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到底是不是夏朝遺民?為何司馬遷說匈奴是夏後氏的後代?《網路歷史》

司馬遷《史記 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司馬遷在《史記 匈奴列傳》中的第一句話就交待了匈奴人的先祖,是夏後氏的後代,他的名字叫淳維。

夏後氏是夏朝王族的姓氏,大禹之子啟建立夏朝之後,以國為姓,以後為稱呼,合起來就是夏後,相當於夏王的意思。

樂彥《括地譜》: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遷徒,中國謂之匈奴。

匈奴人

在秦漢時期有一個說法,說的是夏朝最後一任君主夏桀殘暴無道,被商湯流放在鳴條,三年之後去世,夏桀有個兒子叫獯鬻《xūn yù》,娶了夏桀沒有血緣關系的很多妾,然後在北邊居住,隨著畜牲而遷移,華夏稱之為匈奴。

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應該看到了這種說法,然後經過他的審查,他認為這事是真的,所以就寫進了史記中,成為匈奴先祖的來源說法,但是司馬遷在《史記 匈奴列傳?

中的第二句話卻與第一句話相矛盾。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這話的意思是說:唐堯、虞舜以前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住在北邊蠻荒之地,跟隨畜牧活動而轉移。

上古時期就有匈奴

唐堯、虞舜也就是夏禹之前的上古帝王,換句話說,在夏朝之前,在華夏的北方就居住著山戎、獫狁、葷粥等部落,這些部落的生活習慣也是跟隨著牲畜活動而遷移,與後來的匈奴類似。

在不少古代文獻中,匈奴也被稱為獯鬻、獫狁、葷粥,這些也是匈奴的別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匈奴有不同的稱呼,在商朝時稱獯鬻,在堯帝時期稱葷粥,在周朝時期稱獫狁,在秦漢時期稱其為匈奴。

應劭《風俗通》:殷時曰獯鬻,改曰匈奴。

服虔雲:堯時曰葷粥, 周曰獫狁, 秦曰匈奴。

韋昭雲:漢曰匈奴, 葷粥其別名。

不管名稱如何變化,匈奴都是生活在北方的部落,司馬遷說『堯舜時期北方就有了山戎、獫狁、葷粥』,實際上與『匈奴先祖是夏後氏的子孫』是矛盾的,堯舜生活的時期可比夏朝早多了,這說明在夏朝之前北方就有匈奴部落在生存了。

漢人與匈奴人

《史記 五帝本紀》:北逐葷粥(xūn yù),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

史記甚至記載了黃帝時期,曾經向北攻打葷粥,如果葷粥是匈奴的別稱,那麼匈奴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都說明了匈奴與華夏民族的歷史一樣久遠,不同的是華夏從夏朝開始進入文明社會,而匈奴直到滅亡都沒有自己的文字。

那麼是不是就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錯誤了呢?

其實不然,要知道匈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部落聯盟,其人種構成比華夏族要復雜得多,匈奴這個名字其實是部落名,而非民族名,而華夏一直有將華夏之外的民族統一稱為蠻夷戎狄的習俗。

比如華夏人將華夏北方的人統一稱為北狄,要知道華夏北方的民族及部落非常多,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之下,無法分清楚北方到底有多少部落,有多少民族,要知道匈奴部落沒有文字,即使到了秦漢時期,匈奴也是沒有文字,一個沒有文字的部落,恐怕連匈奴人自己也弄不清自己祖先的來歷了,更不用說匈奴的敵人華夏呢?

匈奴騎兵

關於匈奴人的先祖是夏桀之子維淳的說法應該是匈奴人自己的傳說,是口口相傳下來的,到了兩周時期,華夏有了專門的史官,因此也會記載一些歷史信息,因此把匈奴人口口相傳的這一神話傳說記錄了下來,被司馬遷看到,然後被記入史記之中,這也是司馬遷認為匈奴是夏朝遺民的原因。

那麼匈奴是不是夏朝遺民呢?

也可能是,但是有條件的,隻能說匈奴的一小部分人是夏朝遺民,上文已經說過了,匈奴人的歷史可能與華夏一樣長,早在堯舜時期,就生活在華夏的北方,因此匈奴的主體應該不是華夏,畢竟再往前,就隻能是神話傳說了。

匈奴在華夏史書中沒有記載過相貌,如果匈奴人的相貌與華夏不同,史書一定會記載的,畢竟華夏一直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說法,隻有匈奴人長得與華夏人差不多,或者都是黃種人,史書才不會有相貌上的記載,司馬遷才會說匈奴是夏後氏的後裔,這是基本的遺傳條件。

匈奴人的先祖之一是夏桀

但是從現有考古出現的匈奴人遺骸的DNA檢測來看,匈奴人的人種構成是非常復雜的,有黃種人,有白種人,還有黃白混血人種,部分匈奴人的DNA-Y染色體有與漢族同源的O3,有可能是秦漢時期,匈奴人與漢人通婚,也有可能是上古時期匈奴人就是夏桀後裔,但這已經說不清楚了。

華夏之外的遊牧民族,從古到今就沒有單一民族,其組成一直就非常復雜,就說秦漢時期的匈奴,打敗了東胡、吞並了樓煩、滅亡了月氏、收降了丁零、渾庾、屈射、鬲昆、薪犁等部族,匈奴就是個大雜燴。

包括後來的鮮卑、突厥、蒙古等遊牧民族的構成都是非常復雜的,鮮卑來源於東胡,是匈奴的別部,匈奴衰弱後,鮮卑吞並了匈奴的十餘萬部落,占據了原來匈奴的勢力范圍,突厥也是匈奴別部之一,來源於西域,臣服於柔然,其內部還有大量的鐵勒部落。

西漢與匈奴

就連離現在時間最近的蒙古部落,其起源到現在也弄不清楚,有說東胡,有說匈奴,並不完全確定,其內部的組成也是極其復雜,更像一個遊牧部落聯盟,不存在單一民族,也不存在唯一的先祖。

著名學者王國維認為匈奴就是北方外族的統一稱呼,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稱呼,史學家呂思勉則認為匈奴就是夏後氏的後裔,這兩種說法其實都不算錯,匈奴確實是北方外族的統一稱呼,同時也有華夏內部的人加入北方外族,形成匈奴部落,這兩種情況是同時存在的。

華夏與匈奴發生確切聯系應該是從戰國晚期開始的,李牧守趙國北境時,利用一次計謀,大敗匈奴,殺死十餘萬人,這個戰績堪比後世的衛青與霍去病了,秦朝時期,秦始皇命令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將匈奴超出河套地區,同時修建長城,以防備匈奴南下。

匈奴是黃種人

秦末漢初,匈奴開始強大起來,在冒頓單於的帶領下,匈奴橫掃漠南、漠北,統一整個蒙古高原,成為北方最為強大的政權,也成為西漢帝國最為強大的對手,劉邦在漢初率領32萬軍隊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於是開始了和親政策。

自漢武帝開始,西漢與匈奴開始了長達百年的戰爭,漢武帝統治時期的名將衛青與霍去病大敗匈奴,使得漠南、漠北無王庭,然而漢武帝時期並未真正打敗匈奴,衛霍之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多以失敗告終,在漢匈雙方戰爭中,雙方不斷融合。

漢朝與匈奴之間既有戰爭,又有和親,雙方不斷接受對方投降的人,匈奴的休屠王率部投降了漢朝,成為漢朝的一大貴族,漢朝的李陵在浚稽山之戰投降匈奴,成為匈奴的貴族,如果不是同色人種,雙方之間的聯系不會這麼密切。

漢匈和親

從人種、染色體以及雙方的融合來說,匈奴可能是夏朝遺民,但是作為夏朝遺民的匈奴人可能並非匈奴的主體,隻是匈奴的一部分,匈奴從五胡亂華之後開始消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並非滅亡,而是融入了其他民族或者部落,比如鮮卑和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