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楚漢相爭一直是人們回味無窮的歷史劇情。
司馬遷《史記》中把項羽描繪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歷代文人墨客更是對項羽充滿了崇敬,反而嘲貶出身平民的劉邦,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更是把項羽推崇到極致。
我們簡單回顧劉邦和項羽的歷程。
項羽於公元前209年和他的叔叔項梁在江東聚集『八千子弟』開始,在隨後的反秦戰鬥中,顯示出強大的戰鬥力,公元前206年,項羽要求劉邦到當時偏僻的漢中,自己到彭城。
隨後劉邦暗度陳倉奪取關中,接著東襲彭。
項羽立即回兵打敗漢軍。
隨後的三年楚漢拉鋸戰中,項羽屢戰屢勝,劉邦屢戰屢敗,然後項羽卻在公元前202年垓下一敗塗地。
很多人對項羽兵敗感到十分奇怪。
項羽從起兵到失敗喪生歷時七年,多是戰績輝煌,可以說是戰神,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最後卻一戰而全軍潰散。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敗給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劉亭長。
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劉邦的全局戰略思維戰勝了項羽的單純戰鬥。
現代科學研究顯示:總分最高的人在每次博弈中都沒有拿到最高分。
就像劉邦,每次戰役都沒有戰勝對手,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實力利益增強。
相反,項羽每次都勝利,但是勢力和民心卻在下降。
而造成這個現象的本質是劉邦是戰略思維,而項羽沒有。
一、劉邦懂得人心,而項羽隻知道暴力。
比如,歷史學家對項羽一起起兵的『八千子弟』進行考證,這些人多是流浪、乞盜的江湖不逞之徒,雖然勇武卻殘暴,經常焚燒掠奪。
項羽和這些人制造了坑殺秦軍降兵、火燒咸陽等暴行,項羽不敢留在關中,是因為關中百姓對他恨之入骨。
反觀劉邦,懂得克制,善於聽取張良等人勸建 ,初到關中就『約法三章』,贏得民心。
二、劉邦大度,善於用人,項羽虛偽,看起來很霸氣,實則小氣。
劉邦善於用人,各式人才在他手下都可以得到發揮的空間,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陳平品質不好,但是有才,劉邦用其才,韓信傲氣,劉邦用其領兵之能力。
項羽僅僅一個范增還不能好好用。
劉邦大度,盡管為人粗魯,但是知錯就改。
為了帝業可以不顧自己的身份,勇於采納別人的正確意見。
項羽小器,封賞有戰功的部下拿著一顆官印都不舍得撒手。
項羽不肯過江東,也恰恰說明項羽的愛面子,難以承受失敗,剛愎自用。
三、劉邦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劉邦每次兵敗都能恢復元氣,關鍵是關中的後方,能源源不斷供給糧草和兵源,當然劉邦在四川沃野千裡,士民殷富,也積累了很多,也是一項重要資源,而最主要的是蕭何的後勤保障做的相當好。
而項羽如流匪,不註重建設後方,主要靠兵威四處索糧掠物,所的不多而有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
兩軍對決時,項羽軍隊隻能速戰速決,相持久了,就會出現『漢兵盛食多。
項王兵罷食絕』。
而在垓下最最關鍵時刻,楚軍又因為『兵少糧盡』軍心動搖,饑兵聽到『四面楚歌曲』而崩潰。
最後一點就是項羽毫無政治常識,這也是個致命的弱點,項羽把當時的義帝懷王給殺了,在輿論方面,讓劉邦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