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中世紀令整個歐亞大陸聞名喪膽的『上帝之鞭』,成吉思汗在創建蒙古汗國後的21年間,率領他的蒙古騎兵縱橫馳騁於歐亞大陸,攻必取、戰必勝,大小數百戰鮮有敗績。
在此期間,但凡敢於招惹蒙古人的國家,就算是遠在天涯海角也難以擺脫滅亡的命運,真可謂『雖遠必誅』。
其中,曾稱霸中亞數十年的大國花剌子模便是典型代表。
花剌子模是塞爾柱土克曼人創建的伊斯蘭教國家,原本是一個位於裡海東岸的小國,曾長期臣服於塞爾柱帝國和西遼,直到雄主摩訶末在位時期《1200-1220年》,才迎來巔峰期。
摩訶末上臺伊始,利用西遼因內亂而衰弱的良機宣佈獨立,隨後又通過一系列對外戰爭,先後占領河中地區,征服波斯《伊朗》、古爾《阿富汗》等國,從而建立起一個面積近400萬平方公裡、稱霸中亞的強國。
花拉子模最強盛時疆域圖
摩訶末稱霸中亞後,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東方,試圖吞並西遼、蒙古等國,進而占領富庶繁華的中國本土。
為完成這個『宏偉』的事業,摩訶末將都城由兀籠格赤遷往靠近東方的撒馬爾幹,在整軍經武的同時,還曾派遣使者到達金國的都城中都,以探聽蒙古的虛實和進軍路線。
摩訶末的舉動引起成吉思汗的警惕,花剌子模跟蒙古之間的關系由此日益變得緊張起來。
成吉思汗雖然對摩訶末充滿警惕,但此時他正率領蒙古大軍鏖戰於中國北方戰場,根本沒有精力對花剌子模發動『先發制人』的戰爭。
因此,為了維持跟花剌子模的和平局面,成吉思汗在1215年主動派出使者,同行的還包括450名客商、500頭滿載貨物的駱駝,意在跟摩訶末交好,並進行友好通商。
摩訶末劇照
但是,等到蒙古使者攜帶商團抵達訛答剌城時,守將亦難出因為貪圖他們所攜帶的大量金銀珠寶,竟然誣陷商隊是成吉思汗派來的間諜,一股腦將他們全部殺死,並奪走所有的貨物和駱駝。
在屠殺蒙古使團之前,亦難出曾派人前往撒麻耳幹向摩訶末匯報自己的計劃,並得到蘇丹的首肯。
由此可見,亦難出、摩訶末都是蒙古使團遇害的罪魁禍首。
使團被殘殺的消息傳回國內後,蒙古宗王、將領們義憤填膺,集體要求出兵攻打花剌子模,讓摩訶末血債血償。
然而,成吉思汗考慮到對金朝的戰事正酣,實在抽不出身來再打一場戰爭。
為此,成吉思汗壓住報復的怒火,第二次遣使到花剌子模,向摩訶末遞交譴責他背信棄義、殘殺蒙古使團的國書,並且聲稱,只要蘇丹交出亦難出,蒙古願意不計前嫌,重新跟花剌子模交好。
成吉思汗畫像
但是,摩訶末考慮到花剌子模擁有雄兵數十萬,並且跟蒙古相距近萬裡,中間還隔著廣袤無垠的沙漠,就算是成吉思汗發兵征討,至少也需要1年半的時間。
彼時,師老兵疲的蒙古,不被以逸待勞的花剌子模殺得片甲不剩已算幸運,哪裡還有本事報仇?因此,摩訶末斷然拒絕成吉思汗的要求,並下令處決蒙古正使,將兩位副使剃光胡須後押送出境,以示對蒙古的侮辱。
蒙古汗國自從創建以來,成吉思汗憑借著一連串輝煌的軍事勝利和殘忍的手段,迫使周邊國家都向他畏服。
然而,摩訶末卻依仗著路途遙遠、手握雄兵,接連兩次羞辱蒙古,如果成吉思汗不做出激烈的反應,這老臉還能往哪裡擱?因此,當兩位副使逃回蒙古,並向大汗匯報他們的屈辱經歷後,暴跳如雷的成吉思汗再也顧不得對金朝的戰事,決定親征花剌子模,讓摩訶末血債血償。
蒙古歷次西征路線圖
1219年6月,成吉思汗在滅掉西遼後,將對金朝的戰事托付給心腹大將木華黎,隨即率領23萬大軍《號稱60萬》西征花剌子模。
蒙古大軍從額爾的失河出發,越過阿勒臺山,經別失八裡、仰吉八裡、天地、畏兀兒、阿力麻裡、哈刺魯等地,通過連續的強行軍,等到當年9月便已經抵達訛答剌城下,並迅速將其攻下。
訛答剌淪陷後,亦難出被蒙古軍抓獲,成吉思汗命人用熔化的金水灌入他的喉嚨,將其殘忍處死。
殘忍處死殺害蒙古使團的元兇後,成吉思汗並沒有罷手,而是命令蒙古大軍分路進擊,務必要滅掉花剌子模、抓住摩訶末。
由於花剌子模軍隊分散駐守在各個城市,難以集中起來對敵軍,加之蒙古大軍頻頻以屠城的方式來制造恐慌,致使許多城市的守將不戰而逃,因而成吉思汗的進軍速度極快。
1220年5月,蒙古大軍攻陷撒麻耳幹,摩訶末在城破前逃走,年底病死在裡海中的額別思寬島《如今該島已沉入海底》。
札蘭丁劇照
摩訶末病死後,太子札蘭丁即位,為恢復故國,他不斷地集結殘餘力量對抗蒙古,並曾在八魯安戰役中取得輝煌戰果。
不過,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的連番打擊下,札蘭丁最終敗下陣來,在1231年逃入庫爾迪斯坦山中,並被山民所殺,盛極一時的花剌子模由此滅亡。
此後,蒙古騎兵的鐵蹄繼續在歐亞大陸馳騁,在滅國無數的同時,也極為深遠地改變了歐亞各國的歷史進程。
參考書目
宋濂《明》:《元史》,中華書局1976年版。
畢沅《清》:《續資治通鑒》,中華書局1999年版。
柯劭忞《民國》:《新元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勒內·格魯塞《法》著 藍琪譯;《草原帝國》,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佚名著 特·官佈紮佈譯:《蒙古秘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拉施特《波斯》:《史集》,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