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久經沙場,諸葛亮都對他頗為忌憚,為何卻輕易中計遇伏身亡?《網路歷史》

《三國演義》中有一位猛將前期他誰也打不過,後期誰也打不過他,此人就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前期的張郃遇到五虎上將隻有逃的份,後期張郃卻幾乎打遍蜀漢無敵手,連諸葛亮都稱他有萬夫不當之勇,甚至還說:『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

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

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

吾當除之』

張郃從軍較早,黃巾起義的時候就已經效力於當時的冀州牧韓馥麾下,其後分別效力於袁紹和曹操,最終成為曹操麾下一員能征善戰的名將,按理說張郃久經沙場,就連諸葛亮都對他頗為忌憚,那他為何卻在木門道輕易中計遇伏身亡?

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張郃自恃悍勇無敵

隨著五虎上將的先後去世,蜀漢眾將除了魏延和張郃有一戰之力外,其餘皆非他的對手,諸葛亮排兵佈陣往往要同時派兩位或三位大將去對付張郃,比如張翼主動請戰諸葛亮不僅派出王平一同出戰,還同時安排薑維、廖化等人去接應。

面對蜀漢眾將張郃幾無敗績,這難免滋長了他的驕傲心態,中伏之前魏延和關興幾次詐敗張郃也不可能看不出有詐,他卻仍然不管不顧的追擊,原因可能就在於張郃認為即使有埋伏又能奈我何?

再加上魏延和關興的數次挑釁激起了他的怒火,這才使得他失去了理智,明知可能有詐也不管了。

第二,司馬懿沒安好心

張郃是軍中宿將,長期紮根於曹魏雍涼軍中且甚得軍心,曹真死後張郃沒能執掌雍涼軍,卻被司馬懿橫插一杠都督雍涼諸軍事,張郃在曹魏軍中的資歷本來就比司馬懿還深,心裡難免有點不服司馬懿。

對司馬懿而言,他之前一直都督荊豫諸軍事也就是負責曹魏的南線戰區,西線他最多是客串,現在想要徹底執掌雍涼軍,根基很深的張郃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徹底架空張郃有點難,最好的方法自然是借諸葛亮的手除去張郃,演義中有兩個細節耐人尋味。

先鋒張郃曰:『吾願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郃曰:『都督出關之時,命吾為先鋒;今日正是立功之際,卻不用吾,何也?

』懿曰:『蜀兵退去,險阻處必有埋伏,須十分仔細,方可追之』郃曰:『吾已知得,不必掛慮』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報國,雖萬死無恨』懿曰:『公既堅執要去,可引五千兵先行;卻教魏平引二萬馬步兵後行,以防埋伏。

吾卻引三千兵隨後策應』

第一個細節:表面看來司馬懿一連阻止了張郃三次,似乎是為張郃考慮,其實卻是激將之法,先是說不能去,接著說去了要小心,最後說是你執意要去的,出了事情別怪我沒提醒你!張郃本來就有點不服司馬懿,司馬懿這樣一說,張郃哪還忍得住?

正史中的說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卻更為直白:『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

郃不得已,遂進』明擺著就是說司馬懿逼迫張郃出兵追擊才導致張郃遇伏身亡。

第二個細節:追擊戰講究的是兵貴神速,張郃五千兵馬先行,跟隨其後的卻是魏平的兩萬步兵,司馬懿自己則率三千兵馬走在最後,這樣的兵力部署有點令人可疑,等步兵趕到不管誰勝誰負估計仗都打完了。

從上面兩個細節來看,張郃遇伏中箭身亡,司馬懿確實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