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9次禦駕親征:曹丕無功而返,劉備慘敗而歸!。《網路歷史》

禦駕親征,意思就是天子親自率兵征討。

在三國時期,劉備、曹操、孫權等諸侯經常率軍南征北戰,不過,曹操沒有稱帝,而劉備和孫權在登基稱帝後,也沒有經常禦駕親征了,畢竟皇帝一旦被俘或者陣亡,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三國時期的9次禦駕親征。

劉備禦駕親征一次

公元219年,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誠然,關羽取得了水淹七軍的成績,不過,在曹操和孫權這兩大勢力的夾擊下,關羽最終兵敗被殺。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登基稱帝。

正式建立蜀漢後,劉備立即征討東吳,這不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也是為了奪回荊州之地。

但是,劉備的禦駕親征,沒有取得成功。

公元222年,在陸遜的火攻之計下,劉備吃到了夷陵之戰的敗仗,並在公元223年病逝於永安白帝城。

曹丕三次禦駕親征

公元222年,孫權打贏夷陵之戰後,不再臣服於曹丕。

於是,曹丕派遣三路大軍征討東吳。

此戰,曹丕來到宛城,擺出了一副拿下吳國的態度。

不過,曹真、張郃、徐晃、夏侯尚等曹魏名將悉數登場,卻還是沒能打破東吳的長江防線。

公元223年,曹丕無奈結束了這一次禦駕親征。

公元224年,曹丕來到廣陵,第二次對東吳禦駕親征。

但是,在徐盛的疑兵之計下,曹丕選擇撤軍。

一年後,曹丕第三次來到廣陵,不過,因為天氣寒冷等原因,曹丕同樣主動撤軍。

因此,曹丕三次征討東吳,可以說是全部無功而返了。

曹叡兩次親政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後,曹叡即位。

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曹叡也有禦駕親征的經歷。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228年,彼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因為出其不意,諸葛亮切斷了隴西和關中地區的聯系。

對此,曹叡十分重視,不僅親自來到關中地區,還調集了曹真、張郃等大將。

最終,因為馬謖大意失荊州,諸葛亮無奈撤軍,所以,曹叡第一次禦駕親征也以成功而結束。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234年,彼時,孫權親自率軍圍攻合肥,從而響應諸葛亮北伐。

得知合肥被包圍的消息後,曹叡親自率領大軍前去支援,當然,前線鎮守的滿寵抗住了東吳大軍的進攻,還沒等曹叡出手就化解了對方的攻勢。

從這一角度來看,曹叡第二次禦駕親征,也算不上取得勝利。

曹髦禦駕親征一次

嘉平六年《254年》,大將軍司馬師廢除齊王曹芳後,改立曹髦為皇帝。

在司馬師去世後,曹髦繼續被司馬昭挾持。

在此背景下,忠於曹魏的武將選擇反抗司馬氏。

其中,就諸葛誕來說,在公元257年正式起兵,因為獲得了東吳的支援,諸葛誕之亂讓司馬昭十分重視。

於是,公元257年五月,司馬昭挾持曹髦和郭太後征討淮南。

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昭此舉,顯然不放心曹髦,也即擔心他親自征討諸葛誕後,曹髦或許會在後方奪回大權。

基於此,曹髦隻能被迫禦駕親征了。

公元258年,諸葛誕兵敗被殺後,曹髦得以回到都城洛陽。

孫權禦駕親征兩次

在稱帝之前,孫權就多次進攻合肥,這是因為想要奪取江淮平原,合肥是必須拿下的釘子。

而在公元229年登基稱帝後,孫權也沒有改變禦駕親征的習慣。

公元233年,孫權出兵想圍攻合肥新城,因城遠水,二十餘日不敢下船。

魏將滿寵對手下諸將說:『孫權知我移兵城外,定會誇海口。

前來展示其實力,邀取功名。

雖然他不敢向前推進,但定會上岸來炫耀兵力,以示其兵多將廣』於是滿寵便派遣六千步騎,在淝水隱處伏兵等待。

後孫權果然上岸耀兵,滿寵伏軍突起襲擊,斬首數百,也有逃至河中溺死。

孫權大怒,於是攻打合肥新城,吳將全琮率領步騎五萬攻六安,最終都是不克而還。

青龍二年《234年》五月,孫權進駐巢湖口,自稱有十萬人,親自帶兵攻向合肥新城;另一方面,又派陸遜、諸葛瑾率萬餘人進駐江夏、沔口,攻向襄陽;將軍孫韶、張承進駐淮,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三路兵馬北伐。

在孫權第二次禦駕親征時,曹魏的合肥新城守將張穎等拒守力戰,使得孫權久攻不克,雙方一直戰至七月。

七月壬寅日,魏明帝曹睿親率大軍東行。

得知這一消息後,孫權便恐懼而退走,進攻淮水流域的孫韶軍亦同時回師,隻有進攻漢水流域的陸遜軍繼續戰鬥,但不久亦撤退。

因此,孫權兩次禦駕親征,都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