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恢復了殉葬制度,妃子們感嘆:做他的女人好難。《網路歷史》

說起為朱元璋殉葬的女人,那是一個字『慘』,慘到什麼程度呢?

且聽讀史三悟一一道來。

我們先看看當時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是指用活人給主人殉葬。

這種制度起源於商周時期,當時,科技不夠發達,信息比較落後,人們認為:人死以後,還是有靈魂的,隻不過靈魂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比如說墓葬。

這些靈魂也需要人來照顧,因此,像奴隸主、國君、皇帝等身份高貴的人去世後,就要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禮制辦事,因此,就需要活人來殉葬。

就像周朝時期的周幽王,死後有上百宮婢、妃妾為之殉葬;秦朝時期的秦武公、秦穆公和秦景公死後,分別有66人、77人和100多人殉葬;到了秦始皇死後,殉葬人數更是多得不得了,秦二世要求未生養子女的後宮嬪妃一律殉葬。

可見,殉葬制度是多麼的殘忍。

好在,漢唐時期基本結束了這種殉葬制度,替而代之的是陪葬制度,就拿皇家喪葬來說,一些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死後會在皇陵附近陪葬。

但是,在宋元時期,一些蒙古族、女真族、黨項族、契丹族等邊疆民族,還是會堅持人殉制度,尤其是元朝時期,一直使用活人殉葬。

到了明朝時期,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大肆恢復了這種殉葬制度,要求宮女、嬪妃跟著殉葬,這對於明朝的後宮、嬪妃來說,無疑是慘絕人寰的做法。

朱元璋為什麼會恢復殉葬制度呢?

朱元璋就給我們的印象是—-貧民皇帝,一生勤勤懇,艱苦樸素,甚至,還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壯舉,但是,他也是一位嗜殺成性的皇帝,自建立大明以來,他殺過徐達、劉伯溫、李善長、藍玉、李文忠、朱文正、胡惟庸等許多功臣,所以,朱元璋本身就是一位心狠手辣的人物。

至於他為什麼會恢復殉葬制度,讀史三悟認為主要有以下2個方面的原因:

『上計議群臣,咨諏恢復人殉祖制』—-明朝《今言》

1. 元規明隨。

元朝時期,蒙古貴族死後就有這種用活人殉葬的制度,而朱元璋又曾經在那個朝代生活過,所以,他腦子裡很有可能留有這種落後思想,以至於,他建立大明,掌握至高無上的權力之後,這些落後思想一直刻印在了他的骨子裡。

因此,當上皇帝的朱元璋就認為自己的一些制度還是有必要沿襲前朝的。

2. 除去後宮,以絕幹政之亂。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駕崩後,呂後幹預朝政,為所欲為,擅殺功臣和後宮嬪妃,在兒子漢惠帝劉盈死後,甚至一度臨朝稱制,算是開創了外戚專權的先河。

李唐時期,武則天更是有過之而不及,先是廢黜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然後,擁護李旦做上了唐睿宗,開啟了自己臨朝稱制的時代,甚至,後來幹脆改唐為周,自己做了皇帝。

朱元璋雖然貧民出身,讀書不多,但是對於呂雉和武則天的所做之事,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就會想著鞏固皇權地位,防止奸臣、後宮亂政,雖然自己駕崩前曾留下遺詔,要求『喪葬從簡』,但是,還是恢復了人殉制度。

朱元璋恢復的殉葬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朱元璋恢復的這種殉葬制度,分為多種情況:如果嬪妃至少生育一位皇子,且這為嬪妃親自撫養皇子長大,則可免於一死;如果皇子寄養在養母手中,生母膝下又沒有其他養育的皇子,那麼,養母就可以免於一死,生母就要去殉葬;如果嬪妃隻生育了公主,沒有生育皇子,也沒有撫養其他嬪妃的皇子,那這位嬪妃還是要去殉葬;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符合免於殉葬的條件,但是,還是被朱元璋相中的嬪妃,依然難逃殉葬的命運;當然,如果有嬪妃甘願主動的要去殉葬,朱元璋也會欣然同意。

由此可見,做朱元璋的嬪妃真是難啊,不過,朱元璋這還沒有算完,他下旨規定這種殉葬制度『萬世不易』,也就是說後世不得更改。

給朱元璋殉葬的女人悲慘到什麼程度呢?

『洪武三十一年閏月,帝疾大漸,急命從殉者四十六人至西宮東側殿』 —-《國榷》

朱元璋駕崩之前,急切命令46位嬪妃趕往西宮東側殿。

朱元璋如此隆重的下達這等命令,是想讓46位嬪妃幹什麼呢?

是讓他們去等死。

雖然,古人講究三從四德,況且還有『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但是,面對死亡,這46位嬪妃心裡有100個不願意,即便給皇帝殉葬,她們也不樂意。

生命隻有一次,誰願意獻出寶貴的生命去做無意義的事情呢?

況且,這46位嬪妃年齡也不是很大,甚至一些人還是青春少女。

為此,朱元璋還特意安排太監總管和皇宮侍衛拿著兵器將這46位嬪妃押往西宮東側殿,一路上,嬪妃有小聲哭啼的、有大聲拜別爹娘的、有低頭不語的、有走一步停三步的,其聲愈發悲慘,其狀甚是可憐,但是,無濟於事,還是要去死。

來到西宮東側殿,桌子上雖然早已擺滿了美味佳肴、山珍海味,但是,面對這人生『最後的晚餐』,嬪妃們一點兒胃口也沒有,哪怕是一口湯,也喝不下去。

太監見狀,隻得不停催促:『快點兒吧,吃完了,還要和皇上一起上路』。

就這樣,46位嬪妃在太監的不斷監管下,強忍著淚水吃了一口飯,喝了一口湯,將悲傷、無奈、痛苦都咽在了自己的肚子裡,同時,還要不斷的安慰著自己:『為皇上死,死的光榮,死得其所』。

就在此時,太監高喊一聲『上路了』,宮女們拿出了46條白綾分發給每一位嬪妃,嬪妃們接過白綾,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淚水,號啕大哭起來,但是,良辰吉日已到,即便是哭,也不能舒舒服服地大哭一場,隻得拿起白綾,懸梁自盡。

有的嬪妃自己下不去手,太監和旁邊的宮女就會趕過來幫忙,使勁全身力氣,幫助她們上路。

可見,為朱元璋殉葬的女人,結果太悲慘了,這還不算。

前文介紹過,朱元璋要讓世世代代遵守這種禮制,不得改變,因此,到了朱棣時期,依然還有30多名嬪妃殉葬。

不過,到了明英宗時期,這種殉葬制度廢除了。

說起明英宗,大家並不陌生,他就是當時『土木堡之變』的主角,在這次戰爭中,不幸做了瓦剌的俘虜,回國後,又被弟弟明代宗囚禁在南宮長達7年,在這7年,明英宗嘗盡了悲歡離合、人間冷暖,後來他又成功復辟,奪回了皇位,在他駕崩之前,置祖訓於不顧,留下兩個命令,其中之一就是廢除這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這一遺命得到了群臣的擁護,因此,殉葬制度才得以暫且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