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雄魂:張譯與耿恭,兩千年不變的信念,萬裡之外帶你回家。《網路歷史》

很多事情,看起來非常艱難,比如說穿過戰火紛紛是地帶,把人從萬裡之外帶回來,這種事無論電影上展現得有多難,實際發生的,都要比這還要難很多。

太多實際的困難,無法被展現在電影上,因為他並不符合美學,但現實中就是存在大量這種類型的困難,隻有戰勝了能說的和不能說的困難,才能最終完成自己的使命。

從萬裡之外,把很多兄弟同胞帶回家這事,這種壯舉隻能屬於大國,隻有大國才會有這種能力和需求,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大國戰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看著統一後的中國地圖,沉思了很久,五百年紛爭不斷,大家在密集的地方,殺來殺去,最終地處西陲的秦國結束了這種相互廝殺的場面。

秦始皇決定拓展領土,因為他太知道領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了,隻有面積足夠大,空間足夠多,才能保證生存和發展。

戰國後期的大國,全都是有著廣袤的國土,隻有在戰火中不斷洗禮,才能明白,有縱深,有騰挪的空間,對於一個國家是多麼重要。

最典型的就是魏國,他是戰國時代第一個崛起的,當年也是壓的秦國完全無法抬頭,但最終還是淪為戰國時代的二流大國,就因為他地處四戰之地,完全沒有縱深空間可言。

秦始皇看向北邊,他已經拿下了九原郡,再往北就是茫茫草原和戈壁,什麼都沒有了,那就把原來各個國家的長城連起來,再新建和維修,把用最堅固的城墻,把文明和野蠻隔絕開,同時在邊關駐紮大軍,以此拱衛核心地帶的安全。

北邊到頭了,那就開發南邊,秦始皇對國土的理解,比後世很多帝王都要深刻許多,秦始皇把秦國大軍一分為二,一部分在北邊駐守,另一部分就一直打到嶺南地區,後來的領導人變成了趙佗。

但這還不夠,作為偉大的戰略家,秦始皇明白,隻打勝仗是沒有用的,要想有效地占領那個地方,必須派大量的非戰鬥人員過去,於是跟隨著南下的步伐,幾十萬人被遷徙到了嶺南地區,這種做法可以說是一勞永逸,對促進南方的開發和國土的穩定,有著最根本的意義。

而趙佗也不愧是秦人的將軍,雖然完全有機會知道分裂和獨立,但最終還是歸順了漢朝,而南方的大片領土,也完完全全被大漢朝所占領。

這種占領不僅僅是現實意義上的,更是心理意義上的,從秦朝開始的歷朝歷代,心理都有基本的版圖構想,南方和北方缺一不可,即便是暫時性的軍事失利,但這種心理永遠都在,我們的國土,必須是廣袤的,有縱深的,哪怕是最差勁的朝代和皇帝,也懂得這個道理,唯一的差別就是,能不能做得好而已。

中國從秦始皇開始,就奠定了大國的思維模式,我們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足夠廣闊的生存空間,確保我們有足夠的縱深來應對各種災難,中華文明綿延不絕,靠的就是這種廣袤的土地,總有然我們喘息的機會,不像其他文明,地方狹小,一旦被征服,被逼入死角,就會徹底從人類歷史上消失。

而中華文明許多次遇到危機,都是依靠廣袤的空間頑強生存,威脅來自北方,不行就南渡,再不行就去海上,總之有地方可去,可躲。

而中華民族的最大的一次危機,日本的侵華戰爭,靠的也是中國無以輪比的廣袤地形,以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硬抗了先進的工業國十四年,一個基本的戰略就是用空間換時間,等我們緩過神來,小日本怎麼來的,就怎麼滾回去。

新時代新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二戰之後,世界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沒有了之前的那種軍事征服和武裝殖民,守衛國土,主動出擊的任務,就變成了非軍事的任務。

從世界范圍看,我們的縱深和國土已經很大了,但這還不夠,人類科技的發展,已經能夠讓炮火覆蓋之前難以想象的地步,於是主動走出去,在更遠更廣闊的地方,建立更遠的藩籬,就成了新時代的人物。

而非洲這片熱土,成了新時代很多國家競相追逐的對象,而對於非洲投入最大,建設力度最強,當屬中國。

論實力上的對比,我們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這已經不是十九二十世紀,那個叢林法則流行的年代,新時代的遊戲規則是商隊征服一切,而不是軍隊。

遊戲規則變了,但本質還是沒有變,最終當一切失效的時候,還得看誰的武裝力量更強大,盡管在絕對值上,我們現在的武裝力量,在那種草屋遍地的地方,已經是橫行無忌,但遊戲規則擺在那裡,不到萬不得已,我們不會去主動打破規則。

大國就是需要處理這樣很棘手的問題,為了自己有足夠廣闊的縱深,往往會在距離自己萬裡之遙的地方佈局,一來是作為前哨,而來也是為自己贏得最夠長的反應時間。

但這種萬裡之遙的地方,有個問題就是,當本國力量暫時無法到達或者不便到達的時候,如何保護我們的同胞,就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這方面,我們同樣有著豐富的經驗在,從漢代開始,我們就有西域都護府,在廣袤無垠的西邊,用一個個城池,守衛著漫長的絲綢之路,同西邊林立的小國不斷做著各種博弈,有了這種看似萬裡之外的博弈,核心地帶,才能不斷發展出燦爛的文化,百姓們才能安居樂業。

因為相隔太遠,很多時候,駐守在那裡的將士,面對突發情況,必須要做出自己的判斷,歷史上波瀾壯闊的西域,發生過很多精彩的故事,在萬裡之外,守衛著國家的安寧,當然我們也從來不會拋棄他們,不管多遠都會帶他回家。

電影萬裡歸途,講的就是這樣一個,萬裡之外,不拋棄不放棄的故事,帶同胞回家,成了穿越兩千多年,中國人共同的信念。

在大熒幕展示這個故事之前,其實還有個同樣精彩的故事,他發生在東漢,現代的聲光電影技術,可以保存太多的東西,而發生在差不多兩千多年前的故事,卻無法全面的呈現,希望我們能夠記住關於耿恭的故事,關於中國貫穿始終的大國之魂,帶同胞回家,我們從來是說到做到。

兩百戰兩萬

絲綢之路,聽起來是個爛漫的名字,但是這一路需要穿越的地方很多,為了確保商路暢通,同時也為能夠有足夠的縱深空間,漢朝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管轄非常廣袤的區域。

而在這片遙遠的土地上,匈奴和漢朝的博弈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作為同時崛起的帝國,匈奴跟漢朝之間,一開始便有了很深的矛盾。

白登之圍,差點要了劉邦的命,這可是真的會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如果劉邦真的死在了白登之圍,我們今天還要不叫漢族,還都是兩說。

幸好劉邦脫了神,而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也是持續不斷,分分合合停停戰戰,盡管匈奴的實力被不斷瓦解,但是在西域這個地方,匈奴依然還是非常強大的存在,尤其是喜歡鼓動西域各國,動不動就反叛漢朝。

西域的形勢很復雜,西域都護府,不但是主權的象征,而且還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但是有時候也會遭到攻擊,那些彈丸小國雖然實力不行,但是仗著自己暫時的優勢,賭一把大漢不會派大軍過來,地區性的戰鬥經常發生。

耿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圍困的,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單於派左鹿蠡王率領兩萬騎兵攻打車師,耿恭派司馬領兵三百人前往援救車師。

維持地區和平,屬於大國的責任,但匈奴這種屬於有備而來,遊牧民族有間歇性進攻的傾向,一旦他們認為自己的實力強了,就會主動進攻。

耿恭的人本來就不多,這次匈奴有備而來,耿恭最終被匈奴所包圍,但戰鬥經驗豐富的校尉耿恭並沒有慌張,據城而守,甚至用毒箭射擊匈奴將領,讓他們誤以為大漢有神靈庇佑。

沒有水源就自己掘井,圍困他們的匈奴人嘲笑他們,這裡根本不可能挖出水來,沒想到耿恭帶著人掘井十五丈,最終硬是挖出了水,連圍困他們的匈奴都驚嘆不已。

前面說過,耿恭原本是來救車師的,但沒想到第二年車師又叛變了,這一次聯合匈奴再次圍困了耿恭,而耿恭此時隻有兩百多人,一場艱苦卓絕的保衛戰開始了。

匈奴根本沒想到,這場守衛戰能打這麼久,早古代草原上的騎兵,就是後來的坦克,只要數量足夠多,完全可以所向無敵。

甚至就連漢朝的中央朝廷,也在討論要不要救援耿恭,那麼小的城池,幾萬鐵騎,根本守不住,在沒有無線通訊的時代,也根本沒有人知道,耿恭和他的弟兄們,到底是死是活。

但不拋棄不放棄,一直都是華夏的精神,朝廷因為是新君繼位,面對反叛,九個月之後才派出大軍,所到之處,北匈奴潰不成軍,但要不要去耿恭原來守衛的城池,當時帶隊的將領犯了難。

九個月的時間,耿恭那麼點人,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守住的,而且王師也是勞師襲遠,很多成本問題也是需要考慮的。

做過耿恭軍吏的范羌,堅持要求去救耿恭,因為他相信,以耿恭的能力,一定還活著,盡管可能連他自己都不是那麼肯定,但這種信念,讓他堅決要去救耿恭。

范羌經由山北之路去接耿恭,途中曾遇到一丈多深的積雪,援軍精疲力盡,僅能勉強到達,耿恭還以為是匈奴大軍又來了,大為震驚。

范羌從遠處喊道:『我是范羌。

朝廷派部隊迎接校尉了!』

短短的一句話,讓城內沸騰了,朝廷沒有忘記他們,兄弟沒有忘記他們,哪怕最終耿恭的隊伍隻剩下13人,沒有全軍覆滅,葬身戈壁。

這意義不僅僅是13個人活著,更多的是,他們同樣帶回了,死去兄弟的魂魄,魂兮歸來,戰死沙場的將士們,最終還是安息在華夏的土地上。

十三將士歸玉門,也成了中國歷史上可歌可泣的一幕,不拋棄不放棄,也成了我們對同胞的承諾,差不多兩千多年前的事情,其實一直都在不停上演,而這一次,相隔兩千年的耿恭和張譯,也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奇妙聯系。

西服與塵煙

提到外交官,我們第一印象都是那種西裝革履,文質彬彬,處理外交事務的人員,這個印象固然沒錯的,但是在遇到危機的時候,不管穿叫什麼樣的衣服,不管距離祖國有多遠,外交官的使命,就是要安全帶回每一個同胞。

電影中,努米亞共和國發生暴亂,撤僑行動刻不容緩,張譯飾演的外交官宗大偉和王俊凱飾演的外交新人成朗,受命前往協助撤僑。

因為我們國家從有記憶開始,就一直是個大國,國民也一直都是大國的心態,因此看到國家兩個字,想的都是類似於我們這種大國。

但實際上,國際上很多國家,尤其是非洲的國家,從硬件到軟件,從外交到內政,那簡直爛到不行,這樣說雖然有悖於政治正確,但事實上就是如此,不停地內戰,暴力犯罪,槍支泛濫,很多地方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事實如此,說不說他都是那個樣子。

電影做了模糊處理,所謂努米亞共和國就是剛果,面對已經無法控制的內戰,和完全失控的局勢,我們國家決定撤僑,在大使館外面都被包圍的情況下,這種任務的難度,可想而知。

原本張譯他們已經完成了任務,但是得知還有同胞被困的時候,他們毅然選擇了逆風而行,往交戰區沖,目的就是為了帶回我們的同胞。

張譯的演技完全沒得說,把一個外交官演得非常棒,此時此刻,不管你原來是文人還是武官,你的身份隻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人,代表國家,把同胞們接回家,沒有猶豫和退縮。

最終撤僑圓滿成功,我們沒有拉下一個人,不拋棄不放棄,在當年那個完全沒有通訊的時代,我們華夏子孫都能做到,如今我們國力強大了,就更加有實力,有能力,去確保每個人都安全回家。

這些年,我們奉行走出去的大戰略,也隻有大國才能有大規模的撤僑,而撤退是暫時的,只要時機成熟,我們還會回來,讓我們的人駐紮的更遠,那是我們自古就有的戰略,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縱深,去迎接可能到來的任何一次危機。

這就是大國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