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劉勃的5本好書還原真實有趣的歷史。《網路歷史》

劉勃,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雖然是老師,但劉勃並不是刻板的學究,他寫的歷史類書絕對顛覆你對歷史的刻板印象,讓你眼前一亮。

比如,他在《戰國歧途》中說,其實法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能代表中國底色。

諸如法家商鞅發明的戶籍制度,把人和土地捆綁在一起,沿襲至今。

再如商鞅提出『僇力本業』,提出農業是國之根本,一定要確保自給自足,與今天高層決策不謀而合。

本期書單關鍵詞:【劉勃歷史書單】,讓我們在十一假期輕松愉快的假期氛圍中,跟著劉勃一起增長見識、拓寬眼界。

1《失敗者的春秋》

春秋是承前啟後的時代。

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分封制難以為繼,新的集權制度還沒有建立。

春秋亂世,傳統家族統治禮崩樂壞、茍延殘喘,世人不再奉行周天子的『王道』,而是推崇用強權暴力說話的『霸道』。

如此巨大的變化,不僅帶來了物質世界的混亂,也引起了人們精神世界的錯亂。

就連推崇仁義道德和王道之儀的孔子,也不受強權霸道的歡迎,甚至有人評價他『若喪家之犬』。

亂世叢林,英雄偉人輩出。

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雜多人物和紛繁事件,作者劉勃抽絲剝繭,勾畫出一幅春秋時代諸國興亡變幻的畫卷,也留下貴族時代最後的背影。

比如,周天子為何突圍失敗?

齊、晉、秦、楚等大國如何博弈?

世家貴族為何從此沒落?

這些看似是古代中國的獨有問題,實際也是現代世界面臨的特有挑戰。

過往的春秋亂世,仿佛就像今天的歐洲。

人們渴望統一,又抗拒統一。

2《戰國歧途》

幾千年來,中國的歷史,始終走不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怪圈。

但是,劉勃在《戰國歧途》中,卻無意挖出了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在戰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國的約束能力,戰國七雄,逐鹿中原,弱肉強食,天下陷入連綿不絕的戰爭中。

屍山血海之中,人心渴望統一。

於是,秦始皇站出來統一了天下。

但是,秦朝的貪腐暴虐導致僅僅存在14年就蕩然無存。

周制分散權力,導致紛爭血流成河,秦制中央集權,導致貪腐觸目驚心。

中國歷史就是在『秦制-周制-秦制-周制』中循環往復。

3《戰國五大公知》

民主、自由、平等、法治這些看似現代的主流觀念,其實並不是現代人的獨創。

早在兩千多年前,戰國的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這五位公共知識分子就已提出過類似的言論。

比如墨子說:『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強調尊卑平等不該以血統來劃分。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百姓才是最大的民主。

莊子說:『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骨子裡都流露出對自由的向往。

韓非說:『聖人之治國也,固有使人不得不愛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愛為我也』 法治是國家的根基。

翻開本書,逐本溯源,探尋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歷史源頭。

4《司馬遷的記憶之野》

《司馬遷的記憶之野》描寫的是西漢最輝煌的時代,但又不是全面介紹西漢。

作者劉勃用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經歷為線索,串起了整個漢武帝時期那些風雲人物們的傳奇故事。

這本書可以視作『司馬遷的朋友圈』,劉勃對朋友圈裡的儒臣、名將、酷吏、後宮、遊俠、平民等命運各異的舞臺角色一一介紹。

原來那個時代也有所謂的流量巨星,那就是那些仗義江湖的遊俠們。

這些到哪裡都被前呼後擁的大俠們,最終也為他們的名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原來給無數人寫下生平傳記的司馬遷,自己的餘生竟沒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字的記載。

如果你覺得《史記》看起來詰屈聱牙、枯燥難懂,建議你先從這本書入手。

那些正史中的隻言碎語,在作者劉勃筆下,重新被塑成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

讓我們隔著上千年的時光,向這些古老的靈魂致以溫情的敬意。

5《兩晉: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岔路口。

從公元196年,曹操脅迫漢獻帝遷都許昌,到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陳結束,整整三百九十四年時間,中間除了有西晉短暫的例外,天下一直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

不論是魏晉還是五胡十六國,對我們而言,隻是難以記憶的專有名詞,而對身處其中的人們而言,都是真真切切的修羅場。

每一個政權的興廢,都意味著一系列恐怖的屠殺。

失敗者往往被屠戮殆盡,勝利者也毫無安全之感。

兩晉,正如副標題『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真真切切的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