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死後,趙高聯合李斯篡改遺詔,逼死本該繼位的長子扶蘇,改立胡亥為帝。
胡亥繼位後,大肆屠殺宗室之人,趙高專權,實行殘暴的統治,當時雖已大統,但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不久便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舊族也開始復國運動。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後,項梁找回在民間放羊的楚懷王熊槐之後熊心,並立熊心為楚懷王,以從民意。
後來楚懷王熊心立下約定:先入關者為王。
後來劉邦比項羽先入關,也就是在這件事後,項羽和楚懷王便心生間隙。
最終,項羽尊奉楚懷王為義帝,他自封西楚霸王,並分封十八路諸侯,不久將義帝殺害。
劉邦以為義帝報仇,與項羽多次爭鋒,便拉開了楚漢之爭的序幕。
項羽是將門之後,素有威望,而劉邦卻是草莽之人,甚至被當地人看作『蛆蟲』,任誰都無法想象,這兩個身份迥異的人能有較量的一天。
項羽雖占盡天時地利,可最終還是敗給了草莽出身的劉邦,有人說,項羽失敗的原因是他性格孤傲,不重視范增,也有人說他失敗的原因,是劉邦善用權謀,其實,兩人最終的結局在鴻門宴時便早已註定。
楚懷王與眾將領約定『先入關者王』,公元前206年,劉邦先於項羽行軍至霸上,秦王子嬰自知無抵抗之力,便主動投降,劉邦軍中將領皆提議殺了子嬰,以振軍心,可劉邦卻說『始懷王遣我,是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殺之不降』。
無論現實中劉邦有多小人,他不殺子嬰一舉,便為其博得仁德的好名聲。
初入關時,大多將領都被秦王宮的奢華迷得神魂顛倒,唯有蕭何直奔藏書樓,將重要書籍一一翻閱,劉邦也在他的熏陶下了解了秦朝的風土人情。
剛開始時,劉邦貪圖財富,不願離開,樊噲便勸諫說:『沛公欲有天下耶,將為富家翁耶?
凡此奢侈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耶?
』
張良也勸諫說:『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紂為虐』
在兩人的鞭策下,劉邦隻能返回霸上,劉邦臨走之際,還不忘收買人心。
父老苦秦苛政久矣,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關中王。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殺人及盜抵罪。
馀悉除去秦法,諸吏民皆案牘如故。
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爆,無恐!
劉邦三言兩語便讓鄉親父老認定自己關中王的身份,還許百姓以仁政,百姓心中早已熱切盼望劉邦來統治這片區域,即使事後項羽如願當上關中王,也不得民心。
劉邦稱帝後,曾有言說自己之所以成功,皆因三人相助。
經此事便可看出,三人雖敬畏劉邦,卻敢於進諫,有這三人相助,劉邦定能減少犯錯的機會。
項羽率領軍隊到達函谷關後,他見關門緊閉,便不分青紅皂白攻破關門。
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對項羽說,劉邦見到秦王宮的財富後留戀不已,他想拜自己為相,有稱王拜帝之心。
項羽聽後勃然大怒,第二天便整頓軍隊準備攻打劉邦,范增也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項羽計劃鴻門宴殺劉邦一事,本來天衣無縫,可奈何項伯與張良素有交情,他不願看到張良橫死,便連夜趕到劉邦軍中勸張良逃跑。
張良知曉劉邦這些『殘兵蟹將』定抵不過項羽的『百萬雄獅』,面對這樣的實力差距,張良的第一想法不是逃生,而是將項伯引薦給劉邦。
劉邦知曉此事後,第一句問的不是我們該如何做,而是『君安與項伯有故』,這句不深不淺的話既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又不至於讓張良難堪,在這生死關頭,劉邦仍能思考這些,由此可見他心思之細膩。
劉邦雖為一軍之首,但他見到項伯時,仍用長輩之禮對待,甚至不惜放棄顏面,百般哀求他為自己說好話。
第二日,劉邦帶著百餘人來向項羽請罪,一見面,他擺低自己的姿態,表明自己並無稱王之心,項羽心思單純,他聽著劉邦這肺腑之言,心生感動之下張口而出,『此左司馬曹無傷所言』。
項羽這句話,斷送的不僅是曹無傷的性命,還有劉邦軍中背叛者的心思。
在宴席上,范增三次舉起玉玨示意項羽動手,項羽置若罔聞,范增無奈之下,隻能叫來項莊,讓他借舞劍之名刺殺劉邦。
可此時,劉邦早已暗中與項伯結為姻親,項伯不願看到劉邦斷送性命,便拔劍起舞,為劉邦爭取活下去的機會。
張良見事情有變,便暗中出去尋找樊噲,將劉邦的危機告知樊噲。
樊噲來不及多想,便沖入帳中指著項羽大罵。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親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還軍霸上以待將軍,勞苦功高如此,非有封爵之賞,而聽細人說,欲殺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將軍不取也。
項羽聽完樊噲此言,徹底打消了殺劉邦的念頭,劉邦擔心事情有變,便借口逃跑了。
事後范增大怒道:『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罵項羽稱『豎子』,就項羽放走劉邦,放虎歸山而言,他確實是個毛頭小子,可這真的是項羽的錯嗎?
劉邦幾人定有圖謀天下之心,可他們還能在項羽面前,卑躬屈膝做喪盡尊嚴之事,若你是項羽,你難道會相信這樣尊崇自己的人有異心?
且樊噲一言,也醍醐灌頂般讓項羽醒悟,若他真殺了劉邦,那與秦王有何兩樣?
劉邦早已成為百姓心中仁德的象征,若項羽殺了劉邦又怎弄擋住天下百姓悠悠之口?
由此可見,項羽不殺劉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劉邦能成就大業,主要功績在於韓信、張良、樊噲等幾人,他雖對這幾人存有疑心,卻從不外顯於人,且他遇事常與這幾人商議,在四人的謀劃下,他離皇位越走越近。
反觀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常將自己的疑心掛在嘴邊。
他的叔叔項伯還偏信劉邦,甚至與他結為姻親,若非項伯,劉邦早在鴻門宴時便已經喪命,又何來楚漢相爭之說。
項羽與劉邦最大的差別不是性格有多大差異,而是劉邦會『演』,他縱有千般不是,他仍把自己標榜為道德典范,而項羽展現給世人的,總是他兇悍殘暴的一面,兩相比較,百姓自然更偏信劉邦,這也註定了兩人的結局。
說到底,項羽相比於劉邦還是太過年輕,他雖會打仗,卻絲毫不懂人情世故。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