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丨古時如何資助寒門舉子。《網路歷史》

中國歷史上的教育主要體現在科舉上,不僅國家十分重視,而且宗族和地方民眾都非常關心。

為了促使本地、本宗族中的貧寒學子能夠順利通過科考,除了宗族的義莊外,地方各級也有各種制度,設立了助學助考機構,在卷資、路費、賀金等諸多方面給予貧寒之士種種資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措施對於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意義。

唐代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有對困難學子的資助措施。

首先是中央政府資助,一般是針對省試或制舉落第者,資助形式是給他們發放回家的路費。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十二月敕:『吏部省試其下第人各賜絹五匹,充歸糧,各勤修業』即是給每個落第舉子發放絹五匹作為回家路費。

玄宗時期不僅發放財物給這些落第舉子以資鼓勵,還賜食,並讓其享受『公車』回家的待遇。

對於那些有舉名,但因為生病不能參加科考的,朝廷還負責醫療,照顧得也算是周到了。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免除舉子的渡船費。

唐代渡船津吏為官方設置,元和年間,地方政府規定津吏不再收取舉子的渡船費,對寒門學子無疑也是很大的幫助。

宋代科舉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

而省試和殿試又都集中在大城市,那些生長在鄉村的舉子要想參加考試就必須跋山涉水,遠離家鄉。

這樣在途中的路資和食宿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針對這一情況,開寶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下詔:西川、山南、荊湖的讀書人進京考試,憑『券』可以免費使用官驛的交通工具,並在官驛借宿。

到了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又下令:資助路途偏遠的學生進京趕考,學校會以學糧設宴款待,如果路途遙遠,還能解決部分費用。

宋代舉子主要的資助來自於地方政府的撥款。

宋朝各地州縣為了資助本地寒門學子赴考,專門設置了資助機構,以提供基本生活所需和旅資。

地方政府也相繼設立『貢士莊』與『貢士庫』,資助參加科考的當地士子。

貢士莊是地方政府撥出若幹公田放租,以田租為基金,給當地學子提供經濟資助;貢士庫則是地方政府撥出若幹公款設立的基金,再以放貸收取的利息,資助應考舉子的旅費等。

到了明代,繼續實行學田制,學田的來源一般為政府劃撥、官紳捐贈和沒收的贓產。

明代的地方官員積極鼓勵民間捐資助學,創辦了眾多義學、賓興等助學機構。

義學是由地方有志官民捐建的學校,主要招收貧寒生童;地處偏遠的海南瓊山縣在天順年就有義學6所。

另外,明朝海南各州縣普遍設立了賓興,各賓興組織均置有田產,稱為『賓興田』,一般附屬於義田、學田內。

義學、賓興的設立,為海南寒門學子提供了讀書應試的機會,使明代海南科舉及第人數較前朝明顯增加。

到了清代,士子從事舉業需要的支出一般包括送與學師的束脩,歲科小試的卷資、印金,參加鄉會試、貢生朝考的盤費等,名目繁多。

士子參加鄉試、會試的花費是一筆很大數字,對於寒門學子而言,參加考試耗資巨大。

清政府對士子赴考給予一定的資助,該項支出屬於財政歲出部分的『科場之款』,其中包括『主考路費銀、科場供應銀,新舉人花紅筵燕銀、會試盤費銀、旗扁銀、進士坊價銀、帽頂銀』。

政府對雲貴兩省偏遠地區士子的資助除了給盤費外,還賞給驛馬,允許馳驛。

會試舉人憑兵部火牌到驛站領馬,一路馳驛赴京考試,不需支付馬食;回程照領。

中進士回籍者亦準許馳驛。

後來,清政府對新疆士子也給與照顧,允準馳驛。

清代,地方的書院和縣學、府學采取不同形式資助寒門學子,宗族組織往往也設立專門基金資助本族寒門學子。

尤其是嘉慶、道光年間,普遍興起專門資助士子考試的賓興會,資助范圍包括歲科小試、諸貢朝考、鄉會試等。

除此之外,很多村莊本著激勵和支持本村、本族子弟讀書的目的,也通過捐款、捐田的方式,設立『賓興田』、『賓興坡』、『賓興山』等,將它們出租,租金用於資助寒門學子。

◎本文原載於《北京晚報》《作者劉永加》,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