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影視劇中,中國軍隊似乎都穿著鐵甲或者皮甲。
就連普通的士兵,裝備都非常的精良。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中國古代的鐵產量很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限的原料需要首先制造各種兵器。
其次,還是各自類型的鎧甲。
請注意,鎧甲一般隻裝備高級將領們,其他的士兵或者低級軍官根本不可能擁有。
即使是皮甲,也是主要裝備軍官或者精銳部隊,大部分官兵都沒有。
在影視劇《赤壁》中,曹操和孫權帳下的普通官兵都沒有鎧甲或者皮甲,這一點非常符合歷史。
到了唐朝統治時期,仍舊是這樣的情況。
主力精銳和將領們使用鐵甲或者皮甲,普通的官兵則沒有鎧甲。
但唐朝的科技非常發達,結合了各種經驗以後,一種非常輕便的紙甲開始出現。
傳統的鐵甲非常笨重,全套裝備有40多斤。
即使是強壯的青年,長期穿戴鐵甲以後,仍會非常疲憊。
由於鐵甲過於笨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機動性。
至於皮甲,最怕南方的梅雨天氣。
以至於南方地區的軍隊幾乎不裝備皮甲,因為一個梅雨季節之後,所有的皮甲基本上都報廢了。
在唐朝統治的中期,除了傳統的鐵甲和皮甲之外,開始出現以紙張或者絹佈制作的甲胄,簡稱為紙甲或者佈甲。
這種甲胄起初根本沒有什麼防護能力,甲胄上是各種顏色的繪畫。
這些甲胄一般在儀仗場合時候,如果在戰場上使用,基本上等於主動『送經驗』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長安地區的駐軍中,相當一部分都裝備了紙甲或者佈甲,基本上屬於花架子部隊,戰鬥力非常低。
在安史之亂以後,唐朝重新進入了務實路線。
面對各地野心勃勃的節度使,唐朝需要擁有一支戰鬥力強悍的軍隊。
在這樣的情況下,結合了鐵甲、皮甲的缺點,用於實戰的紙甲開始出現。
在唐宣宗在位時期,紙甲開始裝備軍隊,根據描述『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濕,銃箭難透』由於紙甲非常輕便,而且防護力並不算差,因此開始在唐朝軍隊中大批量出現。
甚至到了宋朝時期,宋朝軍隊仍裝備的大量的紙甲。
按照南宋史料的記載:『金完顏亮統軍南侵,沿淮數處逃移兵民、鄉兵,強壯動以萬計,隨身各有長槍、紙甲』由此可見,宋朝官兵以紙甲為主,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紙甲的防護力應該不錯,畢竟第一線的官兵又不是傻子,如果紙甲沒有防護作用,大家肯定都不會使用。
在宋朝歷史上,紙甲甚至進一步發揚光大。
按照《宋史》的記載:『甲以佈為裡,黃表之,青綠畫為甲文,紅錦緣,青為下羣,絳韋連膺,金銅鐵,長短至膝。
前膺為人面二,自背連膺,纏以錦騰蛇』為了體現官兵們的威武,在紙甲上出現了老虎、麒麟等各種猛獸樣式的圖案。
但是,紙甲的防護力畢竟不如鐵甲和皮甲,因為,主要將領們仍舊比較喜歡使用鐵甲。
紙甲出現於唐朝,主要裝備與唐朝、宋朝時期的軍隊。
到了元朝統治時期,紙甲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在元朝統治時期,重型鐵甲和傳統的紙甲,開始合二為一,出現了著名的棉甲。
在南宋禦元朝作戰的過程中,元朝軍隊開始大批量裝備棉甲,棉甲的防護力高於紙甲。
到了明朝統治時期,明朝軍隊開始以棉甲為主、鐵甲為輔的模式。
在各地出土的明朝甲胄中,基本上以棉甲為主。
請注意,棉甲並不是棉衣,棉甲是一層很薄的棉質衣服,衣服的中間是一層鐵片。
這樣一來,即使在冷風刺骨的晚上,官兵們也不會感覺寒冷。
按照現在的角度來說,棉甲具備了防彈衣的部分功能。
到了清朝,棉甲進一步成熟,以至於滿洲八旗清一色的棉甲,傳統的鐵甲和紙甲已經非常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