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坡舊城村城墻遺址《修復後》。
馮章 攝
冼太誕辰民俗活動。
舊城冼太廟屋頂局部。
冼世棋 攝
舊城村出土的陳倉米。
陳冬青 攝
長坡舊城冼太廟門前一池碧綠塘水,綠樹環繞,石獅矗立。
這座坐落在高州長坡鎮舊城村的廟宇,古瓦舊磚,陳木固梁,歷經歲月的洗禮,散發著古樸的氣息。
舊城村擁有兩個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一個是電白郡《縣城》舊城遺址,為南朝梁代所置電白郡以及隋代所置電白縣治所;另一個則是長坡舊城冼太廟,因其是已知興建年代最早的冼太廟,故有『中華第一冼太廟』之稱。
高州冼太廟留存的《重修譙國冼氏廟碑》記載:『冼廟在府舊治,今電白堡,相傳建於隋……成化四年,盜充斥,府遷至茂名,廟隨而南』高州冼學研究會會長張均紹認為,明嘉靖年間,冼廟隨府治而遷,長坡舊城冼太廟從電白堡《現舊城村所在地》遷移至今天的高州市區城東門潘坡上,廟名也變為高州冼太廟。
長坡舊城冼太廟大門刻有一聯:『威鎮邊疆,流芳百世;恩施嶺表,綱目三書』該聯表達了當地民眾對冼夫人及其功績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重修譙國冼氏廟碑》記載,長坡舊城冼太廟建廟後每年春秋兩祭,官府均會派官員前往主持祭拜,可謂紀念冼夫人的官廟。
至今,當地仍保存有冼夫人誕辰祭祀、劏牛會等紀念冼夫人的民俗。
府治遷,則冼廟遷
長坡舊城冼太廟位於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據當地村民說法,舊城村古時又稱馮家村,是冼夫人與馮寶後代的聚居地之一,村民多數姓馮。
這裡的百姓世代沿襲在長坡舊城冼太廟、馮寶公祠拜祭先祖的習俗,並參與由官府主持的在長坡舊城冼太廟的祭祀活動。
『相傳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是冼夫人與馮寶後代生活的地方。
舊城村從南朝梁代置電白郡《縣》至明成化初,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因此官府選擇在舊城修建冼太廟』張均紹介紹。
村中有一項技藝被列入茂名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或可說明馮家村與馮寶家族的淵源。
『馮家村的祖先從北燕《今沈陽北票》遷徙而來,高涼胡琴傳統制作技藝隨馮氏家族的祖先來到高涼,後在舊城村落地生根』廣東省群眾文化專業副研究館員、副教授周澤明介紹,舊城村生活著馮冼家族的後人,經高州市文化館工作人員實地調研,古粵西地區並無胡琴,在馮家村傳承下來的胡琴技藝很大可能是北燕時期由馮氏祖先傳入。
『長坡舊城冼太廟坐落在馮冼後人聚居地的舊城村,在官府與普通百姓心中均占有一定地位。
官府主持重建,民間也積極參與修繕』茂名市冼夫人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冼世棋說。
如今走進廟的中殿,可見殿上懸掛著刻有『慈佑』二字的牌匾。
『清同治年間,官府牽頭召集鄉紳集款維修長坡舊城冼太廟,廣東巡撫郭嵩壽上疏奏請朝廷敕賜冼夫人及部將封號,並擬請封號『準擇裔奉祀』(選擇馮寶後裔所在奉祀)。
清朝同治皇帝同意其奏請,加封冼夫人『慈佑』封號,並加賜一幅『慈佑』鑲金邊加封牌匾到長坡舊城冼太廟中』冼世棋介紹,原匾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今廟中所見是由後人依拓版復原的牌匾。
長坡舊城冼太廟坐北朝南,共分為三進,使用抬梁與穿鬥式混合結構,各殿之間有天井相隔,是典型的明清時期嶺南建築。
據明代萬歷年間《廣東通志》記載,明朝成化年間,高州治所從舊城遷往今高州城,冼太廟隨之南遷。
至明朝嘉靖年間,高州知府石簡新建冼太廟《今高州冼太廟》於高州城東門潘坡上。
其間,長坡舊城冼太廟一度荒毀,至明朝萬歷年間,高州知府歐陽烈訪舊址而重建。
此外,長坡舊城冼太廟中有碑文記載該廟清朝同治二年曾接受捐資重修。
如今,舊城冼太廟依舊保留著明清時期主體構造,許多雕飾十分精美。
『抬頭仰望可看見殿頂上的眾多脊飾。
殿脊飾有人物、動物等浮雕。
正殿脊上的雙龍戲珠脊塑灰雕,是中國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雙龍戲珠灰塑之一』冼世棋說。
遺存文物可追溯至魏晉
現存舊城冼太廟為明清時期的建築,但廟中所藏的文物,多數可追溯至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
廟前殿的右側,陳列著一排在舊城村出土的歷史文物,有磚、瓦、陶器等。
其中,一件瓦當殘件十分顯眼,外觀呈淺灰色,印有一清晰的凸紋獸面圖像,濃眉凸眼,長牙露齒。
『出土的兩件獸面紋瓦當殘件,與廉江龍湖城址發現的唐代獸面紋瓦當極為相似,從它的質地、尺寸、風格來看,應是唐代甚至唐代以前的產物』高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冬青說。
陳冬青介紹,當地出土的陶罐多數為直口平唇,口沿外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四耳或兩耳,顏色有青灰色和紅褐色兩種,皆不施釉。
根據其器型和裝飾,這些陶罐最早可上溯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晚也不晚於唐代。
在陳列的一系列文物中,陳倉米最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
陳倉米實為碳化後的稻米,主要在村民馮敏元家中地下挖出。
『陳冬青表示,陳倉米的出土說明過往舊城曾設有糧倉儲存糧食,是舊城在古代處於人類活動的政治經濟中心的一重佐證。
距離舊城冼太廟800米之外,有一處近年重新翻修的城墻。
城墻矗立在舊城村的村口,由磚砌而成。
從城墻的古樸堅實可遙想從前城池的氣勢風貌。
舊城村城址遺跡,城墻四面各開一門,整體呈『回字形』,其間有護城壕溝。
城墻最初是用黃泥逐層夯築而成,相傳唐代開始在夯土層外砌以青磚加固,現存城墻多為明清時期砌築。
歷數百年,城墻多已坍塌,但整體遺跡清晰可辨。
『舊城村的城墻遺址、護城壕遺跡顯示,這裡曾是一座較有規模且設施齊備的古城池』陳冬青說。
陳冬青認為,從舊城村出土的文物、城墻遺跡、古窯址等來看,舊城村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魏晉、唐宋時期。
根據殘存的明清城墻建築遺跡來看,明清時期舊城村也是一處政治經濟中心。
三大習俗世代沿襲
舊城冼太廟中殿右側,有一對銅鼓架仿制品,並掛有一對銅鼓。
『相傳冼夫人每次領兵打完勝仗後,會宰牛慶功,並把牛頭掛架子上,讓功勞最大的將士來取』冼世棋說。
『冼夫人是惜將愛才之人。
現在還在舉辦的劏牛會等民俗活動,也是當年冼夫人治軍留下來的習俗。
相傳當年冼夫人有甘和、祝興、盤石三名得力先鋒,每次出征前都要宰殺一頭牛讓先鋒飽餐一頓,因此屢屢得勝』冼世棋介紹,每年冼太誕辰後第三天,長坡舊村村民從村中選取一頭肥壯黃牛,在長坡舊城冼太廟內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牛頭會供奉在三大先鋒神帳前,以紀念當年三名先鋒英勇殺敵。
『每逢民俗活動舉辦之際,馮冼後人都要齊聚一堂,邀請各地宗親,沿襲世代傳統,紀念我們的先祖』冼世棋說,舊城冼太廟民俗活動除了劏牛會,還有高州地區家喻戶曉的冼太回娘家、冼夫人誕辰。
『相傳冼夫人生前,每年生辰前後都會抽時間回娘家探望父母及兄弟,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冼夫人逝世後,雷垌村村民就在冼夫人誕辰節前10日,為冼夫人定做衣裙,從冼夫人夫家長坡舊城冼太廟迎接冼夫人,回雷垌探娘家。
而這一習俗也成為長坡舊城冼太廟和雷垌冼太廟之間獨特的民俗活動』冼世棋說。
每年農歷十一月廿四,長坡舊城冼太廟都會舉辦冼夫人誕辰祭祀。
馮寶冼夫人後裔聯誼會秘書長馮博文介紹,每逢長坡舊城冼太廟舉辦冼夫人誕辰,都會邀請各地馮冼宗親前來慶賀,冼夫人誕辰是馮冼宗親聯系團結的重要紐帶,促進宗親之間的交流,提升彼此的認同感,集聚宗族力量傳承冼夫人的『好心精神』。
『長坡舊城冼太廟的民俗活動是當地紀念冼夫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長坡舊城冼太廟本身相輔相成,凝聚了後人對冼夫人精神的崇敬與傳承,未來應得到更具長遠性的傳承保護與開發』馮博文說。
參考文獻
《冼夫人文化全書》《第一卷》,白雄奮、吳兆奇、李爵勛著
《尋找冼夫人足跡》,張均紹著
《隋書·列女·譙國夫人》,魏征主編
■守護者說
茂名市政協文史專員、廣東省冼夫人
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員何火權:
傳播冼夫人文化
要更接地氣
弘揚冼夫人『好心精神』,挖掘冼夫人文化,發展『好心文化』離不開紮實的群眾基礎。
如何讓發揚冼夫人精神、傳播冼夫人文化在群眾心間生根發芽,是當前發展傳承冼夫人文化的重要課題。
如今,已經有電視劇、舞臺劇、動畫片、書籍繪本等多種文化載體來傳播冼夫人文化,反響良好。
其中《好心寶寶之冼夫人》於2022年3月入選『2021年度省(區、市)、中直單位獲廣電總局季度推薦播出的優秀電視動畫片目錄』。
此外,古裝史詩劇《冼夫人傳奇》也於2022年2月8日正式取得發行許可證,相信也會很快開播。
發揚冼夫人精神、傳播冼夫人文化,需要發動廣大群眾創新思維,使宣傳方法方式更具新意、更接地氣。
未來可考慮舉辦圍繞『長坡舊城冼太廟』主題的文化創作活動等,增強群眾的互動性,提供群眾創新發展冼夫人文化的平臺,將創新成果輻射開來,更好地發展冼夫人文化。
■故事
馮寶公祠
與馮冼聯姻
馮寶公祠位於高州市長坡鎮舊城村長坡舊城冼太廟右側,與長坡舊城冼太廟以回廊相連,為紀念南朝梁陳期間的高涼太守馮寶而建。
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病逝,馮家村內的馮氏族人為其建祠奉祀。
在馮寶公祠內,陳放著馮寶以來歷代馮氏先人的牌位。
而馮寶公祠吸引著嶺南地區的馮氏族人前來尋根問祖。
馮寶公祠有門聯『高涼世胄,譙國家風』,是佛山地區的馮氏尋根團來到舊城村尋到馮氏族根後,由馮氏家族中的書法家馮錦先所書贈。
南朝梁代,北燕皇帝後裔馮融任羅州刺史時,為了取得地方百越民族的信賴,順利推行王朝政令,便尋找地方勢力支持。
當他知道冼氏是高涼地區越人首領時,便為當時擔任高涼太守的兒子馮寶下聘。
馮冼聯姻後,冼夫人協助馮寶處理政事,約束本宗族人,自覺遵守王朝法令。
從此,沒有人敢違法紀,王朝政令在俚人地區順利通行,嶺南地區出現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印記
陳倉米
在舊城村中出土的文物中,陳倉米常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
陳倉米是當地人稱呼的俗名,其本名應該是碳化稻米。
碳化稻米是一些散落在地下的稻米經長年埋藏碳化而成。
舊城發現的碳化稻米色黑而堅硬,混在泥土中,需逐層淘洗才可得。
陳倉米早在清末光緒年間就有出土。
當時以村民馮敏元家為中心地帶,出土的陳倉米埋藏范圍約1000平方米。
村民馮敏元三代都曾挖出過陳倉米,至今在舊城村出土的陳倉米重量達4000餘斤。
當地傳言,地下埋藏的陳倉米是冼夫人治軍時的糧倉米,陳倉米煮水可治瘟疫和痢疾。
據清光緒《茂名縣志》記載:『電白縣舊城中有夫人城……又土人掘地經得窖有米堅如石,煎湯服亦口治瘟病,相傳為冼太陳倉米』
陳冬青表示,陳倉米的歷史年份尚未得到科學考證,但大量陳倉米的出現,可說明舊城村過去曾是儲備糧食的戰略要地。
總策劃:張俊華
策劃:陳戈 劉俊
統籌:劉棟銘
采寫:蘇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