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飲食有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形成了以食用羊肉為主的肉食消費習俗。
要知道羊肉在古代雖然早已出現在人們餐桌上,但一直都不是主流的肉食,為什麼到了宋代,羊肉會被不同階層和不同地域的人們所共同推崇,成為主流肉食,甚至上升到皇帝祖宗家法的行列?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少數民族的影響,中原地區的人們已有食用羊肉的習慣。
這種風尚達到頂峰是在宋代,宋代,上至宮廷大員下至市井百姓,都喜愛羊肉。
北宋時期,宮廷是羊肉最大的消耗場所,貴族階層是羊肉巨大的消耗者。
史料記載,宋太祖時期,一次『宴罷,賜上尊酒十石,禦膳羊百口』。
真宗時期更甚,『禦廚歲費羊數萬口』。
隨後的仁宗朝更是有增無減,『日宰二百八十羊』。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神宗時,禦膳房每年消耗『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
可見,宮廷裡羊肉的食用量遠遠大於豬肉。
上行下效,宋代各個階層都青睞羊肉這一美食, 對它的追求沒有階層的限制。
但隨著宋室南遷, 北方的食羊風氣也被帶到南方,食羊文化得以在南方繼續傳播。
宋時食羊風俗的形成與政府政策、 傳統因素及當時對食用牛豬肉的限制有重要的關系。
宋代前期提倡節儉的生活方式,拋棄前代奢侈的風氣。
宰相呂大防在為哲宗講讀本朝祖宗家法時說: 『本朝祖宗家法甚多……前代宮室多尚華侈,本朝宮殿止用赤白,此尚簡之法也……至於虛己納諫,不好田獵,不尚玩好, 不用玉器,飲食不貴異味,禦廚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
陛下不須遠法前代,但盡行家法,足以為天下』之所以提倡食羊,是因為它符合宋代崇尚節儉的國策。
宋廷規定,『不得取食味於四方』,『飲食不貴異味』。
羊肉是北方的肉類品種,北宋宮廷可以就地取材,這樣就免去了長途運輸的不便。
宋代畜牧業的規模相對於唐代來說有一定程度的縮減,但是其牧羊業發展較快,規模不斷擴大。
宋代成立了專門管理宮廷飼養牛羊事務的牛羊司。
民間的牧羊業也很發達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宋廷從周邊地區大量買羊。
充足的羊肉來源滿足了大量的肉食消耗,普遍的羊肉消費促進了食羊文化的形成。
相對於馬、牛來說,羊的食草量小,而其綜合利用價值高。
羊毛是毛紡織工業和制造筆業的原料,羊皮可以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質,羊還為釀酒業提供了原料。
羊的全身提供了人們衣食之資本。
另外,提倡羊肉消費可以保護耕牛。
牛作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受到政府重視。
為了保存蓄力, 宋政府屢次下詔禁止屠宰耕牛,並在祭祀中用羊來代替牛。
政府為保護蓄力而提倡使用羊肉,促使人們將對牛肉的喜愛轉化到羊肉上,促進了食羊風俗的形成。
羊是黃河流域的先民們普遍放養的家畜之一。
在先民的祭祀和會盟中,羊被視為聖物。
人們賦予它美好的寓意,它是吉祥如意的代表。
人們認為夢見羊是吉兆。
宋孝宗母親張氏夢見神仙崔府君擁一羊,『丁未生孝宗於秀州,小名羊。
高宗選養宮內』。
宋孝宗母親夢見羊,認為是吉兆,後來果真生下孝宗,遂為其取小名『羊』。
宋代士大夫更是把夢見羊看做仕途順達的預兆。
在民間,人們也因能夠吃到羊肉而驕傲,認為它可以帶來好運。
宋朝流行『貴羊賤豬』理論,羊肉性溫、味甘,不似豬肉的油膩,牛肉的粗糙, 因此宋代人樂於食用羊肉。
註重養生的宋代人意識到了羊肉的藥用價值。
宋以前及宋時的中醫普遍認為,羊具有滋補作用。
羊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藥用價值。
宋人認為,羊肉的醫藥價值等同於人參,不僅能夠滋補身體,而且能夠治療眼疾。
此外,羊血可以止血祛痰,羊腦可以滋潤皮膚。
可以說,羊渾身是寶。
同時,影響了人們對豬肉的消費。
宋代食羊文化是宋代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它豐富了人們的飲食文化生活,在宋代飲食業的發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