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國恐懼的秦國丞相,到被迫自盡,呂不韋的敗亡隻因這4個字。《網路歷史》

公元前235年《始皇十二年》,前秦國丞相呂不韋,自盡於遷蜀的路上,用這種不怎麼光彩的方式,為自己傳奇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說起呂不韋,即便是放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來看,也應該說是相當了不起的人物了。

他早年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然後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奇貨可居』的嬴異人,提出了『大子之門』的計劃,並且通過縝密而大膽的運作獲得了成功。

之後他被命為丞相,先後輔佐兩任秦王,挫敗了東方六國的合縱計劃,並為秦國開疆拓土。

而秦國自然也給予了他豐厚的回報,文信侯的爵位和十萬戶的封邑,以及秦王嬴政『仲父』的尊稱。

擔任秦國丞相十餘年時間,『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可以說他是那個時候天下最閃耀的幾個人物之一了。

《皓鑭傳》裡的呂不韋

然而,這樣的一個大人物,大勢力,為何在3年時間裡就迅速的衰敗了?甚至最後連性命都無法保全?這裡面自然是有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呂不韋的迅速敗亡,離不開三股反對勢力。

一、秦國舊貴族勢力

相比於東方六國,整個戰國時期秦國給人的感覺,似乎一直是一個革新的,開放的國家。

確實,在秦國崛起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外國人』的身影,早些的如百裡奚、商鞅,後來有李斯、蒙驁父子等等,都是六國移民。

這似乎給人一種秦國沒有什麼保守舊貴族勢力的感覺。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或許因為歷史的原因,秦國的舊貴族勢力不像六國那麼『顯赫』。

但是,作為同樣從周代的社會政治框架下托生出來的國家,又怎麼可能沒有貴族勢力的影子呢?君不見,變法的商鞅最後是怎麼死的?

《大秦帝國》商鞅劇照

呂不韋依靠王權獲得了在秦國一言九鼎的地位,但顯而易見的是,秦國的舊貴族並不會那麼心甘情願地就把權力交給一個『外國人』。

在呂不韋勢力強大的時候,這些人可能無法撼動呂不韋的地位,但當他面對挑戰的時候,這些舊貴族在背後捅個刀子,那是非常在行的。

所以當後來呂不韋倒臺的時候,秦國貴族紛紛出來踩上一腳,那真是一點也不奇怪。

二、呂不韋和嫪毐

其次,呂不韋的敗亡,和嫪毐勢力有密切的關系。

說起嫪毐,這也是戰國後期一個『傳奇』人物。

嫪毐最早是呂不韋的舍人,後來因為長得好看,某方面特別厲害,被呂不韋送給了太後。

估計按呂不韋本來的想法,送個人到太後身邊,應該有控制或者利用太後的意思,但不想給自己挖了個大坑。

嫪毐得到太後寵幸之後,很快就建立起了不下於呂不韋的權勢。

這樣,秦國就有了呂不韋和嫪毐兩個勢力不相上下的敵對集團。

像《戰國策·魏策》裡面就有一段話:『今由嫪氏善秦而交為天下上,天下孰不棄呂氏而從嫪氏?天下必舍呂氏而從嫪氏,則王之怨報矣』呂、嫪兩個集團的沖突,連魏國都已經知道了。

《皓鑭傳》裡朱戩飾演的嫪毐

前238年《始皇九年》,嫪毐和太後的事兒給人捅了出來,秦王自然是大怒,派昌文君等人前去平叛。

也有人認為,這個昌文君就是呂不韋《見《郭沫若全集》》,不管是不是,呂不韋此時肯定是想盡快把嫪毐弄死的。

一方面消除自己的敵對勢力,另一方面也是要殺人滅口吧。

然而,天不遂人願,嫪毐的叛亂雖然被很快鎮壓,但嫪毐本人卻沒死。

然後,關於嫪毐怎麼進的宮,怎麼成了假太監這些事兒,自然就給添油加醋地抖摟了出來。

雖說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但對呂不韋給自己介紹個『便宜老爹』,甚至還弄出兩個兄弟來的事兒自然是大為光火的。

這件事也就成了秦王消滅呂不韋勢力的導火索。

三、呂不韋和秦王

當然,導致呂不韋滅亡的最強大的力量還是秦王嬴政。

說起呂不韋和嬴政的關系,這真是一個千古疑案了。

但不管嬴政是不是呂不韋的親兒子,在嬴政成長的過程中,呂不韋都是有重大貢獻的。

可以說,是呂不韋保護著秦王母子,從在趙國做人質的淒惶生活,到回到秦國再到一步步走上王位。

秦王嬴政稱呂不韋一聲『仲父』,一方面有對他功績的肯定,另一方面,起碼在嬴政成年以前,這一聲『仲父』裡應該是有幾分感恩之情的。

《皓鑭傳》裡的少年嬴政劇照

但是,面對逐漸長大成人的秦王,精明一世的呂不韋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這其實也是現在很多父母都會犯的錯誤,他似乎沉溺在『父親』這個角色裡,沒有意識到秦王已經長大了。

當然,對普通的家庭來說,孩子即便是長大了,父親也依然是父親。

但對皇室來說,皇帝就是皇帝,即便是皇帝的親父親,除了血緣之外還得加一層臣子的身份呢!況且是呂不韋這種,不知道有沒有血緣的『仲父』。

《皓鑭傳》裡的成年嬴政

秦王嬴政年幼的時候,呂不韋作為丞相,同時也是秦王的『父親』、老師,大權獨攬的同時,也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王』的形象在培養嬴政。

那部皇皇巨著《呂氏春秋》,其實也是寫給嬴政的教科書。

但是,當嬴政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不管這個想法是成熟還是幼稚,作為君王,他總要收回自己的權力的,尤其是當嬴政親政之後。

這個時候的呂不韋,就應該適時地轉變自己的身份,回到臣子的位置上。

然而,他並沒有。

嫪毐和太後的事被捅出來,呂不韋自然也是脫不了關系。

史載:『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說者眾,王不忍致法』然後第二年,秦王在齊人矛焦的勸說下,接回了太後,免了呂不韋的相國,讓他到河南就國去了。

《皓鑭傳》呂不韋被廢

應該說,到此時為止,秦王對呂不韋的處理,還是念了舊情的。

但是,東方六國以及呂不韋自己,又往上添了最後一把柴火。

呂不韋回河南就國之後,史載『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忘於道,請文信侯』,當年把嬴異人當做『奇貨』的呂不韋,自己也被當成了『奇貨』。

當然,這時候的六國是真想請呂不韋出山,還是不約而同的想把他架起來烤死,這就很難講了。

果然,不久之後,秦王書信到了:『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

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

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然明白秦王的意思,於是就有了全文開頭的那一幕。

文史君說

呂不韋的一生,無疑是傳奇的一生,最後的結局,也難免讓人感嘆。

我們今天的人回過頭去看這段歷史,如果要概括其敗亡的根本原因,或許可以概括為『不知進退』這四個字。

積極進取,可以說是呂不韋前半生成功的制勝法寶。

但一味的進取而不知道後退,也導致了他最後的失敗。

當秦王逐漸有了自己的權力意識的時候,如果他能轉變自己的角色,退回到臣子的位置上來;甚至在被罷免了丞相就國河南之後,如果他能低調一些,閉門謝客,不和六國使者有任何接觸,興許也能安享晚年。

當然,歷史沒有如果。

所有這些,,都隻是我們今天的人隔了兩千多年回頭看,才能說出的一些分析。

這樣的分析,對我們做人做事興許能有些參考,而對歷史的當事人,還是多一份寬容吧。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

2、孟祥才:《秦漢人物散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