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不醉、不困、不暇、飲酒有節,應是酒德的真諦,中國酒文化的精華。
中華民族的飲酒歷史源遠流長。
從周公、孔子到諸葛亮、蘇軾、戴名世等古代先哲,都倡導飲酒有節。
『唯酒無時,不及亂』,『不為酒困』,按照各人的酒量、財力和勞作時間,適量飲酒,以不及於困亂為度,這是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丘對『酒德』言簡義明又能身體力行的理性論斷。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在《觴政》中,高度贊頌『夫無量不及亂』的孔子,『觴之祖也,是為飲宗』,可稱『酒聖』。
清代文字家謝濟世所寫自傳式的《戇子記》中所說『多沽傷費,多飲傷生,有損無益也』,堪稱酒誡。
雖然歷史上嗜酒的人也有長壽的,但嗜酒長壽的南宋愛國詩人陸遊,仍然承認『酒徒往往成衰翁』。
古代不少政治家反對酗酒誤國。
中國最早的史料匯編《尚書》中的《酒誥》,是周公姬旦命令其弟康叔去殷商故地衛國宣佈戒酒的誥詞。
誥詞總結湯至帝乙等商王不敢、不暇沉湎於酒,勤政國治的經驗,闡明商紂王惟荒腆於酒而被周武王所取代的教訓,告試衛人『無酒』,『德將無醉』,不要經常飲酒,要用酒德控制自己不要醉酒;對聚眾『群飲』的酒徒,要『盡執拘』之,處以極刑。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載有一則齊王戒酒強國的故事。
齊威王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緬不治,國且危止。
齊之贅婿淳於髡進言直諫:酒極則亂,樂極生悲。
威王乃罷長夜之飲,勤政而國強。
宋代文豪蘇軾,年青時曾向皇帝進獻《教戰守》國策,闡陳唐玄宗在位四十年間的文武官員,多茍安於遊戲、酒食之間,剛心勇氣消失,精神痿蹶不振,是安祿山得以大舉叛亂,奪取唐室半壁江山的禍因。
蘇軾中年所作《放鶴亭記》,又認為一國的軍政要員,如果玩物喪志,則比『山林遁世之士』的普通人縱情酗酒危害更大。
蘇軾晚年到定州任知州兼管軍事。
定州地處與遼國交界的邊緣。
蘇軾大力整頓邊防軍,懲辦貪污軍餉的將領,嚴禁將士賭博酗酒,加強軍事訓練,從而加強了防務。
在清初文字獄中被康熙皇帝下令殺害的文學家戴名世,寫有一篇《醉鄉記》。
他說:『醉鄉遍天下,醉鄉有人,天下無人矣!昏昏然,冥冥然,入而不知出焉』。
意為普天下都是醉漢,民族和國家前途何在?
古代有若幹名人諄諄告誡其子弟莫酗酒。
如諸葛亮在《又誡子書》中說:『夫酒之後,合禮致情,適體歸性』,『無致迷亂』。
清代政治家和文學家曾國藩《書贈仲弟六則》的信中說:『吾人身心之間,須有一股清氣。
飲酒太多,則氣必昏濁。
欲保清氣,首貴飲酒有節』
古代有識之士,並不反對飲酒,但告誡人們不要醉酒傷身廢事,不要酗酒耗財,困擾家國,每次飲酒時間不要過長,耽誤學習、工作和文娛體育活動。
現代文學家梁實秋所寫的散文《飲酒》,可說是當代著名學者中正確評價飲酒的珍品。
梁十分贊賞孔子的酒德觀:『唯酒無量,以不及亂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
不為酒困,便是高手。
《菜根譚》所說‘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不醉、不困、不暇、飲酒有節,應是酒德的真諦,中國酒文化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