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8月,孫權趁著曹操西征的時候,他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再一次進攻合肥。
事實上,孫權的這次選擇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此時曹魏主力大軍並不在合肥,而合肥城中僅有七千守軍,且一時間曹魏援軍趕不回來,按理說,如果孫權穩紮穩打,確實有機會攻下合肥。
不過曹操在出征之前,就料到了今日的狀況,於是他下令,稱如果孫權來了之後,張遼和李典出戰,樂進守城,護軍薛悌不參戰。
然而等孫權兵臨城下時,樂進與李典認為兩軍兵力懸殊,出戰很難取勝,但張遼則認為此時援軍很難趕來,不如趁著吳軍立足未穩的時候主動出擊,這才能挫敗敵軍的銳氣,就此守城。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遼先是募集了八百死士,在拂曉時分,向孫權大軍發起進攻,隨後在孫權撤退時,他又率領城中七千人向東吳大軍發起沖鋒,最終創造了七千人打敗孫權十萬大軍的神話。
在合肥之戰後,張遼的威名就深深的印在了孫權的腦海中,以至於有張遼在,孫權就不敢打合肥城的主意,後來張遼在病重之際,孫權仍然認為張遼依舊驍勇難敵而不敢攻打合肥,足見孫權對張遼的畏懼。
但在公元219年時,張遼曾有一段時間離開了合肥,但孫權卻並沒有借此機會攻打合肥。
當時關羽集齊坐鎮江陵的荊州士兵圍攻襄樊兩城,樊城守將曹仁無法抵禦關羽兵鋒,於是他一面據守城池,一面向曹操求援。
曹操當即派出於禁等七路大軍增援樊城,並讓徐晃坐鎮宛城以隨時出兵增援。
然而由於於禁錯誤地將軍營駐紮在低窪處,加上當時秋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見此情況,當即吩咐士兵建造戰船,並引漢水淹沒於禁的七路大軍,因此,於禁被迫投降,大將龐德被殺,關羽的聲勢威震華夏。
曹操為了避免關羽的兵鋒,他幾度想要遷都。
但遷都畢竟代價太大,為了阻擋關羽,曹操不得不命徐晃出兵增援樊城,同時也吩咐坐鎮合肥的張遼帶兵出戰。
然而即便是這個時候,孫權也沒有趁機攻打合肥。
難道孫權不知道當時的張遼已經不在合肥了嗎?
事實上,曹操早有妙計,他防守孫權的策略很簡單,那就是只要張遼在,孫權就打不下合肥,即便孫權想要突襲合肥,也需要張遼不在合肥城中。
而曹操當時之所以願意讓張遼離開合肥,就是因為他與孫權達成了協議,即孫權先將軍隊集結到西線,隨後曹操再調張遼去襄樊。
也就是說如果孫權不行動,曹操是不會調走張遼,而張遼坐鎮的合肥,孫權也攻不下。
隻能說孫權的政治手腕或許能比肩曹丕,但他卻沒辦法鬥得過曹操。
從張遼被曹操調走的時間不難看出,張遼其實是在曹操與孫權談好之後,才被曹操調走的。
張遼被調走的時候是十月份,此時襄樊之戰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可見曹操當時雖然震驚於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聲勢,但他還是很有耐心的,而對於孫權而言,如果再這樣拖下去,假如有一天關羽的腦子忽然開竅,就此撤軍,隻怕孫權就沒有任何機會讓呂蒙白衣渡江,說服糜芳與傅士仁,並就此占據蜀漢在荊州的區域了。
正因如此,當時孫權主動退兵,表達了自己的誠心,曹操才會安心的調張遼到襄樊。
即便孫權反悔,再度出兵攻打合肥,曹操再讓張遼原路返回就可以了。
筆者認為,張遼不過是救援襄樊的援軍之一,到與不到都可以,但有張遼在,孫權自然不敢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