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災害頻發,洪災、旱災、蝗災,接連不斷。
大災之中,瘟疫也是橫行無忌,眾多的貧苦百姓,都死於非命。
朱元璋家,是最底層的遊民佃農,家無餘財,幾近赤貧。
而在他們居住的村莊,因為是外來戶,也沒有強大的宗族照應。
朱家就如同浮萍一般,根本就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
朱元璋十七歲時,淮北大旱,蝗蟲肆虐,饑疫也伴隨而來。
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先後去世。
此時,朱元璋的兩個姐姐已經出嫁,三哥也已入贅他家,做了上門女婿。
朱家隻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
朱家本是佃農,根本就沒有自己的土地可以安葬父母、長兄。
朱元璋和二哥無奈之下,隻能求助東家地主劉德。
可是,劉德有點為富不仁,將兩兄弟給罵了出來。
最後,還是劉德的族兄劉繼祖,樂善好施,給了兄弟二人一塊墓地。
朱元璋和二哥,這才得以安葬了家人。
因為天災,地已經種不下去了,家人隻能各奔東西,自謀生路。
朱元璋的大哥有兩個兒子,長子也已經去世,他的大嫂就帶著小兒子朱文正和女兒逃荒去了。
朱元璋的二哥,為了謀生,也隻能外出逃荒,後來做了一個普通農家的上門女婿,暫時有了一個棲身之所。
朱元璋則在鄰家汪大娘的幫助之下,到了皇覺寺,出家做了一名打雜的小沙彌。
之後朱元璋又經歷了三年的遊僧生活。
朱元璋的大嫂聽說朱元璋參加了起義軍,還是個小首領,於是就帶著朱文正和女兒《後被朱元璋封為福成公主》,趕到滁州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見到久別的親人,也是百感交集。
從此,他將侄子朱文正當親兒子一般撫養。
朱文正倒也不負朱元璋的期望,作戰勇猛,屢立戰功。
洪都之戰,朱文正以弱勝強,擋住了陳友諒數十萬大軍的進攻,堅守了足足85天,直到朱元璋前來救援。
朱元璋在滁州時,他的二姐夫李貞,也帶著兒子李保兒,後改名李文忠,來投。
李貞和朱元璋的二姐,在朱元璋最困難時,曾經接濟過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心存感激,非常厚待兩人。
後來,朱元璋先是加封李貞恩親侯、駙馬都尉,後來又晉升曹國公。
李貞死後,追贈為隴西王。
李文忠同樣被朱元璋視為己子,受到重用,立下戰功無數。
李文忠生前襲曹國公,死後被追封岐陽王。
隻是,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有點廢,襲了曹國公的爵位,卻沒能幫建文帝保住皇位。
朱元璋從大嫂和二姐夫的口中得知,他的二哥早已經去世了,留下一個兒子朱旺,無後,也已經去世了。
朱元璋的三哥,同樣去世了,而且沒有留下任何子女。
朱元璋的大姐,以及大姐夫,同樣是早逝無子。
原本人丁興旺的一個家族,轉眼間,已經是支離破碎,陰陽兩別。
朱元璋得知了消息,也不免傷感。
朱元璋登基之後,有實力了,開始重新安置已經過世的親人。
他將大姐和大姐夫的衣冠,改葬盱眙;二姐則葬入了李氏先祖墓;其他已逝親人的遺骨,或者衣冠,則遷入了鳳陽皇陵安葬。
同時,朱元璋還加封親人們王爵、公主的封號。
朱元璋還是有胸懷的,當年不肯施舍墓地給他的地主劉德,並沒有遭到報復,反而得到了朱元璋賞賜的三十頃田地。
而施舍墓地的劉繼祖,及其後人,則被賞賜了大量田地、財物,同時加封侯爵,世代替朱氏看護和祭祀鳳陽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