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恨的不是狄仁傑,而是狄仁傑的兒子狄景暉,是狄景暉連累了狄仁傑。
狄仁傑有三個兒子,老大狄光嗣,老二狄光遠,老三狄景暉。
龍生九子,各各不同,這仨兒子雖然都是狄仁傑的種,但是人品差的很遠。
大兒子狄光嗣是個好官,子承父業,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歷任汴州刺史、揚州長史等,雖然比不上父親的成就,但也算可圈可點。
二兒子狄光遠也很不錯。
當年狄仁傑遭到酷吏來俊臣誣陷,被投入大獄,當時有個規定,凡是當即認罪的人,不僅不用遭受酷刑,而且還能免死,狄仁傑當即認罪了,來君臣認為狄仁傑態度良好,於是不加以防備。
後來,狄仁傑偷偷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來一小塊帛,寫明了冤屈,將其塞入棉衣,又托人送到了家裡。
狄光遠是個聰明人,父親托人送棉衣,必然大有深意,於是親手拆開了棉衣,當時就發現了這個救命帛書,於是立馬拿著帛書面見武則天申冤,後來終於救下了父親的性命。
三兒子狄景暉比兩位哥哥差太遠了,可能是狄仁傑忙於政務,忽視了狄景暉的教育,長大了的狄景暉成了紈絝子弟。
後來狄仁傑給他謀了個差事—魏州參軍,哪知道他到任之後,貪污受賄,魚肉鄉裡,無惡不作,狄仁傑好不容易攢下的好名聲被他一朝丟盡。
當年,狄仁傑在魏州幹過刺史,為官清廉,勤政愛民,還挽救了魏州全城百姓的性命。
當時,契丹大軍侵犯魏州,城內百姓人心惶惶,亂成一鍋粥,這時候狄仁傑臨危不亂,迅速派兵維持秩序,又當眾告之百姓,大唐援軍不日將至,大家不用驚慌。
後來,契丹密探潛入城中,發現百姓生活如常,毫不慌亂,又聽說唐朝大軍將至,於是就快馬加鞭回去稟報,契丹首領聽說此事之後,長嘆一聲,悻悻地率兵離去。
魏州百姓為了紀念狄仁傑豐功偉績,集資建了一座生祠,哪知道狄景暉來到魏州不久,就迅速搞臭了父親的名聲,百姓一怒之下,就把狄仁傑的祠堂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