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是由洪秀全組織發起,最後也葬送在洪秀全的手上。
洪秀全最大的本事是能忽悠人。
他憑借一張三寸不爛之舌,便召集了無數死心塌地跟隨他的信徒,從而開始了金田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後,盡管遭受過波折,但總體來說是平穩的,這得益於洪秀全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量的處於掙紮中的民眾的加入和支持,同時也離不開他的一幫好兄弟的鼎立支持。
歸納起來就是太平天國的開國六王,除了天王洪秀全,還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這六大王當中,如果說洪秀全是數萬教徒的召集者,和金田村的發動者,楊秀清則是軍事的調度者和制度的執行者,他有人格魅力,他的調度能力是強的。
同時,執行制度也是剛性的,隻是他過於囂張,最猖狂的時候,連天王洪秀全都敢打,這犯了大忌。
蕭朝貴勇猛剛強,太平天軍初期,他幾乎一直承擔著急先鋒的角色,可以稱之為先鋒者。
韋昌輝因為交際能力強,他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的外交者。
後來,當洋人幹涉中國內政時,韋昌輝經常和他們進行『會見』,令洋人不敢胡作非為,使得太平軍能夠放開手腳和清軍對抗。
石達開是一位文武雙全的牛人,因為戰功赫赫,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中的武力者。
其實,這六王中,馮雲山才是真正的『完人』,他能文能武,有勇有謀,既是起義的策劃者,又是義軍發展的規劃者,更是太平天國體系的締造者。
總之,太平天國開國六王,每人都有著各自的優點,他們各司其職,因此使得太平天國成立後就迅速壯大,並且很快占領了半壁江山。
然而,隨著馮雲山和蕭朝貴兩大王的過早去世,太平天國的最高層的團結格局和權力分配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特別是馮雲山的去世,可以說是太平天國最終失敗的根源所在。
要知道,除了天王洪秀全,馮雲山可以稱之為太平天國中的定海神針,他無論組織協調能力,還是作戰都能力都是一流的。
可惜的是,馮雲山卻過早離世。
關於馮雲山的死,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馮雲山死在了全州城,二是說死在了全州城外的蓑衣渡。
專家們經過考證,得出的結論是:馮雲山死在了全州城。
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賊情匯纂》的記載,馮雲山是在帶兵攻打全州城時,在桂林一帶被清軍擊斃的。
二是曾國藩在記載江忠源功勞之時,並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的事件。
三是江忠源曾經給好友寫信,說明了蓑衣渡之役的激烈戰況,但卻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這件事情。
可見馮雲山此時早已去世了。
專家還還原了馮雲山的死的過程。
1852年4月份,太平軍向湖南進軍,並沒有想去攻打全州。
結果在路過全州時,那裡的守將以為他們是來攻全州的,主動開炮,炸死炸傷了不少的太平軍。
當時義軍的領袖馮雲山見了怒不可遏,當即下令攻打全州城。
因為攻城心切,馮雲山沒有注意防備,結果因為所乘轎子太過招眼,引起了清軍的註目,重炮向其發射,馮雲山不幸中炮,終因傷勢太重,而不治身亡。
坐鎮後防的洪秀全聽聞噩耗後,悲痛欲絕,馮雲山就是他的軍神,也是太平軍的定海神針。
為了給馮雲山報仇,洪秀全下令讓太平軍盡全力攻打全州城。
最終,太平軍拿下了全州。
隨後,洪秀全下達了屠城令,以泄心頭之恨。
總之,馮雲山的死最終使得太平天國在鼎盛時期發生了『內訌』而走向了衰亡。
如果馮雲山不死,憑借他的才智,定是能處理好內部問題,讓洪秀全和楊秀清兩人和平相處,可以說馮雲山不死,太平天國最終取代清朝成為新的朝代並非癡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