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荊軻刺秦王》這一典故,我們並不陌生,但刺客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是以失敗告終,荊軻最後也被處死。
為此產生了幾個疑問。
荊軻既然被燕國太子丹選中當刺客,說明荊軻不是平庸之輩,那麼荊軻刺秦王為什麼會失敗?難道是荊軻的劍術存在水分,還是其中有什麼隱情?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他的真的是平庸之輩嗎?
荊軻刺殺嬴政失敗,並不見得就是荊軻的武功水平一般。
在筆者看來,荊軻是一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的刺客,就算不是頂尖高手,實力也不會太弱。
首先荊軻的兩大愛好,除了讀書就是擊劍,因此荊軻除了吃飯、睡覺等日常生活之外,其他時間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讀書和練習劍術,所謂術業有專攻,荊軻的劍術就算達不到頂尖水平,但也一定不弱。
就比如商鞅給秦國制定的『耕戰』國策,自商鞅變法之後,秦人生活中隻有兩件事:耕田種地、練兵打仗,因此秦國變得富強,軍隊的戰鬥力也再不斷提高,並且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持長久作戰,以及不斷擴大的戰爭規模,可以說是耕戰策略成就了秦國的統一大業。
同理,荊軻練習了半生劍術,在劍術上的高度即使算不上一流,也不可能是平庸之輩。
並且荊軻的能力也得到了燕國勇士田光的認可,田光認為隻有荊軻才能擔負太子丹的使命,於是將荊軻推薦給了太子丹,因此荊軻的武力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其次荊軻不僅在劍術上有一定的造詣,還善於謀劃,接近秦王的計策便是出自荊軻之手。
荊軻認為隻有拿出讓秦王相信的東西,才能接近秦王,完成計劃。
於是荊軻用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和燕國最富庶的督亢之地的地圖,得到了嬴政的召見,可見荊軻足智多謀。
《史記》記載:『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荊軻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悃。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取武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除了智勇雙全之外,荊軻還具備很多優點。
當嬴政在咸陽宮召見正使荊軻和副使秦舞陽時,秦舞陽走到大殿臺階前時,卻臉色突變,害怕到發抖。
要知道秦舞陽年僅13歲時就殺過人,但他對於刺殺秦王這等大事卻露了怯,致使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感到懷疑。
反觀荊軻卻很從容冷靜,先是回頭朝秦舞陽笑了笑,大概是讓他不要害怕,接著便向秦王政謝罪,稱嬴政為天子,承認自己一方是秦國的屬國,蠻夷之地的粗野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心驚膽顫。
得到嬴政寬容後,荊軻又不慌不忙地獻上地圖,待圖窮匕見時,繼續刺殺秦王。
以此可見,荊軻確實是一個優秀的刺客,不僅智勇雙全,還具備很多優點,心理承受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都很強,在面對突發情況,還能做到臨危不亂,從容冷靜地解決問題,接著繼續完成刺殺秦王的任務。
如果換做是一般人,恐怕當時就慌了,能不能應付都是一個未知數!
那麼荊軻為什麼還會刺殺失敗呢?可能是中了嬴政的陽謀
按照上述對荊軻能力的分析,荊軻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刺客,對於刺殺秦王嬴政的計劃,不敢說是十拿九穩,起碼成功的可能性很高。
連秦舞陽造成的突發情況,荊軻都能從容冷靜地解決,為何荊軻最終還會失敗呢?
雖然在《史記》中的記載表示:在圖窮匕見時,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則用匕首直刺,但被嬴政抽身跳起躲過,隨後荊軻追,嬴政繞著柱子奔跑,文武百官則是嚇的發呆,最終嬴政拔出寶劍,砍斷荊軻的左腿,之後刺傷荊軻八處,被沖上來的侍衛殺死。
但在筆者看來,《史記》也不一定是一部完全公正的史書,太史公司馬遷編撰《史記》時,有時也可能會存在一些偏見,用主觀思想來進行描寫,就拿荊軻刺秦王這段就有些不符合正常邏輯。
首先荊軻刺殺秦王時,就在嬴政的身邊,還左手抓著嬴政的衣袖,在這麼近的距離下,就算沒有刺中要害,刺偏了也行,卻還能被嬴政躲開,這是不是有些誇張!其次嬴政躲開後,荊軻作為一名優秀的劍客,竟然沒有追上整天忙碌政務的秦王,還被嬴政拔出劍砍傷。
最後荊軻刺殺秦王時,大殿上的文武百官被嚇得發呆,都失去常態,這顯然也不符合邏輯。
要說文臣被嚇得呆住了還比較符合,武將竟然也被嚇呆,在戰國時期,可以說就屬秦國發動的戰爭最多,秦國的武將大多也是久經沙場之人,屍橫遍野的戰場都沒被嚇住,反而此時卻嚇住了。
再退一步講,就算一部分武將也被嚇住,難道眾多武將之中就沒有一個有勇氣、有血性者敢上前救駕,與荊軻拼殺嗎?救駕可是大功一件,之後升官拜爵可以說是板上釘釘,而且秦國的爵位可以父死子繼,此時如果因護駕身亡,得到的爵位可能會更高。
但荊軻最後卻是被秦王嬴政親自制服的,這是想告訴我們,嬴政的劍術功夫比荊軻還要高嗎?體力也比整日練劍的荊軻還要好嗎?顯然是不怎麼符合常理,那麼荊軻會什麼會失敗,事情的真實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可能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的計劃,已經提前被嬴政得知,於是嬴政和重要大臣商議了一番,在荊軻刺秦王的計劃上,設計了一個更大的陽謀:師出有名。
秦國雖然是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山東六國中任何一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但在先秦時代,只要出兵征伐他國就必須要『師出有名』,即出兵必有正當的理由。
秦滅六國之戰時,秦國出兵攻打各國都有一定的理由,而出兵的理由,不是莫須有,就是秦國間接造成的。
比如在公元前236年,秦國攻打趙國的理由,就是秦國刻意制造,秦國用間諜在燕國和趙國進行調撥活動,為此激起燕趙兩國戰爭,於是嬴政打著援助燕國的借口,下令讓王翦率軍進攻趙國。
攻打齊國的理由也是秦國刻意制造,說齊王采用齊相後勝的計謀,斷絕了和秦國的往來,這是齊國想要作亂,於是嬴政出兵平定了齊國。
但後勝雖是齊國宰相,但早已被秦國用重金收買,齊王也是在後勝的勸說下才沒有援助各諸侯國,眼看著各國被秦國各個擊破。
攻打韓國的理由更絕,完全屬於莫須有,因為韓國本就是六國中的弱小之國,秦國對韓國的監視,沒有像對待齊、楚那樣的大國嚴格,加上韓王之前就已經交出了印璽,成為秦國的藩臣,秦國實在找不出什麼像樣的理由,於是秦國翻起了舊賬,說韓國違背約定,與各國合縱反叛過秦國。
出兵攻打魏國的理由,也是同韓國一樣,於是秦國出兵滅了魏國。
這理由找得還能再說什麼呢?這和嶽飛的莫須有罪名又有什麼區別呢!而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之前,韓國已經滅國,趙國都城邯鄲剛被秦軍攻占不久,當時的秦國可以說正愁沒有目標,以及出兵的理由。
恰好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入秦刺殺秦王,而這個消息則被秦國安插在燕國的眼線得知送回,於是嬴政將計就計,在荊軻刺秦的計劃上設計了一個陽謀,畢竟有什麼理由,能比刺殺秦王這個理由更加正當呢!秦國因此出兵攻滅燕國也是理所應當,天下人也不能說什麼。
《史記》記載:『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有三個疑點可以作為依據:一、嬴政采用古代外交上最為隆重的九賓之禮《以前隻有周天子才能使用》,接見了作為燕國使者的正使荊軻和副使秦舞陽,這顯然是過於隆重了。
荊軻在刺殺秦王之前隻是一個四處漫遊之人,說得好聽點是遊俠,而秦舞陽還隻是一個小孩。
兩人既不是燕國的王族,也不是燕國的大臣,在此之前都屬於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嬴政根本就沒必要用最為隆重的九賓儀式接待二人,即便是荊軻獻上了樊於期首級和督亢地圖,那麼嬴政為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嬴政就是想大肆宣傳,以此告訴天下『我用最隆重的外交禮儀接待了燕國使者,表明秦國對燕國的態度和誠意,而燕國使者卻要刺殺我,想要置我於死地,既然燕國先不仁,那就別怪我不義!』
二、太子丹畢竟隻是燕國的太子,雖然身份尊貴,但他還不是燕王,如果沒有燕王的默許,太子丹如何做主將燕國最富庶的督亢之地獻給秦國。
而秦國在統一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在各國安插了很多間諜,以及用重金收買了各國一批權臣,燕王和燕國權臣都是秦國的重點照顧對象。
因此,可能荊軻還沒有到秦國之前,嬴政就已經得知了消息,本可以避免荊軻刺秦王的事情發生,但嬴政不想浪費了這個大好理由,於是在荊軻刺秦的計劃設計了一個陽謀,隆重的接待了燕國使者荊軻,借此出兵攻滅燕國。
三、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時,嬴政不僅毫發不傷,還砍傷了荊軻。
如果嬴政沒有提前得知荊軻的目的,如何能解釋荊軻都已經在嬴政身前了,以荊軻的身手,竟然還會失手。
雖然《史記》中記載,是嬴政先砍傷制服了荊軻,後被侍衛殺死,但真實的情況可能並不是如此。
嬴政提前得知了燕國太子和荊軻的計劃,於是在咸陽宮接見荊軻時,事先做好了安排,比如將武功高強的護衛埋伏在大殿附近,或是讓他們扮作嬴政身邊的侍從,在荊軻準備動手時,這些護衛立馬上前制服了荊軻,嬴政為了表示被刺殺的憤怒,於是用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接著又連續多次刺傷荊軻。
這樣嬴政的安全可以得到解決,同時攻打燕國的理由也有了,之後嬴政下令,將荊軻刺秦王的經過稍微改動傳播,反正文武百官都是秦國的大臣,於是荊軻刺殺秦王的經過便成為史料中的那般記載。
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可以在留言區進行探討。
結語:
刺殺秦王這等驚天之舉,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托付的,太子丹隻能在有限的條件中,找到一個武功高強,且名聲不顯的人做刺客,還要值得信任,於是遊歷到燕國的荊軻成為刺客的最好人選,荊軻喜好擊劍,為人又慷慨俠義,可以說基本上滿足刺殺秦王的一切要求,但事不與願違,太子丹的計劃不僅以失敗結束,還給了秦國出兵攻打燕國的借口。
文/歷史紫陌閣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歡迎大家的關注和點贊,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文聲明原創,文中配圖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