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之後、瓜農之後、世仕吳地,吳大帝孫權到底是什麼出身。《網路歷史》

魏、蜀、吳三國基業的創建者,唯江東孫氏『未能審其本末』。

曹操出身於譙縣曹氏。

這種小地主家庭,可稱『寒門』,其門檻雖高過一般的平民之家,稱雄於鄉裡,卻又遠不如累世宦途的豪門世族。

劉備更慘,頂著漢室後裔的頭銜,卻做著織席販履的行當。

反觀孫權《或孫堅》出身,則說法不一,令人眼花繚亂。

陳壽在《三國志·孫堅傳》中稱孫氏『蓋孫武之後』,裴松之註引韋昭《吳書》曰:『《孫》堅世仕吳,家於富春』此外還有史料稱:孫權祖上,乃富春一瓜農。

那麼,吳大帝孫權到底是什麼出身呢?

上圖_ 孫權題跋像

一、陳壽為何采納『孫武之後』說?

孫權為『孫武之後』說,當首先排除。

『蓋』字有也許、大概的意思。

陳壽用字向來謹慎,加上『蓋』字,即表明了其態度。

可『孫武之後』既然不靠譜,陳壽又為何要『畫蛇添足』呢,他不能不提嗎?

實際上,所謂『孫武之後』,極有可能是孫權立足江東後,為抬高自身門楣所用的托詞。

在一段時間內,孫氏頂著這個『身份』行事,並在江東地區造成了不小影響。

這個結論,有以下幾點依據:

上圖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1、魏晉南北朝之際的政權創建者,經常亂認祖宗,已成濫觴。

曹操自稱曹參後人也就罷了;匈奴人劉淵竟自稱高祖之後,建立漢趙政權;還有陳霸先,自雲東漢名士陳太丘之後。

2、孫策渡江後,誅戮江東豪右,引起世家不滿。

孫權繼任後,以張昭、朱治為紐帶,同江東士族展開聯姻。

『孫武之後』說,大概出現在此時。

須知,士族之間通婚,看重門當戶對,而這個身份不僅能讓孫權臉上有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江東大族的面子,故而他們會默許甚至推動這種說法的傳播。

上圖_ 東吳版圖

3、江東地區的學術氛圍較為保守,且流行讖緯之說。

在此情形之下,『孫武之後』的說法也更容易傳播與『可信』。

而孫權日後建國稱帝所采用的『天命在吾說』,亦是得了這個方便。

4、當傳播效果達到了一定程度,會出現『以假亂真』的現象。

具體可參見已發表的『古代王朝為何不選皇族姓氏為國號,但陳霸先的陳朝為何是例外』一文,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孫武之後』說在江東地區擁有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以致於不少百姓或小官吏信以為真。

所以,陳壽才會將這個產生了一定影響力的說法納入《吳志》中,同時又以『蓋』字表明自己的懷疑態度。

上圖_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西晉時史學家

二、孫氏父子身上的寒門特征

陳壽的懷疑,並非空穴來風。

管中窺豹,見孫氏父子之『輕狡』,觀東吳之不守禮法,便足以說明孫氏的寒門身份。

西漢武帝以來,『獨尊儒術』;東漢以降,歷代帝王好研修經學,以『孝廉』『明經』二科作為選官《察舉征辟制》的重要評判標準。

這導致東漢時期的豪族,皆習儒家經典,以《詩》《禮》傳家。

在東漢豪族儒學化的背景下,一個人的學識與修養,可作為評判其出身的一個重要依據。

但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身上,卻很少看到儒學特征。

據《三國志·吳主傳》註引《吳書》記載:『《魏文帝》嘲《張》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馀間,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

曹丕在文學史與批評史上多有建樹,文采是有的,他的確有資格嘲諷孫權『不知學』,是較為可信的;吳使張咨雖為孫權辯解,卻也承認了孫權不以儒學為主業的事實。

孫權舉孝廉出身,讀過點書,可他都尚且如此,更別提其父、兄了。

上圖_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

孫策拜訪江東名士高岱時,受他人挑撥,誤以為高岱諷刺他『沒文化』,於是怒而殺之。

孫堅年輕時,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多年,後來雖屢立戰功、累遷至於長沙太守,卻仍不受荊州刺史王叡待見。

非但如此,孫堅還差點沒討到老婆。

據《三國志·吳夫人傳》記載:『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

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

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

’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

這裡用到了一個貶義詞,叫『輕狡』。

呂佈背信棄義,陳壽惡之,才評價其『輕狡反覆』。

吳家人以『輕狡』一詞形容孫堅,雖不見得後者品行有多惡劣,卻也說明他們對孫堅這個武人的輕視。

好在,吳夫人是個有眼光的人,此為後話。

上圖_ 呂佈《?-198》,字奉先

更能體現孫氏一族出身寒微的,是孫權不修禮制的態度。

宋張敦頤在《六朝事跡編類》提到:『終吳之世,未暇禮文,宗廟社稷,不見於史』儒家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但孫權立國後,卻鮮少行此禮制。

根據《三國志》《建康實錄》等書記載,東吳群臣曾為此與孫權多次展開爭論,但孫權要麼敷衍了事,要麼就直接以『俗儒意說,非典籍正義』的借口,拒絕興修禮制。

以『天命論』走上稱帝道路的孫權,竟然對祭祀上天滿不在乎,這種行為不可謂不『奇葩』。

再加上孫氏內部婚姻一直有『不計行輩』的傳統,可知其出身寒微之說,可為定論。

上圖_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155年-191年》

三、種瓜為業的祖上

對此,陳壽也早有暗示。

他對孫堅的評價是:『勇摯剛毅,孤微發跡』這不僅是他對孫堅這位英雄的肯定,也說明其出身微末的事實。

因此,《吳書》中稱『堅世仕吳』,應當是東吳史官對孫氏一族的美化。

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中指出:『《三國志》中《吳志》的史源,主要來自孫吳的官修史書韋昭所撰《吳書》,對孫堅這種不光彩的早年生涯,當然要為之隱諱』

要之,寒門出身的孫堅,亦如邊地武將,雖戰功卓著,卻難以融入中原士族圈子中。

孫堅為何要投入袁術麾下?孫策又為何與江東豪族刀兵相向?他們的身份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上圖_ 袁術《?-199年》,字公路

據《太平禦覽》引《幽明錄》記載:『孫鐘,吳郡富春人,堅之父也。

少時家貧,與母居,至孝篤信,種瓜為業』又據《宋書·符瑞志上》記載:『孫堅之祖名鐘,家在吳郡富春,獨與母居,性至孝。

遭歲荒,以種瓜為業』

這兩則史料,雖一說孫鐘為孫堅之父,一說他為孫堅之祖,但對『孫鐘性格至孝,與母獨居,曾種瓜為業』的描述,卻基本一致。

看來,孫權乃瓜農之後的說法,理當更為可信。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註 《三國志》

〔2〕李昉等撰 《太平禦覽》

〔3〕沈約撰 《宋書》

〔4〕田餘慶 《秦漢魏晉史探微》

〔5〕方詩銘 《三國人物散論》

〔6〕王永平 《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