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制定一戰略,導致諸葛亮伐魏頻繁斷糧,而魏軍卻無此憂慮。《網路歷史》

很多人都說,國家的勞動力都出去打仗了,根本沒有人去種田,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麼可能不缺少糧食。

咱們再看看幾百年前的戰國時期,當時的戰亂程度可絲毫不下於三國時期,可你們在電視上見過哪一個國家為糧草發愁嗎?

即使是長平之戰這麼曠日持久的大戰爭,趙國和秦國也儲存有3年的糧食。

難道說戰國時期土地的生產力比較高,而四川土地的生產力比較低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之所以他們能夠拿出這麼多的糧食是和他們實行的制度有關。

《1》打仗存在『潛規則』:我們都知道『春秋』這兩個字,那麼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春秋就是指各國打仗的時候大多是選擇在春天和秋天,一方面是因為這個時候的氣候比較好,另一方面就是避開了農作物的生產期,這也成為了國家戰爭的『潛規則』在春秋之外,士兵們可以去耕種自己的土地,向國家繳納賦稅、養活自己。

《2》士兵僅僅是業餘工作:戰國時期士兵並不是一種職業,當國家需要進行戰爭的時候,他們才需要響應號召、上戰場,當戰爭打完的時候又會回來繼續耕地。

青壯勞動力這種半耕半戰的狀態,不僅能夠保證國家農業的發展,而且還能很好的解決兵力的問題,當然如果是曠日持久的大戰就當另行別論了。

戰國時期正式執行了這種戰爭的原則,才會在幾百年的戰爭中沒有出現糧食匱乏的問題,這個時候咱們再來看看,蜀國執行的是什麼樣的政策。

《1》全民皆兵:四川之地人口那麼少,為何每次和魏國打仗的時候兵力總不會差的太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政策。

可以說當時的蜀國達到了全民皆兵的地步,據記載:當時蜀國平均每6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由此可見蜀國每年要在軍隊上耗費多少糧食。

《2》士兵職業化:諸葛亮一年四季、不分時刻都在和魏國戰鬥,在這樣的戰鬥狀態下士兵們必然要職業化,無法回家耕種土地。

另外如果想要憑借著少量的士兵戰勝魏國,那麼士兵必然也要精兵化,這就會造成平時消耗的糧食增多。

通過對比戰國和蜀漢實行的政策來看,我們大概可以明白為何諸葛亮總是缺少糧食了。

第一一從事農業化的人口較少,生產出來的糧食自然就比較少;第二為了達到精兵化,每天消耗的糧食也是很多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難道以諸葛亮的智慧就沒想到辦法來改變嗎?

其實還真有過,隻不過執行到一半的時候諸葛亮就去世了。

諸葛亮伐魏後期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於是開始了自己的『屯田』工程,和平年間士兵變成農民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隨後把這些糧食儲存起來以供戰爭期間使用。

但是由於諸葛亮明白的時候太晚了,在第一批糧食還沒長出來的時候就去世了,蜀國也因多年戰爭、國力大減,最後被魏國的大將消滅。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問:魏國也是每年都經歷戰亂,士兵消耗的糧食也不少,為何他們沒有糧食短缺的問題,這就需要誇一誇曹操的智慧了。

三國時期因為戰爭隨時都可能爆發,所以士兵必須要保證常態化,而這樣就會造成生產力不足,消耗也變的更加巨大。

而曹操率先發現這個問題,隨後就開始可曠日持久的屯田事業,再加上魏國占據了整個北方的土地,所以在諸葛亮伐魏的時候儲存的糧食已經不計其數,完全可以支撐起魏國曠日持久的大戰,因此才不會有缺糧問題的出現。

由此也能夠看出,曹操是一個非常有政治眼光的人,怪不得他能夠統一北方、建立為國,雖然說曹操沒能參加滅蜀的戰爭,但是他制定的這個國策卻把蜀國、諸葛亮給拖死了。

曹操生前一策略,導致諸葛亮伐魏頻頻缺糧,而魏軍卻無此憂慮,你對諸葛亮缺糧食如何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