖然丟失長沙,但沒有過於責備嚴重失職的”逃兵”廖立。
之後蜀漢和東吳和平解決荊州南三郡問題,長沙郡歸為東吳,廖立無法再當長沙太守,幸好,劉備任命為同級別巴郡太守。
但廖立此人有個致命缺點,恃才自傲,狂妄自大,對於巴郡太守的任命,不但沒有感激之情,還覺得簡直是牛刀割雞,大材小用,根本沒把太守職位放在眼裡。
劉備
但是,或許高高在上的劉備未能辨識到真實的廖立,還相當青睞他,於是自立漢中王後征召為侍中。
所謂侍中為內朝官,常伴皇帝左右,處理較繁雜事務,相當於皇帝身邊顧問,對皇帝決策有很大影響力,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雖有丟失長沙的”污點”,但身為皇帝近臣,有劉備這座靠山,廖立在官場上混得還可以。
然而,夷陵之戰後劉備鬱憤而去世,失去靠山的廖立的日子會怎麼樣呢?
以往如舊,還是……
後主劉禪繼位之後
一直以來,廖立自認為在蜀漢政權一畝三分地上,除諸葛亮外,論才幹和名氣無人能及於自己。
事與願違,實際上在職位方面,總是落在李嚴等人之下,因而時常怏怏不樂。
劉禪繼位之後,就調動其官職為長水校尉。
此時,蜀漢政權實際掌管者為諸葛亮,才幹不如他的李嚴早已升為尚書令,深受重用。
劉禪
廖立心裡很不平衡,覺得很不公平,憤憤不平的他就質問諸葛亮,為何讓我屈居校尉,不表為上卿?
諸葛亮回答很幹脆,根據考核結果你就適合校尉,連李嚴沒有獲得上卿職位。
就這樣得罪了當時大管家諸葛亮,看來廖立是屬於智商高情商很低的那種類型人。
陛下即位之後,普增職號,立隨比為將軍,面語臣曰:”我何宜在諸將軍中!不表我為卿,上當在五校!”臣答:”將軍者,隨大比耳。
至於卿者,正方亦未為卿也。
且宜處五校。
“>>> 《諸葛亮集》
“懷才不遇”的廖立,不滿越來越多,向後丞相掾李邵、蔣琬兩人大發牢騷,其一,指責劉備,應該先攻取漢中,不該與東吳爭奪荊州南部三郡,從而讓曹魏輕易攻占益州,使夏侯淵、張郃深入巴地,差點釀成丟失整個益州的悲劇;還指出劉備用人不當,導致不僅丟失荊州,還損兵折將。
其實,說實在話,廖立的想法相當獨到,而不是空談,說明其還是蠻有才幹。
其二,誹謗重臣,指責長史向朗為隻當和事佬的凡人;指責文恭作為治中無綱紀;指責侍中郭攸之,隻掛職不做實事;指責王連搜刮民財,禍害百姓。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上述幾位或許真是有些缺點,果真如廖立所說那樣不堪重任嗎?
逐一了解一下。
向朗、郭攸之
向朗,早年師從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與徐庶、韓嵩《劉表別駕從事》、龐統等為友,世人常說,”想了解一個人,就去看看他的朋友。
“徐庶、韓嵩、龐統都是當年響當當的名士,加之大名士司馬徽為其老師,向朗應該並非廖立所說的”凡人”吧。
還有,馬謖失街亭逃亡之時,身為好友向朗知情不報,被罷免《後復職》事情足以說明他是有情有義之人。
文恭,與杜微、王謀等益州名儒俊傑為友,說明也不是”凡人”,因史料記載有限,或許就如廖立所說,有輕視律法,行為不夠檢點等缺點吧。
郭攸之《郭演長》,性格素來和順,如廖立所言隻掛名不做事是確實有史料記載。
攸之性素和順,備員而已。
獻納之任,允皆專之矣。
允處事為防制,甚盡匡救之理。
>>> 《三國志》
王連,當初身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經營調度數十年,為蜀漢政權積累財富,增強國力,做出汗馬功勞;還知人善任,提拔大批優秀人才,之後,原其屬下典曹都尉呂乂官至尚書令;杜祺官至大將軍司馬;劉幹官至巴西太守。
不像是廖立所講,刮搜民脂民膏的吸血鬼。
後丞相掾李邵、蔣琬至,立計曰:”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
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
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
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
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
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聖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
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
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
王連流俗,茍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 >>> 《三國志》
如此看來,廖立所講的事情並非全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其中讓劉備先占領漢中之事,確實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指責郭攸之不做事是事實,但其言語太偏激,還在人背後說事,不太光明磊落,有小人之嫌。
蔣琬
李邵、蔣琬回去之後,馬上向領導諸葛亮報告,身為實際政務管理者諸葛亮肯定要慎重處理。
原先,蜀漢集團存在元老派、東州派、荊州派、益州派,此時,元老派已經凋謝,益州派力量單薄,隻有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和李嚴為首的東州派掌握著朝廷核心權力,相互牽制。
這種局面是劉備以防萬一,留一手的結果,就是沒讓諸葛亮一人獨掌權力,臨終前托孤之臣還有東州派老大李嚴,讓他與諸葛亮一同輔佐劉禪,還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
荊州人廖立屬於荊州派,按其才幹、經歷,在荊州派內應該能排在前幾名,身為荊州派老大諸葛亮應該給予袒護。
但口無遮攔的廖立,捅了馬蜂窩,把事情搞大了。
因李嚴為首的東州派,處處牽制荊州派,所以諸葛亮有心無力,愛莫能助,隻能顧全大局,舍卒保車。
此事,不僅涉及到公開指責蜀漢政權奠基者劉備,還誹謗當朝執政大臣,等於是公然挑釁政府行為,關系到蜀漢政權威嚴的大事情。
於是向名義上的蜀漢人主劉禪上表告發廖立,顯而易見劉禪肯定贊同”相父”諸葛亮的意見,馬上下詔,雖廖立死罪可免,但是貶為庶民流放到不毛之地。
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
於是廢立為民,徒汶山郡。
>>> 《三國志》 詔曰:”三苗亂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 《諸葛亮集》
廖立
結語
總之,廖立雖有非凡才幹,但恃才自傲、不會忠心盡責《丟失長沙》、說領導壞話、誹謗同事,這些都是職場上最大忌諱,哪個領導要是沒燒壞腦子,敢重用他?
之所以廖立不善終是咎由自取,自己種的苦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